□文/葛瑤
(安徽財貿職業學院安徽·合肥)
羅馬城市生物圈建設經驗及其啟示
□文/葛瑤
(安徽財貿職業學院安徽·合肥)
[提要]在第三次工業革命推動下,西方國家城市生物圈建設蓬勃興起,意大利的羅馬是西方國家城市生物圈建設的典型代表。在城鎮化新常態發展過程中,借鑒羅馬城市生物圈建設經驗,對于我國城鎮化新常態建設具有積極意義。
羅馬;城市生物圈;城鎮化新常態;啟示
收錄日期:2015年9月6日
羅馬城市生物圈是由城市居民區、工商業區和農村地區三個同心圓組成的區域。其特點:一是連接性。注重不同區域之間的連接,將農業區同工業與商業區恰到好處地連接在一起;二是再生性。居民能夠利用可再生能源發電,通過便捷電網輸送到各個地區;三是開放性。城市中心空間的開放和道路的暢通,使居民享受到交通便利和歷史建筑的韻味。羅馬把地區改造成一個經濟政治協調,社會資源共享的城市生物圈,并取得顯著成效。
(一)推動羅馬經濟發展。第一,推動第三次工業革命特別是信息技術和新能源技術的發展,使羅馬成為意大利經濟復蘇的排頭兵;第二,振興綠色經濟和生態經濟,發展新型工業和現代商業園區,使羅馬成為經濟發展的核心區域;第三,創建大批科技工業園區,造就大量高科技創新企業,使生物圈成為羅馬經濟復蘇的強大動力,為居民造就成千上萬就業機會。
(二)促進低碳經濟發展。首先,將數以萬計的土地改造成為綠地,把工商業區建設成為綠色區域,使羅馬成為低碳經濟示范區;其次,實施大型可再生能源項目,通過一體化設施集中提供能源,使羅馬成為可再生能源生產基地;最后,推進新能源革命。可再生能源園區遍布城鄉地帶,很好地融入整個生物圈之中,使羅馬率先進入后碳時期。
(三)推進現代農業發展。首先,把傳統農業轉變為現代化農業,使土地得到合理開發利用。為工商業以及居民提供物資保障;其次,通過引進數百種水果、蔬菜和谷物等有機農業,增強羅馬生物圈的活力;再次,農業地區采用生態耕作方式,建設露天市場、鄉村旅館和餐館,突出當地美食特色和地中海飲食的豐富營養。
(四)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第一,推進能源技術革命,減少碳排放數量,改善和提升環境質量。創建可再生能源園區,建設綠色項目,使得羅馬生態環境質量大為提升;第二,改善社區公共設施,充分利用古羅馬建筑特色和建筑技術,保留羅馬歷史建筑特色,將其改造成為環境良好和風景優美的旅游景區;第三,開放城區空間,保證道路暢通,使居民回歸街道并享受歷史環境的優美和歷史建筑的韻味。
(一)樹立城市生物圈意識。首先,樹立生態關聯意識,即人類社會彼此是密切相連的,其生存與發展存在不可分割的生態關系;其次,樹立資源共享意識,即地球資源能源是有限的,也是可以而且能夠共享的;再次,樹立團體共建意識,即城市生物圈創建是社會共同的目標,社會成員是創建城市生物圈的主體,只有社會成員共同努力,才能實現城市生物圈建設目標。
(二)確立社會信任關系。羅馬人認為,人與人之間,區域與區域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系就是一個小生物圈與大生物圈的關系。一是在資源共享理念下,確立人們之間不可分割的資源共享的生態關系,這是建立社會信任關系基本前提;二是改善社會環境,確立城市生活新概念,把城鄉有機結合起來,為未來生態文明建設創造良好環境。
(三)堅持通信和能源的科技革命。羅馬人特別注重通信和能源技術的革命與創新。首先,將通信與能源技術革命相結合,實現節能減排戰略。在城鎮建筑改造中,充分發揮科學技術作用;其次,創新新能源與新通信機制,使能源新和新通信機制成為構建、組織和管理社會文明的指揮中心和控制手段;再次,建立科技能源技術革命,增強羅馬生物圈的活力。
(四)倡導都市慢餐生活。慢餐生活是指因抵制快餐及超市文化沖擊而得名并興起的。其實質是主張享受美味、清潔和公平的食品。慢餐運動是羅馬城市生物圈的重要標志。首先,注重倡導慢餐運動理念。主張蝸牛式的生活方式,認為這樣雖然制作速度慢,但食品味道好,生活質量高;其次,創辦有機農場,開發種植數百種當地水果、蔬菜和谷物,以滿足慢餐運動的需要;再次,改造市場、鄉村旅館和餐館,突出當地美食特色,宣傳地中海飲食的豐富營養。
城鎮化新常態是指堅持以人為本宗旨,適度的和可持續發展的城鎮化狀態。它是社會經濟常態化的伴生物,也是城鎮化發展的最新階段。
(一)我國城鎮化新常態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伴生物。城鎮化作為新經濟增長點和經濟發展的摯引,對社會經濟發展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但是,城鎮化作為經濟發展伴生物,它的建設規模和發展速度必然由經濟發展水平和質量決定與制約。隨著我國社會經濟進入新常態,受社會經濟新常態決定和制約的城鎮化,也將隨之進入新常態時期。
