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威威
(隴東學院經濟管理學院甘肅·慶陽)
慶陽市城鎮化建設研究
□文/郭威威
(隴東學院經濟管理學院甘肅·慶陽)
[提要]近年來,慶陽市城鎮建設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績,但是依然存在城鎮發展質量不高等問題。本文對此提出相應措施,以促使慶陽城鎮化更長遠的發展。
慶陽;城鎮化;產業
收錄日期:2015年9月8日
慶陽是僅次于陜西榆林的中國第二大能源大市,文化底蘊深厚,是“環江翼龍”和“黃河古象”的故鄉,中國“第一塊舊石器”的出土地,中國中醫藥文化的發祥地,中醫鼻祖岐伯的出生地,甘肅唯一的革命老區,這些資源優勢使慶陽成為中央關注的重要區域之一。2012年3月25日,國家發改委印發《陜甘寧革命老區振興規劃》,明確提出2012~2020年期間實現城市化進程顯著加快,城鎮化率達到43%以上。省市兩級政府高度重視,積極部署,力促革命老區全面小康社會建設。
近年來,慶陽市城鎮建設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績。全市七縣一區已初步構建起以鳳甜公路沿線為主軸、以市區為核心、以縣城為節點的“一軸一核七節點”的城鎮體系框架。建成了驛馬、肖金、曲子、甜水堡、平子等一批交通便捷、設施齊全、人氣聚集、商業繁榮的商貿流通型城鎮;開辟了延安-志丹-吳起-南梁環形紅色旅游線;建成了南梁、悅樂、柔遠、山莊等一批紅色旅游型城鎮;打造了和盛、早勝、赤城、彭原等一批農特產品加工型城鎮。城鎮建成區面積發展到115平方千米,市區道路建成總里程達150.64千米,人均擁有城市道路面積14.36平方米。市區供水綜合生產能力達到5.32萬立方米/日,供水管道總長度368.8千米,用水普及率達到98.67%。縣城人均日生活用水量達到73.5升,用水普及率達到91.3%。集中供熱能力為360兆瓦,供熱管道總長為38.6千米,集中供熱面積為384.51萬平方米,集中供熱普及率達到47.6%。市區中壓燃氣管線共鋪設61.17千米,覆蓋西峰大部分區域。城區使用燃氣人口增加至15.48萬人,燃氣普及率達85.56%。市區綠化覆蓋面積達到10,950畝,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815畝,建成區綠化覆蓋率30.17%,人均公園綠地面積7.15平方米。人均住宅建筑面積達到27平方米。全市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70%,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53.5%,尤其市區污水處理高達90.22%。另外,小城鎮面貌也得以改觀。建成區面積達到80.4平方千米,鎮區人口59.1萬人,人均住房面積約28平方米,磚木、磚混結構住宅約占住宅總面積的48.8%。60%以上的小城鎮有了較為完善的排水設施,排水管道長241.58千米,供水普及率達到100%,供水管道長562.48千米,道路硬化率達到75%,人均道路面積12.03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到10.32%。
(一)各縣區城鎮化發展不平衡,且滯后于工業化。根據《慶陽市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慶陽市2014年城鎮化率31.55%,這一水平遠低于全國同期54.77%的水平,也低于甘肅省2014年41.68%的城鎮化水平。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的數據統計顯示,慶陽市各縣域城鎮化發展極不平衡,發展較快的西峰區和慶城縣城鎮化率達到了49.75%和30.44%,而發展較慢的鎮原縣、寧縣城鎮化率不足西峰區的一半,僅為22.22%和23.27%;同時,國際經驗表明,城鎮化率應高于工業化率10%左右,城鎮化率與工業化率之間的合理比例關系應該保持在1.4~2.5之間,但自2010年開始,慶陽市城鎮化率低于24.1個百分點,2014年更是擴大到28.5個百分點,城鎮化率與工業化率的比例從2010年的0.55縮小到0.49。
(二)城鎮發展質量不高,“人才短缺”和“勞動力剩余”共存。城鎮化不僅僅是城市范圍的擴大,而且是包括了以人口轉移為核心,輔以產業結構調整、地域空間轉換和生活方式轉型、人口素質提高等一系列復雜的社會變遷過程。2015年以來,出現的大量樓盤空置、在建樓盤零開工、新開盤樓盤大幅降價潮以及房地產開發商破產等現象,均表明近年來城鎮發展方式上仍沒有擺脫以粗放型和單純擴大城市地域為主的發展模式,而作為城鎮化核心的人的城鎮化速度極其緩慢,突出表現在大量農民工即使進了城,也沒有真正成為市民。出現這種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大量流動人口自身素質不高,難以長期有保障地在城市得以生存,因此出現了“高素質人才短缺”和“無技能型勞動力剩余”共存的現象。
(三)城鄉基礎設施建設不平衡現象嚴重。一是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差距較大,布局不合理。無論是存量基礎設施還是新增基礎設施,市縣集中程度較高,鄉鎮普遍落后,而到了村鎮嚴重不足,且質量差,等級低,供熱、燃氣、環衛及垃圾污水處理設施基本沒有,城鄉基礎設施差距明顯;二是城市交通擁堵問題日益突出。公交交通設施覆蓋率低,線路不合理;停車場、停車位少,車輛亂停、亂放現象突出;道路交通安全設施不完善,安全隱患較大。
