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蔣雯君
(揚州大學商學院 江蘇·揚州)
通過對相關文獻的梳理,大致從以下方面定義企業家:
第一,從所有權角度。為了便于全面了解我國企業家人力資本擁有企業所有權的趨勢,可以將我國的企業家大致分為三大類別。首先來看在“資本主導”型企業中的企業家。在我國,現實經濟中大多數企業仍然是“資本主導”的一般企業。企業家人力資本擁有企業所有權的趨勢在這一類企業家群體中是存在的,而且越來越強。這主要是源于代理問題的日益突出,源于以企業制度創新降低代理成本、建立激勵機制的努力;然后來看知識型企業中的企業家。正是這一批企業家使得“企業創始人”的概念得到認同,他們出資很少甚至不必出資都可以擁有較多的公司股份。從理論上說,企業家作為所有者和經營者身份的統一,使所有權與控制權在他身上實現融合,很大程度上有助于緩解甚至解決現代企業很難克服的所有者與經營者目標的沖突和代理問題;最后來看家族型企業中的企業家。他們在最初就確立了自己的私人股權,在產權上就擁有企業。他們之所以在《福布斯》“中國富豪排行榜”上占有一席之地,在很大程度是取決于他們較早的實現了自己對企業的所有權。作為古典企業制度形式,家族企業的基本特征是所有權和經營權合一。
第二,從委托-代理角度。董事會作為股東會的代理人,其基本職責是增進股東利益,保證企業長盛不衰;在代理鏈上,相對于經理層,董事會又居于委托人地位,發揮決策和監督的作用。包括中國在內的大多數國家的公司法律實際上都規定了,所有權力由董事會操縱行使或在其操縱下行使;在企業治理實踐中,大多數業務和事務,其實都在董事會監督下處理。企業所有者為代理人所設定的約束條件和監督機制,其他利益集團對企業運行目標的要求和約束,構成了代理人賴以進行代理活動的外部條件,即企業家的成長和工作環境。
第三,從管理及責任角度。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在北大校內一次學術報告中說,企業家是一種素質,而不是一種職務。對于企業家,第一個條件是要有眼光,能發現別人不容易發現的盈利機會;第二個條件是要有膽量;第三個條件是要有組織能力,能把各種要素組合在一起產生高效率的組合能力。符合這三個條件的人才稱其為企業家。劉素杰、劉倩提出在現代社會還要增加第四個條件,就是要有社會責任感。真正企業家的內涵主體不僅僅是追求利潤的最大化,還應包括經營合理企業的理想模式、價值取向、基本信念以及對職工、對社會的義務和責任。企業家是現代社會的重要群體,通過各種方式與人們發生聯系,人們的生產與工作,消費與生活都離不開企業家提供的產品與服務。企業的發展呼喚企業家責任倫理,企業家責任倫理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保障。企業家只有明確自身的角色和倫理責任,才能肩負起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和建立和諧社會的重任。
第四,從個體、群體角度。企業家的個體創業行為是企業家群體生成的初級階段。企業家由分散辦企業到在當地集中辦企業,是企業家群體生成所經歷的第二階段,也是企業家在空間布局上由分散走向集中的階段,是由自發到產生集聚效應的過程。這一階段的產生與當時國家的制度條件及經濟發展水平是緊密聯系的。現在,企業家己經由簡單的“扎堆”走向“企業家群體”的階段。由分散到集聚并不一定會帶來區域競爭力的提升,只有通過產業鏈將企業家緊密有機地集聚在一起,增強企業家之間的產業關聯和協作效應,形成真正的企業家群體,才能促進生產的提高。
(一)國外研究。企業家理論是隨著社會分工和商品經濟的發展、企業組織的變化而演進的。從18世紀30年代康替龍提出企業家概念以后的200年間,經薩伊到馬歇爾,歷經企業家理論早期發展的三個階段。
在經濟學文獻中,“企業家”一詞最早見之于理查德·康替龍的《商業性質概論》。16、17世紀是西歐從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的重要時期,社會關系異常緊張。在擺脫了封建制度的束縛之后市場經濟迅速發展起來,地理大發現引起的“價格革命”進一步加速了這一過程。隨著封建制瓦解和市場經濟發展,資本原始積累開始了,階級分化出現了。康替龍把社會劃分為三個階級,他認為除君主和土地所有者以外,其余所有居民分成兩個階級:企業家和受雇者;后兩個階級是依靠土地所有者階級維持生活和致富的。康替龍所說的企業家,是指在一國內所有交換和流通中起著“中介”作用的人,而他們的收入又是“不確定”的。他實際上肯定了企業家在財富生產中的重要地位,并把企業家界定為不確定性的承擔者、冒險者,把握到了企業家最普遍的特點,而為后世的經濟學家所沿用。康替龍對企業家階級和整個社會階級的劃分,反映了當時資本主義階級關系的不成熟性,以及土地所有權的作用遠遠大于資本權利的社會經濟狀況。
隨著產業革命的不斷擴展,物理、機械等科學的發展,機器大工業的興起,資本主義社會三大階級的形成,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分離等一系列新現象的出現,使具有經濟理論和實踐經驗的薩伊有可能對企業家的作用和特征有更為準確的認識。薩伊是以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作為自己的理論出發點的。薩伊所說的企業家是指運用科學、組織工人進行生產的人,要具備多種品質和技能。這和康替龍的觀點基本一致。但他在企業家尚未形成為獨立的社會階層的年代,從經濟范疇上對資本家和企業家做了界定。所不同的是,他不再認為企業家是靠地主致富的,而斷定企業家的利潤是自己勞動的工資。
