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凱軍
(河北經貿大學河北·石家莊)
現代西方產權理論研究綜述
□文/王凱軍
(河北經貿大學河北·石家莊)
產權理論是現代經濟學基礎理論之一,也是目前國內外經濟理論問題研究熱點之一。科斯是現代產權理論的奠基者和主要代表,被西方經濟學家認為是產權理論的創始人,繼科斯之后,威廉姆森、阿爾欽、德姆塞茨和諾斯等人又進一步研究了產權問題,從而形成了以交易成本為基本概念,以科斯定理為核心內容,以分析產權制度和經濟效率之間關系為主的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產權理論所討論的核心問題是外部性,其原因是:實際的市場運行是存在外部性這一缺陷的,其產生的根源在于企業產權界限含混,由此導致交易過程存在摩擦和障礙,這嚴重影響企業行為和企業資源配置的結果。產權理論要研究的就是如何通過界定、安排產權結構,降低或消除市場機制運行的社會費用,提高運行效率,改善資源配置,促進經濟增長。
(一)現代西方產權理論的基礎。交易費用理論、科斯定理是現代西方產權理論的基礎,在科斯的論文《企業的性質》和《社會成本問題》中闡述了這兩大基礎理論。科斯指出:市場交易需要花費大量成本。包括尋找意圖交易的交易者,了解交易者的交易意愿,為締結交易契約而相互進行談判,監督契約條款的履行等,都需要花費成本。關于科斯定理,內容已內涵于其文章當中,但是科斯定理既非科斯本人提出,也沒有得到本人的認可。這是由美國經濟學家喬治·施蒂格勒在他的《價格理論》一文中首先命名的。科斯定理分為第一定理、第二定理。科斯第一定理是說在交易成本為零的情況下,財產法定權利的最初配置并不影響經濟效率。科斯第二定理則是在交易成本為正的情況下,不同的產權界定會帶來不同的資源配置的效率。
(二)交易成本經濟學。交易成本概念的內容最早是由科斯作出的,科斯在《論企業的性質》一文中雖沒有明確提出交易成本的概念,但他所提出的市場成本的概念就包含了交易成本的內容,他在文中指出:“利用價格機制是有成本的。通過價格機制組織生產的最明顯的成本就是所有發現相對價格的工作。……市場上發生的每一筆交易的談判簽約的費用必須考慮在內。”后來,在其發表的《社會成本問題》一文中就明確提出了市場交易成本的概念。威廉姆森順著科斯的思路,建立起了交易成本經濟學,提出了他的中心論點,認為諸如企業這類的經濟制度“具有節約交易成本的目的和作用”。他把重點放在了“交易成本”這一關鍵性概念上。威廉姆森首先將交易成本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狹義交易成本是為履行契約所付出的時間和努力;廣義交易成本是為談判、履行合同和獲得信息所需要運用的全部資源。之后,威廉姆森在《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一書中對交易成本作了更明確的規定,并將其區分為“事先的”和“事后的”兩類。事先的交易成本是指“起草、談判、保證落實某種協議的成本”。事后的交易成本是交易已經發生之后,圍繞維護契約的執行所產生的一系列費用。為了系統解釋資本主義經濟組織存在和轉化的條件,威廉姆森進一步使“交易成本”概念可操作化,引入了幾個重要的行為假定,即有限理性、機會主義、資產專有性這三個假定。他認為,在有限理性、機會主義和資產專有性強的場合,通過市場組織完成交易的成本就非常高,而通過企業來協調則可以大大減少費用,于是交易從市場上轉移到企業內部。基于這種認識,交易成本經濟學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轉向了企業組織理論。由于斯蒂格勒、張五常等產權理論研究者對科斯定理的解釋與威廉姆森一致,所以也將他們的理論作為交易成本經濟學的一部分。
(三)產權經濟學。循著科斯的思路,經濟學家德姆塞茨、阿爾欽等創立和發展了產權經濟學。
