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海軍 岳志榮 張旭堯
(河北科技師范學院 河北·秦皇島)
生態學一詞最早由德國生物學家海克爾在1869年他的著作中首次提出,是研究生物與環境作用機理的學科。而文化一詞在古拉丁文中就有所記載,在不同的時期賦予的含義不同,直到1871年英國學者泰勒將文化進行定義,在以后的一段時間里不同的學者從各自的立場出發,對文化做出了不同的界定。但通過整理文獻發現,學者們都認為文化應包含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兩方面的內涵。而文化生態學是從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相結合的角度來研究社會問題的,它是運用生態學的研究方法,對文化這一研究對象進行研究的新興的、交叉邊緣學科。民俗體育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將其進行可持續的生態發展一直是我們值得探討的課題。本文主要從自然地理環境、經濟和價值層面等文化生態學指標對秦皇島市民俗體育文化進行研究,探究秦皇島市民俗體育文化所面臨的主要困境,為其生態發展提供參考性建議。
通過到秦皇島市民族宗教局、體育局、文化局等進行實地調研與走訪秦皇島市各市區和各縣、鎮、村的當地居民來探析秦皇島市民俗體育文化在傳承過程中的主要困境有哪些。走訪與調研的結果表明,自然地理環境的改變是制約民俗體育文化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時受西方競技體育和文化的影響,居民價值觀念發生了改變,限制了民俗體育文化的發展,缺乏專門的民俗文化管理部門;在經濟利益驅使下,在以目的理性化為實質的現代社會中,人們僅去傳承能夠帶來經濟效益的民俗體育文化,卻忽略了對傳統民俗體育文化的保護意識,缺乏部門的保護措施;秦皇島市民俗體育項目在傳承過程中主要通過老一輩的“言傳身教”或以“血緣脈絡”的方式進行,存在著傳承與保護嚴重斷層的現象,導致缺乏專業人才和后備力量;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夠,沒有承擔起應盡的義務,進而導致傳承工作的全面性不足;缺乏專門和健全的體育組織。調查表明,政府相關部門進行組織的項目僅有賽龍舟、地秧歌、陀螺、蕩秋千和武術項目,而其他民俗體育項目多為自發組織,久而久之將會造成大量寶貴民俗體育文化遺產的流失。
(一)從自然環境層面分析秦皇島市民俗體育文化。自然環境是構成文化生態學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定的自然生態環境孕育著特定的民俗體育文化。秦皇島位于河北省東北部,氣候適宜,屬溫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地貌以低山丘陵、平原和沿海區為主,由滿族、回族、蒙古族和朝鮮族等43 個少數民族組成,不同的民族形成了不同的民俗體育文化,使當地的民俗體育文化較豐富。如青龍滿族自治縣處于群山懷抱之中而發展的民俗體育項目有蕩秋千、高腳競速、攀巖、彎弓射箭和陀螺等體育項目,而秦皇島市海港區利用其周圍的地理環境(水域特點)發展的賽龍舟,并成功舉辦了多次京津冀龍舟大賽,這些體育項目不僅培養了人們頑強拼搏的意志品質,更體現了民族精神。政府相關部門應充分利用自然地理環境因素促進民俗體育的蓬勃發展。但民俗體育的開展同樣對自然生態環境產生難以估計的負面影響,如:蕩秋千比賽,每年一屆的京、津、冀三地龍舟對抗賽等大型賽事舉行時,煙花爆竹、汽車尾氣排放、廢棄垃圾等方面產生的對水環境、大氣等方面的污染。我們要在實現挖掘、傳承與弘揚民族文化的同時不破化自然生態環境,實現秦皇島市民俗體育文化可持續的生態發展。
(二)從經濟環境層面分析秦皇島市民俗體育文化。面對全球經濟與文化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的社會發展趨勢,民俗體育項目所承載的民俗文化已逐漸被忽視。對民俗體育項目的理解不能僅停留在節假日、慶豐收等活動來對待,而需要借助“文化搭臺”、“經濟唱戲”來盤活地區經濟,秦皇島市作為世界聞名的旅游城市,由于受氣候和植被的影響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可以借助當地旅游風景區的自然資源來開發民俗體育文化旅游以彌補淡季旅游的不足,將旅游產業與當地的民俗體育文化(如太極拳、武術、高腳競速、板鞋競速、踢毽子、放風箏、賽龍舟、蕩秋千、陀螺、地秧歌等)相融合,形成資源優勢互補,既豐富了地區旅游文化資源,又提高了秦皇島市民俗體育文化的知名度,同時對當地的民俗體育文化的傳承也起到了保護作用,逐步與商業結合進而推動區域經濟的繁榮發展,但要兼顧生態環境與文化內涵,走可持續發展的生態之路。
(三)從社會環境層面分析秦皇島市民俗體育文化。面對西方文化的強勢入侵和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對傳統民俗體育文化生態產生了極大的沖擊。我們應依托國家和地方政府對民俗體育的扶持政策(如四年一屆的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河北省四年一屆的民運會、兩年一屆的單項秋千比賽,秦皇島市每年一屆的京津冀三地龍舟對抗賽),使秦皇島市民俗體育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展。同時,借鑒蒙古族以舉辦的“那達慕大會”為契機,將民俗體育文化與經濟貿易相結合的發展模式,大力開展相關學術交流,積極主辦區域性民俗體育活動賽事,為秦皇島市民俗體育文化的發展提供新思路,繼承與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特色文化,傳播其所承載的內核價值,實現民俗體育文化與人文社會環境和諧共進的目標。
(四)從價值觀念層面分析秦皇島市民俗體育文化。價值觀念是指長期生活在同一文化環境中的人們,逐步形成對自然、社會和人本身的基本觀點與信念,人的價值觀念指引著人的行為活動。隨著社會進程加快,西方競技體育的沖擊和外來文化的入侵,在價值取向上形成了較強的牽引導向作用,影響區域居民對民俗體育文化價值的認知情況。我們應深入挖掘與整理其真正內核價值的東西,重塑優秀傳統民俗體育文化形象,更新認識,讓那些被視為“落伍”的民俗體育重新回到民眾心中。地方政府要加大扶持文化發展力度,如蕩秋千、賽龍舟等項目對于培養人們堅強的意志品質和永不服輸的精神有較強的積極作用。政府應加大宣傳與扶持力度,依托秦皇島作為國際旅游城市舉辦民俗體育賽事,既弘揚了民族精神也發展了民俗體育項目,進而推動了秦皇島市文化建設和經濟的發展。
[1]尤勇.我國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研究熱點問題分析與展望[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4.40.1.
[2]張華江,王林等.地域性原生態民俗體育發展的現實進路[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2.32.4.
[3]王俊奇.環鄱陽湖地區民俗體育文化與生態經濟區建設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1.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