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培
(中國人民銀行??谥行闹?海南·海口)
(一)加強承銷機構管理,督促履行承銷義務。承銷機構是聯接投資者和產品的橋梁與紐帶,在國債宣傳過程中,其重要性無法替代。從現實情況看,確有少數承銷機構存在認識錯誤:重銀行理財、輕國債;負面宣傳、誤導國債投資行為;以國債供不應求無需宣傳、承銷量少投入大等為由,宣傳時不主動、不作為、走過場。因此,國債監管部門應加強引導和管理,糾正承銷機構不當行為。
(二)鼓勵因地制宜,注重宣傳實效。一是承銷機構在宣傳時,不能對客戶進行標簽化分類:有些理財經理營銷時,把國債視為“大媽產品、女性產品、退休產品”等,這些觀念在調查中,并未有充分的數據支撐,有時甚至與事實相反;二是理解客戶需求,宣傳要有針對性。建立客戶需求檔案,動態關注國債客戶的投資潛力、理財目的、投資心理等行為決定因素,為客戶提供決策有用的國債信息,幫助客戶認知和體驗國債;三是分類管理,區別對待。對城市居民,要充分發揮理財顧問作用,重點宣傳服務能力,提高其客戶忠誠度;對農村居民,要善于采取其喜聞樂見的方式,重點宣傳國家政策,改變其信息弱勢地位。
(三)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打造多元宣傳平臺。除堅持傳統的柜面宣傳(如懸掛橫幅、張貼公告、發放折頁等)和媒體宣傳(電視、廣播、報刊等)外,在信息化時代,可充分挖掘并利用數字、網絡和移動通信技術開展宣傳。實踐中,有些銀行利用電子滾動屏、微博、微信、短信、QQ、E-mail和網絡論壇等平臺工具,既降低了宣傳成本,又能及時傳遞信息,宣傳效果大大超出預期。
(一)制定中長期規劃,科學進行周期管理。從國債供給方面看,發行計劃一般年初制定,明確本年發行總量。近三年來,基本穩定在3,000億元左右,幾乎沒有任何彈性。從市場需求方面看,可謂是瞬息萬變:形勢有利時,可近乎無限增長,導致國債熱銷;形勢不利時,迅速萎靡不振,導致國債滯銷。為應對國債市場的上述供求態勢,現行管理體制顯得比較僵化、被動。因此,國債發行要打破年度管理的舊思維,根據市場周期,制定中長期規劃,進而確定發行總量;在規劃期內,每次國債發行,可根據市場波動情況,靈活安排發行量;最后,通過跨年度操作,熨平短期市場波動,實現中長期規劃目標。
(二)提高發行頻次,強化市場預期。當前,國債已實現年度間斷式滾動發行:正常情況下,一年發行9次儲蓄國債,在每年3~11月份按月發行,發行期固定在每月11日至19日。雖然按月發行常態化,已固化投資者心理預期,但相鄰兩期國債,發行時間間隔仍然較大,投資者等待時間也較長,達不到強化市場預期的效果。因此,可通過增加發行頻次,消除發行間隔,在年度實現國債連續滾動發行。
(三)增加發行額度,滿足市場需求。一是要與財政收入增長保持同步。只要財政收入每年保持穩定增長,債務負擔率就會自然下降,這為增發國債提供安全邊際;在保持既定債務比率的情況下,可提高國債發行量;二是到期國債可列入續發計劃。以前年度國債到期,向投資者兌付后,債務余額被注銷,在以后期間,可以再度續發,并不增加國債存量;三是允許地方政府發行儲蓄國債。目前,地方債發行采取記賬式,未來也可以發行面向居民的儲蓄國債,不僅有利于增加居民投資渠道,也可以拓展地方政府融資來源。
(一)適應利率市場化環境,開發浮動利率品種。國債管理當局可根據社會通貨膨脹指數,定期調整利率水平,避免國債產品收益僵化,體現國債抗通脹價值。