1、產權的定義。由于各產權學派研究產權問題的出發點和著力點不同,他們對產權的內涵也是各取所需,因此未能形成統一的產權定義。作為產權學派創始人的科斯甚至沒有明確定義過產權。關于產權的定義,以下觀點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著名的《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詞典》對產權的定義為:“產權是一種通過社會強制而實現的對某種經濟物品的多種用途進行選擇的權利。”德姆塞茨認為:“產權是包括一個人或其他人受益受損的權利,產權是界定人們如何受益及如何受損,因而誰必須向誰提供補償以使他修正人們所采取的行動。”阿爾欽指出:“產權是一個社會所強制實施的選擇一種經濟品的適用的權利。私有產權是對必然發生的不相容的使用權進行選擇的權利分配。”菲呂博騰則認為:“產權不是指人與物之間的關系,而是指由物的存在及關于他們使用所引起的人們之間相互認可的行為關系。”
2、產權的安排和效率。產權經濟學主要的目的在于如何通過界定、變更和安排產權,來降低或消除市場運行中的交易費用,以提高運行效率,改善資源配置。通過比較在私有產權、共有產權與國有產權下的外部性大小以及經濟主體的成本收益,得出這樣的結論:私有產權可以使產生于共有產權或國有產權下的外部性被內在化,能夠產生更有效的資源利用的激勵。這表明私有產權更具有優越性。
3、企業的產權結構。德姆塞茨與阿爾欽在他們合著的《生產、信息成本與經濟組織》一文中指出,在企業內部存在兩大問題:一是計量投入的生產力;二是計算其報酬,并使報酬等于其邊際生產力。他們提出了協作群生產的假說,試圖從企業產權結構上解決這兩個問題——從制度上將企業的產權結構化,形成一種檢查監督的結構,尤其是使某些人的職能專業化,專門從事監督其他有素所有者的工作績效,提出讓監工獲得扣除工資之后的剩余來達到這個目的。
(一)西方產權理論的合理性與貢獻。西方產權理論對經濟學有著重要的貢獻和作用,它作為西方經濟學的一個分支,推動了現代西方經濟學不斷向縱深發展。
1、將“產權”引入經濟活動和經濟行為的分析,是對正統經濟學的批判。以科斯為首的西方產權學派重新強調財產權利的重要性,將“產權”引入經濟活動和經濟行為的分析,在剖析企業、經濟的外部性、土地合約等問題上有新的理論發展和創新。
2、西方產權理論的一些新觀點、新方法豐富了經濟學分析的思路。西方主流經濟學多數采用數學模型分析經濟問題,前提假設較多且經濟狀態較為理想化,這使得經濟分析脫離實際,在現實中難以應用。而產權理論則注重對現實經濟問題的分析,對西方主流經濟學過度使用數學模型分析經濟問題進行了修正,使其在理論模型上更具有現實意義。
3、西方產權理論分析的對象廣泛,涉及到政府、企業、組織以及各方參與者,它重視制度、交易和產權體系,從較深的層面解釋經濟發展的動因,推動了西方經濟學研究向縱深發展。
(二)西方產權理論的局限性。西方產權理論的共同局限性在于:一是不承認私有產權以前的共有產權的存在,無法深入探討共有產權產生的歷史條件和原因;二是大量的產權研究集中在對私有產權制度結構下不同產權安排的分析;三是研究方法上產權理論的許多觀點,建模難度很大,大量研究仍只能應用經驗分析,觀點與理論傳播受到限制;四是過分強調了產權制度的重要性,而忽略了技術進步對經濟發展的貢獻,顛倒了制度與技術的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主要參考文獻:
[1]Coase R.The Nature of the Firm.Economics,1937.
[2]Coase R.The Problem ofSocial Cost.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60.
[3]科斯.企業、市場與法律[M].上海三聯書店,1990.
[4]R.科斯A.阿爾欽,D.諾斯等.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M].上海三聯書店,1994.
[5]奧利弗E.威廉姆森.資本主義制度[M].商務印書館,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