(四)缺乏配套產業支持。慶陽市現有產業主體是能源化工企業,這部分企業大多數總部和生活基地設在西安,吸納本地富余勞動力就業空間狹小,增加慶陽城鎮人口能力有限,帶動和支撐城鎮化作用發揮不夠充分。同時,以能源化工企業為代表的央企往往在全國甚至全世界配置資源,使得能夠服務于這些大型企業的本地行業因為自身實力或是資質問題而被拒之門外,兼之本地服務于這些大型央企的產業門類較少,使得身處資源富集的慶陽人民并沒有從經濟發展中的得到更多的實惠,必然使得該類能源企業對當地勞動力吸納能力不強,對當地產業拉動效應不足,對城鎮化的促進和推動乏力。2010年以來,慶陽市第三產業比重長期處于25%以下,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5個百分點,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這種由于第三產業長期發展滯后造成的城鎮化發展后勁不足,產業結構單一,致使經濟發展嚴重依賴于能源化工等不可再生資源的行業,而以地方工業為骨干的輕工業整體發展水平低、規模小、基礎弱,產業層次較低,工業結構“頭重腳輕”基礎欠實,從根本上看還沒有形成完整的行業體系,最終隨著資源的逐漸減少和枯竭,其城市功能逐步衰退,很難形成可持續發展。
(一)抓住重點,壯大中心城市規模,增強輻射力和帶動力。慶陽市的整體發展,應以西峰區為發展的中心城市,擴大其建設規模,加大對各個層面的管理力度,增強對城郊和周邊縣區的輻射力和帶動力;其次,要把重點放在發展優勢突出的城鎮和縣區,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地方特色經濟,強化服務功能,完善服務體系,逐漸增強縣城經濟對鄉鎮的輻射帶動作用;最后,促進鄉鎮資源的優化合理配置,根據鄉鎮實際確定發展特色,形成各具特色的小城鎮,積極推進新農村建設,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擴大建制鎮規模,帶動城鎮化發展。這樣既可以降低投資成本,又能有效地形成人口聚集,由先進帶動后進,整體發展,最終實現全市城鎮化建設突飛猛進的成效。
(二)加快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進程,持續提升城鎮居民基本素質。加快向“以人為本”的城鎮化轉型,實現農民在城鎮化中的角色轉化,不僅僅是換個戶口本,更重要的是在思想觀念、生活習慣、行為方式等方方面面與城市接軌。根本是要提升人的素質,提高農民的文化教育程度,增強其穩定、持續的就業能力,促進農民在城市生產、生活中獲得平等就業機會和廣闊發展空間,使其在城市專業化生產體系和現代化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完成角色轉換,進而實現從人居環境、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社會保障等全方面地由“鄉”到“城”的轉變,讓農民及其子女能住有所居、勞有所得、學有所教、病有所醫,真正融入到城市生產和生活中,并實現在城市的穩定就業和長期生活。
(三)合理規劃,建立功能清晰、銜接協調的規劃體系。加快慶陽市的城鎮化進程,做出合理的規劃是十分必要的。依據“七縣一區”城鎮所處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富裕程度等制定合理有效的發展計劃,努力做到因地制宜,重點解決好城鎮布局分散、側重點不突出的問題,建立和完善具有地區特色、布局合理并能較快適應市場經濟和農村城市化的中小城鎮體系和中心小城鎮網。同時,要積極穩妥地進行小城鎮區劃調整,鼓勵遷村并鎮,使經濟區域和行政區域盡量吻合,實現資源和生產要素的大力集中,加快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向縣域中心和中心鎮集聚,在較大的范圍內合理地配置資源和安排建設布局,從而促進鄉村經濟結構調整和農村城鎮化進程。在做出合理的規劃和科學的管理前提下,找準出發點,集中優勢力量,做好資源合理的配置和優化,這樣才能在實踐發展的道路上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堅持產城融合,因地制宜,引導和扶持鄉鎮產業發展。結合當地實際,走“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游則游”的多樣化、差異化發展路子,推動產城深度融合,以城帶產,以業興城。堅持以產業聚集帶動城鎮發展,充分利用資源優勢,圍繞特色產業建城鎮,積極培育和壯大商貿流通型、配套加工型、工業主導型、資源開發型、旅游觀光型、農業產業型等多種模式,盡快形成“一鎮一業、一鎮一景”的特色產業,圍繞紅色旅游、民俗文化、能源化工、農產品資源,著力發展壯大“五型產業”,努力打造“五型城鎮”。同時,抓好重點小城鎮的市場培育,鼓勵建立適應當地經濟發展特點的專業市場,找準機遇,積極聯系銷售渠道,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產業鏈,以市場的發展促進小城鎮周圍農村的經濟發展,并帶動鄉鎮企業的發展壯大。
主要參考文獻:
[1]敬梅.慶陽市新型城鎮化建設調研報告[J].甘肅農業,2014.17.
[2]李智輝.慶陽市城鎮化發展的現狀及對策[J].隴東學院學報,2014.11.
[3]慶陽統計年鑒2014[M].中國統計出版社,2014.
[4]王建兵,何劍.甘肅省新型城鎮化發展的現狀與對策[J].小城鎮建設,2015.2.
甘肅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主體功能分區視角下甘肅省新型城鎮化水平測度及發展路徑選擇”(項目編號:14Y B107)
F2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