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越
(渭南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陜西·渭南)
西部欠發達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研究
□文/肖越
(渭南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陜西·渭南)
[提要]全面推進西部欠發達地區縣域經濟發展對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以清澗縣為例,分析西部欠發達地區縣域經濟基本特征,并提出推動縣域經濟發展對策建議。
西部欠發達地區;縣域經濟;發展
收錄日期:2015年9月6日
我國縣域經濟欠發達地區分布廣泛且不均勻,欠發達縣域在區域分布上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區,多數縣域自然資源豐富,但深度開發利用不足;大多以農業為主,工業基礎薄弱;經濟以內向型為主,外向發展不足;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普遍特征有:
第一,傳統農業占主導地位,農業生產效率不高。農民收入增長主渠道不寬,且受制于自然、政策和市場。由于欠發達地區農業生產條件落后,農業生態環境較差,“望天收”的情況比較普遍。欠發達縣域農業普遍存在組織化程度不高、產業化水平低的問題,農產品的品牌意識不強,規模化經營嚴重不足,絕大部分仍是以家庭為主的、高度分散的小農民經濟,加之科技水平比較低,信息不通暢,高質量、高價格的優質農產品規模不大,產量不高,導致農業效益底下,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農村經濟發展滯后。
第二,中小工商業發展不足,縣域財源結構不合理,縣鄉財政困難。欠發達縣域大多處于工業化的起步階段,縣域財稅結構失衡,縣級財力十分薄弱。特色經濟規模不大,發展緩慢。考察發達地區的經驗,關鍵在于形成自己的特色,壯大支柱產業。欠發達縣域農業基礎比較好,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可以形成資源稟賦的優勢,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潛在的資源優勢并沒有形成現實的經濟優勢,特色資源的發掘、生產、加工、營銷等方面都還不夠。
第三,城鎮建設規模小,城鎮化水平低,城鎮的極化效應難以發揮。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國家推進小城鎮發展戰略以來,縣域城鎮化進程得到了快速推進。在東南沿海等發達地區和大中城市郊區,一大批中小縣城和鄉鎮,發展成為嶄新的現代化中小城市,而且其輻射帶動能力越來越強,一些縣城立足自身優勢,努力擴大規模,城鎮建設已經成為欠發達縣域經濟的新的增長點。但是,城鎮化是工業化的結果,由于欠發達縣域工業化水平普遍不高,且分布較散,嚴重制約了城鎮化的發展。城鎮規模過小,導致城鎮的極化效應難以發揮。
(一)清澗縣經濟發展現狀。2008年清澗縣實現生產總值11.09億元,同比增長53.4%,是2008年陜西省縣域GDP增長排名第二名,也是歷史上增速最快的一年。比2007年的7.23億元,凈增4.67億元,增長幅度較大。2008年的GDP增速53.4%是2007年增速7.6%的7倍多。三年來,GDP年均增長32%,縣域經濟保持了較快的增長。
2008年清澗縣財政總收入2,633萬元,同比增長52%,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502萬元,同比增長33%,三年來地方財政收入由2006年的1,060萬元增長到2008年的1,502萬元。
2008年末清澗縣人均GDP5,110元,3年凈增2,134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1,286元,同比2007年增長47.2%,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767元,比2007年1,992元增長38.9%,比2006年1,844元增長47.9%。清澗縣2008年城鄉居民存款達10.7億元,引資3.62億元,已到位資金1.24億元。
(二)清澗縣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雖然清澗縣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清澗縣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與全國經濟平均水平和經濟百強縣相比,差距仍然比較明顯,經濟社會發展中仍存在著不少困難和問題。
第一,三大產業結構性矛盾突出,工業經濟依然是國民經濟中的最薄弱環節。清澗縣三大產業的比重由“九五”末的40.9:20.5:38.6調整為“十五”末的31:21:48,繼續維持著“兩頭大中間小”的“葫蘆型”結構,與正常的“倒錐型”結構差距很大,第二產業依然是國民經濟中的軟肋。由于建筑業直接依賴于地方經濟的發展,工業經濟又以紅棗等農副產品加工業為主,農業受災、百業受困的局面仍未擺脫。
第二,經濟總量小,人均水平低,“三農”問題仍很突出。目前,清澗縣與陜北其他縣市相比,無論是在經濟總量還是人均水平,均落后于其他縣(市)。由于自然條件差,交通不便等原因,全縣仍有未脫貧和返貧人口6.16萬人,其中收入在625元以下的1.56萬人,825~625元之內的4.6萬人。“三農”問題仍很突出,扶貧攻堅有待進一步加強。
第三,基礎設施建設落后,城鎮化水平低。截至2008年底,全縣總人口21.28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3萬人,占總人口的10%。因受自然條件和地理位置的限制,城鎮主要以210國道和清石線、清高線沿線呈樹枝狀分布,全縣城鎮化水平僅達14.8%。長期以來,城鎮發展主要依賴于農業經濟的發展,由于農民增收困難,農民消費水平低下,且二三產業基礎差、水平低,難以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嚴重制約著城鎮化水平的提高。
