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煥敏
(遵義師范學院 貴州·遵義)
事業單位國有資產處置是指事業單位對其占有、使用的國有資產進行產權轉讓或注銷產權的行為,具體包括事業單位對占有、使用的各類國有資產的出售、出讓、轉讓、置換、報損、報廢、捐贈以及貨幣性資產的損失核銷等。
2006年,財政部頒布了《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暫行辦法》(財政部36 號令),并于2009年在全國行政事業單位啟用了資產管理信息系統,推動了國有資產管理從靜態到動態、從分散到系統的轉變,但由于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各級各事業單位的國有資產管理,特別是國有資產處置環節的管理還是存在許多問題,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威脅到國有資產的安全完整。本文擬從資產處置環節存在的主要問題、原因分析和對策建議三個方面,探討如何完善事業單位的國有資產處置管理制度。
(一)相關職能部門和責任人員對國有資產處置工作重視不夠。按國家政策規定,同級財政部門、行業主管部門、具體占有和使用資產的事業單位以及單位內設職能機構和具體保管使用人員共同構成了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的責任主體,應當根據不同職責擔負起資產處置管理的不同職責,但在實際工作中,財政部門更關心資產購置時的資金審批管理,主管部門更看重對業務的指導,資產使用單位負責人則把爭取資金購置到資產作為首要任務,內設資產管理機構更傾向于自行支配、自由處置,資產實際使用人員更期待以新換舊,等等。
(二)管理制度不完善或執行不嚴格。目前,我國還沒有全國統一規范的《事業單位國有資產處置管理辦法》,各地財政部門、行業主管部門和事業單位也大多沒有結合實際制定可操作的規章制度。少數地方雖然嘗試建立了一些制度,但也沒有嚴格執行。兩者共同的結果,往往是單位國有資產處置管理職責不清、程序不嚴、手續不全,久而久之,就會造成單位國有資產的流失和浪費。
(三)資產處置隨意性大,缺乏必要監管。主要表現在:一是處置不及時,存量資產不能正確反映單位的可支配物力。一方面是單位對已經不再用或不能用的資產未進行及時處置,長期堆放在庫房或露天場所,閑置、毀損、流失問題比較嚴重;另一方面是個別單位在審批處置后賬務處理不及時,導致單位賬面資產量與實物盤存量不相符。二是對資產處置沒有進行必要的技術論證,對出現故障的資產盲目更新,浪費問題嚴重。三是違規處置資產,沒有按照“嚴格處置條件、執行處置程序、規范處置方式、加強收入管理”的要求處置資產。
(四)資產處置管理與預算管理脫節。堅持資產管理與預算管理相結合體現在資產處置環節,就是要求事業單位把資產處置情況作為對本單位資產進行重新配置的重要依據。但是,事業單位資產更新、添置的預算安排往往是根據可支配財力進行的,實際上資產處置與預算管理并沒有實際聯系。
(五)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信息系統的作用未能得到有效發揮。有很多事業單位沒有經過資產清查就將數據錄入系統,還有的沒有實時更新系統數據,造成賬賬、賬卡、賬實不符。
上述問題的長期存在,既造成國有資產的不斷流失,還不同程度地增加事業運行成本,同時為腐敗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一)沒有建立資產管理人員準入機制。國有資產處置管理工作具有較強的專業性,但目前我國并沒有對資產管理實行準入制度,規模較小的事業單位往往歸口由內設的文秘、財務等機構兼職負責管理,規模較大的盡管有專門的機構和人員,但一般都是從未參加過國有資產管理相關知識相關培訓,也沒有接受過財政部門和主管部門的業務指導的人員。前者認為資產管理只是附加工作,資產處置只是按領導安排走走形式,后者則對資產處置的重要性、程序性、法規性缺乏認識,造成責任心不強,隨意甚至違規處置資產。
(二)管理制度不健全,責任難明晰。事業單位國有資產實行國家統一所有,政府分級監管,單位占有、使用的管理體制。“國家”和“政府分級”都是相對較大的概念,在管理制度不具體、問責機制未建立的情況下,國有資產的處置權實際就完全操控在了最基層的部門和單位、甚至基層單位負責人個人的手中,導致監管無力或無人監管。此外,在事業單位內部,由于沒有建立健全國有資產日常監督管理制度和考核問責機制,為資產管理人員無視國有資產管理的法律法規,隨意處置資產,造成國有資產的流失提供了可能。
(三)部門之間沒有建立工作聯動機制,造成資產管理與預算管理脫節。資產管理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的環節多,需要財政部門、行業主管部門、監察機關、審計機關等密切配合,但在實際工作中,絕大多數資產管理部門都沒有與其他部門溝通協作,甚至擅自將國有資產進行處置,導致了資產管理與預算管理、實物管理與價值管理脫節,資產賬實不符。
(四)資產管理信息系統功能有待進一步完善。由于目前大部分事業單位使用的都是單機版的資產管理信息系統,單位內部各部門的資產信息不能共享共用。
針對以上國有資產處置管理存在的問題,為建立合理、有效、易于操作的國有資產處置管理機制,明確各處置管理主體在各環節的職責權限,切實把好國有資產的“出口”關,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建立資產管理人員行業準入機制,提升資產處置管理能力。實行全國統一的資產管理人員從業資格準入機制,推行資產管理人員持證上崗制度。在此基礎上,通過召開會議、組織培訓、宣傳櫥窗等多種形式,宣傳國有資產處置的相關知識和規章制度,讓事業單位負責人、資產管理人員、資產使用人員知曉國有資產處置相關法律法規、處置流程等知識,推進資產處置管理工作法制化、規范化、程序化運行。
(二)嚴格國有資產處置審批程序、處置收入管理。《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暫行辦法》明確規定:單位對占有、使用的房屋建筑物、土地和車輛的處置,貨幣性資產損失的核銷,以及單位價值或者批量價值在規定限額以上的資產的處置,須經主管部門審核后報財政部門審批,規定限額以下的資產處置,須經主管部門審核后報財政部門備案。事業單位處置國有資產必須嚴格按照上述程序履行審批手續,未經批準不得自行處置。事業單位國有資產處置收入屬于國家所有,按照政府非稅收入管理規定,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
(三)建立健全國有資產處置管理制度,明確各管理主體的職責權限。盡快出臺全國統一的《事業單位國有資產處置管理辦法》和實施細則,明確資產處置的范圍、審批權限、監督責任、違規處罰等。各事業單位要結合自身實際,從“定崗位、定職責、定目標、定措施”等方面著手,制定契合本單位要求的國有資產處置管理制度和考核機制,落實資產管理人員的崗位責任制。
(四)建立部門之間工作聯動機制,強化監管,加大國有資產處置管理力度。充分發揮審計、紀檢、監察部門的監督作用,著重對資產處置賬目的真實性、評估的合理性、成交價格的競爭性、處置方式的合法性等進行審查監督,規范國有資產處置管理流程,提升國有資產處置效率。
(五)進一步完善資產管理信息系統,為相關部門決策和管理提供依據。完善資產管理信息系統的項目管理功能,依托單位內部網絡實現信息共享,解決資產使用部門、歸口管理部門、財務管理部門之間的工作聯動性問題,讓相關部門都能參與國有資產管理。
[1]財政部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暫行辦法.
[2]李丹.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處置初探.經濟研究導刊,2009.27.
[3]馮浩,謝夢.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問題研究.綜合(下),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