(二)開發特殊產品,向弱勢群體、農村地區專售。一是開發“養老國債”,僅面向60歲以上退休者,由本人憑身份證到承銷機構核實后辦理申購;二是開發僅面向縣域的“惠農國債”,由農民本人憑身份證和戶口簿,到承銷機構核實后辦理申購。上述兩種國債,采取限額管理,可安排較長發行期,以傳統柜臺方式銷售。
(三)以投資者需求為指引,完善國債期限譜系。一是開發短期國債。一年以內的1個月、3個月、6個月、9個月的關鍵期限短期產品,采取電子化方式開放發行,在持有期內可隨時申購、隨時贖回;二是開發長期國債。長期國債期限可設在5年以上、15年以下,采取年金形式零存整取、復利計息,為應對未來子女教育、婚嫁、就業和購房等大額支出,可讓居民提前進行理財規劃。
(一)針對農村地區,擴容承銷機構。當前鄉村地區國債服務嚴重缺失:農信社網點眾多,但不是承銷機構;農行、郵儲雖然也設網點,但數量少、覆蓋率較低。多數農民想買國債,需遠赴縣城。因此,未來可以考慮,賦予符合條件的涉農金融機構承銷資格。
(二)鼓勵社區銀行銷售,縮短國債服務距離。在城市,居民密度較高的地方,承銷機構發展社區銀行空間巨大。社區銀行機構靈活、組織扁平、服務高效、布點眾多,經常和區內居民“零距離”互動,掌握著充分的客戶信息。對于國債這種惠民產品來講,社區銀行營銷具有天然優勢。
(三)豐富交易方式,促進服務便利化。除網點柜面的人工服務和理財自助終端外,大力發展電話銀行、網絡銀行、手機移動銀行等軟硬服務設施,實現24小時線下銷售,方便投資者隨時隨地購買國債。
(四)建立預售服務平臺,實行比例配售制度。前提條件有三:一是在國債發售前,設定一個預售期;二是規定最高預售比例倍數;三是建立國債預售資金池,歸集投資者國債交易賬戶申購資金。運作機理如下:在預售期內,投資者將申購資金提交并凍結至國債交易賬戶,當實際預售比例(預售資金池匯集的申購資金與當期國債最大發行額的比值)達到最高預售比例倍數時,停止客戶申購。預售期結束后,按實際預售比例向投資者配售國債,未交易余額退還投資者。上述制度安排,可確保投資者交易機會公平。
(一)統一技術規范,實現國債全流通。目前,財政部發行的憑證式國債和電子式儲蓄國債,均為不可上市交易品種,這兩類國債在金融電子化程度很高的今天,完全可以統一設計成電子記賬式儲蓄國債,為市場交易的過戶登記創造條件。
(二)完善登記結算制度,實現跨行兌付。建立健全投資者、承銷機構和財政部之間兩級托管體制,采取集中統一和分散管理結合的方式,協調承銷機構間簽訂清算過戶協議,清除投資者只能在原購買點兌付的限制,實現通兌通存。
(三)建立二級市場,放松交易管制。建立二級流通市場,發行期結束后,可允許市場參與者在二級市場自由交易,破除承銷機構之間、投資者之間交易性過戶的制度障礙,允許承銷機構被動持有和二次銷售,允許承銷機構間跨行委托銷售,釋放市場交易的活力。
(四)提高國債質押變現能力,合理制定貸款利率。國債質押融資貸款,在以國債為質押品、貸款比例不超過90%的制度安排下,商業銀行放貸幾乎不存在違約風險。將貸款利率設計在國債利率和正常商業貸款利率之間,就可以完全覆蓋商業銀行業務成本和風險收益,也有利于刺激投資者辦理質押融資業務。
[1]王培,曾傳能,梁廣.儲蓄類國債市場現狀、存在問題和管理建議[J].時代經貿,2012.8(中).
[2]王培,曾傳能,梁廣.利率市場化對儲蓄類國債影響及管理對策[J].時代經貿,2013.9(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