(三)清澗縣經濟發展思路
第一,發展特色產業,推動縣域經濟實現新突破。圍繞“紅棗產業強縣,粉條生產大縣,石材加工明縣”目標,做強傳統產業,培育新型產業,全力提升經濟總量。對于紅棗產業,以打造“西部紅棗第一縣”為總目標,按照基地規模化、加工精細化、市場品牌化、產業特殊化思路,全面提升產業建設層次,真正做到以紅棗為主的“一縣一業”專業縣。
第二,堅持發展民營經濟,推動中小企業在總量和質量上實現新突破。一是拓展領域。按照“承載靠園區、引領靠企業”的思路,構建起以大型特色企業為骨架、以中小企業為血肉的縣域工業體系,重點在三大特色資源精深加工領域和第三產業領域;二是創新模式。圍繞三大主導產業加工項目,積極引導產業向集群發展、項目向園區集中,讓有實力、有能力、想干事、會干事的企業,試行領辦創辦工業園區,實現基地、農戶、企業與政府的有效對接。
第三,推進縣域城鎮,加快城鄉經濟一體化發展。要按照“城市現代化、農村城鎮化、城鄉一體化”思路,在推進城鄉統籌發展中積極探索、尋求突破。一是做大縣城。科學制定并嚴格執行土地利用規劃及控制性詳規,加快舊城與岔口新城建設,堅持建管并重,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城市管理網絡,實現及時、有效和精細管理;二是發展城鎮。依據全縣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的總體規劃,立足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以產業園區化、環境生態化、生態景區化、城鄉一體化為方向,統籌規劃縣域城鎮建設、產業布局、人口分布、生態建設功能區,形成一批輻射、集聚、帶動能力強的樣板示范。
(一)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欠發達縣域經濟大多是農業大縣,農業在三產中比重高,但產業結構調整尚需時日,且在國家穩農保糧的大政方針指導下,強制壓縮農業比重,未必就是好的選擇。如果引發糧食安全危機和主導性支柱產業萎縮,帶來的災難就不可估量。
第一,推進土地流轉制度改革,促進土地集中和集約化經營。土地制度是農村一切制度之根本,對于農民來說,土地不僅是“養家糊口”的生產要素,也是為其提供社會保障的重要載體。土地承包權關系到農民的生存,是農村最大的民生問題。深化農地產權改革,目的在于按照產權明晰、用途管制、節約集約、嚴格管理的原則,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管理制度。
第二,扶持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業種植大戶。龍頭企業是農業產業化的主要載體和依托力量,龍頭企業的發展狀況決定了整個農業產業化的推進速度、推進質量和效果。培育壯大龍頭企業,把現有龍頭企業作為重點,選擇一批投入產出率高、發展勢頭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企業加以扶持,進一步增強其核心競爭能力。
(二)加快發展“一村一品”建設。在發展“一村一品”過程中應著重注意培育主導產業,搭建壯大區域經濟的新平臺,憑借特色闖市場走“一戶帶多戶,多戶帶全村,一村帶多村,多村連成片”的路子,培育了各具特色的主導產業,促進了產業集聚,加快了優勢產業區域的形成。并且注重提高“一村一品”的科技含量。一是加強農業種質資源庫建設,加快農業優良品種的引進、示范和推廣;二是加強高效農業實用技術的開發和引進,突破產業的技術瓶頸;三是支持和鼓勵各類農技人員以科技入戶、項目合作、技術入股等形式,與農戶、龍頭企業結成利益共同體,促進農業科技的推廣。
(三)加快發展民營經濟,培育、發展現代企業。民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進西部欠發達地區縣域經濟進一步發展的主體,是“豐衣”的必然路徑。一是要落實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各項優惠政策。以扶持和關愛為重點,營造良好的環境,改進服務水平,努力增強民營企業發展的動力;二是加大投入。將民營企業的資金扶持與發展縣域經濟的貢獻情況直接聯系起來,引導更多企業在加快發展的同時,為強縣富民做出應有的貢獻。
(四)引進先進適用技術,加強技術改造。西部欠發達地區縣域經濟之所以欠發達是因為技術缺乏、技術型人才缺乏。西部欠發達地區要通過項目“引智”,開發、培育、提高科學意識。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西部欠發達地區企業要增強產業競爭力,就必須向技術創新尋找出路。欠發達地區應當以市場為導向,依托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推進技術創新,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增強產業競爭優勢,使區域經濟的發展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的軌道上來,以提高區域經濟的整體素質。
主要參考文獻:
[1]李堯林.富縣———論縣域經濟科學發展前沿問題探索[M].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8.
[2]王傳民.縣域經濟產業協同發展模式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
[3]曹軍會.陜西省一村一品發展戰略研究[D].西安: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7.
F127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