資本主義在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開始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經濟生活中出現一系列新現象,促使企業家理論在馬歇爾著作中得到重大的推進。歐洲市場經濟體制的高度發展,企業家地位和多方面作用的充分顯現,使馬歇爾能從多視角去考察和界定企業家。現代股份制的出現,他察覺到在“股份公司組織”中出現了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及由此形成的新型的企業家。對企業家概念的擴大,是與分工細密、高度發展的市場經濟相一致的。
伴隨著科學技術的大發展,資本主義進入新階段,壟斷組織——以股份制為組織形式的大公司在經濟生活中占據主導地位。馬歇爾企業家理論的缺陷顯現出來,熊彼特否定了馬歇爾關于企業家具有多方面職能的論斷,宣稱企業家的基本職能只有一個,那就是“創新”。并將企業家分為兩類:一類有資本;另一類沒有資本、而被資本所雇傭。這種區分明顯地表現為是否認為企業家是風險的承擔者。熊彼特對企業家理論的重要貢獻是將企業家理論納入市場均衡理論體系中。
當代一些經濟學家追隨熊彼特之后,以新古典理論體系的缺陷為突破口,引出企業家職能,并將企業家理論納入市場均衡理論。主要有:萊賓斯坦(X 效率理論)、彭羅斯(企業家的服務)和卡森(企業家判斷)。
隨著信息經濟學的發展,特別是在契約理論、激勵理論對企業理論的推進下,使得著重激勵企業家個人稟賦的“委托-代理”理論向更深入和更廣泛的方向發展。在20世紀的最后十余年間,西方不少學者都從不完全契約理論出發,探討了在對未來不可預知的情況下,如何通過依據狀態而不是依據結果設計的契約來激勵代理人,并就企業家的能力、職業關注、激勵的最優化和資本結構、資本管理等企業的關鍵要素進行了更深入的刻畫,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二)國內研究。企業家的產生與經濟體制改革是息息相關的。引起我國學者對企業家的關注是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結合中國的國情,對企業家的概念也進行了不同的界定。在中國企業家的素質、才能、精神等問題的研究方面不斷取得階段性的研究成果,出現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學者及理論觀點。
我國著名經濟學家張維迎在《企業的企業家——契約理論》中指出,并非所有人都有選擇企業家職業的自由,一個人能否成為企業家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個人財富的約束,只有資本家有能力做到這一點,資本是成為企業家的必要條件。張維迎認為,經營才能出眾、個人財富豐裕和風險規避度低者將成為企業家。張維迎指出,企業家與工人的本質區別是企業家有能力激勵和監督工人,而工人沒有這種能力,所以說激勵和監督是企業家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
丁棟虹(1999)提出了企業家是異質性人力資本的概念。丁棟虹認為在較完全的市場經濟體制條件下,企業家成長的主導模式是異質資本模式。李新春(2000)認為在企業家創業過程中,創業所需要的資金以及企業家的社會關系網絡尤為重要。
閏敏(2003)認為,在中國特殊的經濟與制度條件下,“企業家”應該包含這幾個方面的內容:企業家要勇于創新、承擔風險;必須具備決策、領導、組織、指揮、協調、監督和控制能力,而且要具有特定的文化底蘊賦予企業家特定的企業家精神。
周泉人等人(2004)提出了“重新界定企業家的概念,構建新的企業家理論體系”的構想,他們認為新的企業家理論主要包括三個核心理論:企業家能力素質的三維理論、企業家資格的制度選人機制理論以及企業家特殊的人力資本理論。他們認為企業家能力可以概括為企業管理能力、市場開拓能力以及企業家基本素質,三者構成了企業家能力素質的三維結構。
從學者對企業家內涵的界定中可以發現,他們對企業家的分析既有歷史階段的合理性,又有歷史發展的局限性。所以,對于企業家內涵的理解,會根據時代、社會背景的不同,做出不同的解釋,對“企業家”這一概念的理解,既要將經營創新和承擔風險兩大職能對稱統一把握;又要將其定義為一個動態的概念,體現為在工作過程中,不斷學習探求創新能力;還要理解為企業家是把內在的人力資本和外在的制度性安排相結合,做現實中的企業人格代表。
(一)對于國家,企業家是社會的寶貴財富。企業家與經濟增長密切相關,在當今世界,一個國家的企業實力如何,直接決定著該國在世界中的地位。一個國家企業實力雄厚、規模大、數量多,在全球競爭市場中占據重要位置,這個國家肯定在世界經濟中占據同樣的重要地位。企業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可以開發的、有價值的、新的唯一資源對象,就是它的雇員。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人力資源已經成為造就商界王者的第一資本,而企業家作為異質型人力資本,對企業的發展更是作用巨大,換句話講,企業家是企業創造財富的核心力量。
(二)對于企業,企業家是企業創新和獲得利潤的基礎。從企業發展的進程來看,由古典的所有者與經營者合一的企業為主的時代發展到以兩權分離為特征的現代企業為主的時代,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作為企業主的人力資本已不能滿足社會化生產時代的企業必須產生經營績效的要求,而被迫退出企業經營的歷史舞臺,只作為企業的所有者而存在,把經營企業的重擔交給具有經營才能的職業企業家。更進一步,現代企業建立企業家激勵機制的動因,正是由于企業家通過物質的或非物質的因素激勵,激發企業家內在的工作動力和努力水平,全身心地投入到企業經營中去,從而提高經營業績。
[1]馬歇爾·阿弗里德.經濟學原理(上)[M].上海:商務印書館,1991.
[2]熊彼特,約瑟夫·阿洛伊斯.經濟發展理論[M].上海:商務印書館,1991.
[3]康替龍.商業性質概論(中文版).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