(二)城鎮化新常態是城鎮化發展的重要階段。城鎮化是一個相當長的發展過程,并且要經歷若干不同的發展階段,這些階段之間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我國的城鎮化發展經過建國初期停滯階段和改革開放以后高速發展階段,城鎮化新常態是城鎮化停滯階段和高速發展階段的繼續和發展。因此,城鎮化新常態是城鎮化發展的重要階段,也是城鎮化發展的必經階段甚至可能是城鎮化發展的最終完成階段。
(三)城鎮化新常態有別于傳統城鎮化
1、有明確的發展目標。2020年,我國的城鎮化率將達到60%;到2050年,城鎮化率將達70%以上,建成為現代化城鎮化國家。推進經濟社會快速進步,生產效率極大提高、城鄉居民實現共同富裕與和諧發展。全面提高人口素質和生活質量,實現人的自由全面地發展。
2、有均衡的發展狀態。城鎮化新常態期要實現城鎮化均衡發展狀態。首先,實現東、中、西部地區城鎮化均衡發展;其次,實現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生態之間的均衡發展;再次,城鄉之間居民權益、生產要素、空間分布、產城關系等多方面的均衡發展。
3、有鮮明的社會屬性。第一,城鎮化是一場社會變革。隨著城鎮化新常態發展,城鎮經濟、社會、區域、環境隨之發生變化。人們的觀念、生活方式、社會制度制度發生變化;第二,隨著城鎮化新常態的推進,階級結構發生變化。農民階級分化為市民、農業工人和新型農民;第三,社會結構發生變化。隨著城鎮化新常態推進,農村管理模式城鎮化。因此,城鎮化新常態期社會屬性鮮明。
(一)堅持以人為本。城鎮化新常態的本質是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首先,深化土地制度,戶籍制度,教育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為農村進城人口提供制度保證;其次,推進工業革命,提升產業結構,發展新興產業,增強城鎮活力,廣闊就業門路,為改善居民生活提供物質基礎;再次,提升城鎮管理水平,堅持走資源節約、效率優先,提高城鎮化的水平和質量,完善城鎮功能,建設美好城鎮。
(二)堅持城鄉統籌。首先,健全體制機制,形成城鄉一體的工農城鄉關系,讓廣大居民平等參與城鎮化進程、共同分享城鎮化成果;其次,推進工業化革命進程,為城鎮化新常態奠定堅實產業基礎;再次,加快通信技術和能源技術革命,為促進城鎮化新常態提供技術支撐。另外,促進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消除城鄉二元結構對城鎮化新常態的制約。
(三)堅持科技興城。首先,堅持走智能化發展道路。智能化是城鎮化新常態的核心,要把通信、計算機網絡等先進技術融合、集成為最優化的整體,建設適應城鎮化新常態需要的信息化;其次,培養適應城鎮化新常態發展要求的科技人才,建立健全科技隊伍,為城鎮化新常態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再次,城鎮化新常態是高科技含量的城鎮化,開展技術研發與創新,形成更多的原發性創新技術,為城鎮化新常態建設提供先進技術支持,最大限度提高城鎮化新常態的科技含量。另外,建立適應城鎮化新常態要求的科技研發與創新體制機制,創建產、學、研結合以產業為主的科研體制,形成良好創業氛圍,為科技興城提供體制保證。
(四)堅持低碳發展。城鎮化新常態是低碳城鎮化。首先,堅持用地低碳化。堅持新興經濟、循環經濟、綠色經濟、生態經濟等產業用地優先原則;其次,堅持金融低碳化。加大對城鎮低碳經濟投入,改革投融資體制,創新融資模式,創新融資產品和服務方式,促進城鎮低碳產業發展;再次,堅持城鎮低碳化。切實加強科技對低碳城鎮化新常態建設引導作用,轉方式、調結構、走低碳發展道路。
(五)開展慢餐運動。城鎮化新常態是人們生活方式更趨自然的城鎮化。首先,倡導自然生活方式。慢餐生活是一種高智、隨性、細致、從容應對世界的生活方式。引導居民學會“慢飲食”。通過開展慢餐運動達到節食減肥的目的;其次,鼓勵居民開展慢餐運動。通過慢速度、慢動作所帶來的是內心的加速放緩,以提高他們的生活品質;再次,積極參與慢餐國際化。樹立國際慢餐生活理念,加強與國際慢餐組織合作,充分發揮在國際慢餐組織中的作用,提高在國際慢餐組織中的地位。
主要參考文獻:
[1]彭森.新型城鎮化也應進入新常態[J].人民政協報,2014.10.31.
[2]潘家華.中國城鎮化不走發達國家老路[N].人民日報,2013.1.30.
[3]李小建.全面理解新型城鎮化內涵[J].人民日報,2014.12.18.
F292
A
本文系2014年安徽省教育廳規劃研究辦課題:“基于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高職教育改革創新研究”(課題號:JG14003);2014年全國供銷總社課題:“新型城鎮化與高等商業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研究”(課題號:GX 1410)資助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