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晨田倩李小娟
(河北金融學院河北·保定)
河北省農村城鎮化進程中失地農民就業現狀調查
□文/陳晨田倩李小娟
(河北金融學院河北·保定)
[提要]隨著京津冀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河北省城鎮化進程中出現了更多的失地農民。本文通過對保定市城鄉結合部的調研,了解失地農民就業現狀及面臨的問題,并對促進河北省失地農民就業提出建議。
失地農民;就業安置
收錄日期:2015年9月7日
在我國迅速推進城鎮化建設中,各地政府不斷擴大城市的規模,出現大量失地農民。大多數失地農民的文化素質和勞動技能普遍很低,就業問題成為最大的難題,需要引起政府及社會的高度重視。而隨著京津冀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河北省城鎮化速度上升,將會有更多的農民失去土地,如何安置和保障失地農民的工作和生活,是關系到河北團結和穩定的重要議題。
1、失地農民無業狀況較為嚴重。以河北省保定市大西良村為例,政府對大西良村的前后三次征地,征地面積已經達到2,000畝。征地后,農戶的耕地由征地前的平均每人1.7畝減少到征地后的平均每人0.6畝。政府除征地補償款以外,并未采取措施對失地農民進行就業安置。失地農民需要自主尋找就業機會。大部分人外出務工,還有少部分經營二三產業或繼續從事農業生產。然而人均0.6畝的耕地已經無法維持基本生活,只能利用農閑時間去周邊地區打零工,來貼補家用,他們實際上處于一種隱性失業狀態。可以說,賦閑在家或繼續從事農業的42%的失地農民實際上也處于無業狀態。
2、失地農民生活沒有保障,流動性大。大西良村的征地被政府征用后,先后被用做教育用地、建筑用地、交通用地等。部分農民可以在征地后所建學校或者附近企業找到基本工作,但是工作穩定性差。還有小部分村民前往新疆、海南、哈爾濱等全國各地尋找工作機會。
1、失地農民就業不充分、就業渠道少、就業缺乏穩定性。首先,失地農民的就業不充分現象比較普遍。不充分就業是指非個人原因,在調查周內工作時間不到20小時,并愿意從事更多工作的人員。可以說大西良村賦閑在家的失地農民基本都符合這三個條件。其次,失地農民的就業渠道少、就業缺乏穩定性,就業轉失業的比例過高。經調研,失地農民的就業渠道較少,大致可以劃分以下兩類:一是通過“招工安置”或“自謀職業”在本地企業務工,開店經商或在當地從事個體經營。這種工作表面上看似穩定,但是一方面這類具有自主創業的勇氣、技能與資金支持的農民數量比較少;另一方面這些農民有的會隨著企業轉制、技術進步以及企業用工制度的市場化,由于自身缺乏知識技能而面臨下崗與失業。二是外出做建筑工人、跑運輸、搞裝修、干零活、擺地攤、裝卸等短期的臨時性的工作。這類工作是大部分失地農民選擇的就業方式,但是很顯然這種方式很容易受季節性或者市場需求等因素的影響,使其就業不充分或者直接造成失業。
2、失地農民就業責任分擔不合理。在占地與解決就業的相互關系上,內在要求是誰占用土地誰就應承擔對失去土地的農民的就業問題。而現在占用土地的情況是既有國家占地,也有地方占地;既有本村建設占地,也有外來企業占地。農民為支援國家和地方建設,為外來企業的發展失去了土地,卻沒有一方承擔農民就業問題的責任。各級政府的忽視、外來企業的漠視,土地被征用之后留給地方的是大批就業無門的農民和由此引發的上訪事件,這也是在征地談判過程中未能重視對即將失去土地的農民今后就業問題的結果之一。
3、失地農民擇業觀念落后,就業技能缺乏,就業培訓跟不上,造成就業競爭力弱。受傳統思想影響,失地農民擇業觀念落后,尤其年齡較大者。長期從事農業生產,使他們養成了保守、安于現狀、不思進取的觀念,不愿意離開賴以生存的土地,不愿意改變過去的生活方式。因而不能適應征地后的諸多變化,不能面向市場主動出擊。即使就業,也不愿意遠離家鄉,到陌生或者艱苦的地方創業,造成在就業競爭中的失利。
此外,失地農民文化水平低、技能缺乏,培訓跟不上以及地理條件和信息溝通等多種因素的限制,使其在就業競爭中處于弱勢地位。在通過對大西良村和西涼村的調查中,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2%,初中文化程度占45%,高中文化程度占12.5%,中專文化程度占4%,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占6.5%,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加之目前我國尚缺乏對農民的系統的職業技能培訓,造成就業培訓跟不上。在一定程度上,不僅制約了我國農業科研成果的有效轉化和技術的快速推廣,也影響著農村富余勞動力向城鎮和二三產業轉移就業的進程。
失地農民的就業問題源于現行征地制度的缺陷、征地安置工作不到位、社會保障建設滯后以及失地農民自身就業技能缺乏和擇業觀念落后。因此,解決失地農民就業問題的關鍵還要從完善現行土地征用制度著手。然后結合征地制度的改革、補償安置工作的完善以及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在城市化快速發展的同時,采取各種措施全方位地促進失地農民就業。
1、改革土地征用制度,保障失地農民權益不流失。政府應提前做好土地使用規劃,加強征地的行政審批工作,合理有效利用土地資源。根據城市發展的需要,然后綜合考慮未來使用用途做出規劃,提高土地的利用價值。并且在征地審批工作中應充分考慮征地項目是否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是否與經濟持續發展和兩個率先的要求相符合,防止耕地被不合理開發;開發后,探索安置方式的同時,將就業安置作為重點,保障農民失地后獲得相應的就業機會。除一次性貨幣補償外,各地積極探索“就業安置”、“留地安置”以及“基本生活保障”和“社會保障”等多種安置方式與配套措施。在土地出讓、招商引資時,將就業安置作為征地的前提條件。本著“誰征地誰安置,誰開發誰負責”的原則,與征地單位簽訂提供一定數量或比例就業崗位的協議,吸納適齡失地農民就業。除此之外,城市化后形成的新社區,社區服務業就業空間大,可招納失地農民作為保潔工、保安員等參與社區服務與管理。
2、加強職業技能培訓,轉變就業觀念,提高失地農民自身就業能力。通過了解企業人才需求狀況,制定培訓方案,確定培訓內容,提高勞動力供求的匹配度。有益的經驗是:以市場的需求和農民的需求來定培訓項目,例如江浙等地開展的對失地農民實行“菜單式”和“計單式”培訓;以補貼促參與,例如對參加就業技能培訓的失地農民,政府給予一定的財政支持。并且在培訓過程中,結合失地農民的年齡、文化水平、性別、求職意愿等不同特點,側重于文化知識、農科知識、經營知識、職業技能以及創業培訓等不同方面的培訓,更好地為失地農民的就業服務。同時,開展教育與宣傳,幫助失地農民樹立自強、自立意識,增強就業信心,轉變擇業觀念,改變被動的就業態度為主動出擊參與市場競爭,尋找就業崗位的積極的就業態度。
3、建立和完善就業服務體系。將失地農民納入城鎮就業管理服務范圍,按照城市下崗職工再就業優惠政策,通過稅收減免政策和個人自主創業信貸政策,提供就業扶持,促進其就業。基層政府和村級組織要充分發揮職能,建立失地農民檔案,定期組織適齡失地農民到勞務市場進場交流,或及時掌握用工需求,引導企業優先錄用失地農民。同時,加強與各類職業中介組織的聯系,拓寬分流安置渠道。有條件的地方,要建立就業管理服務組織,為失地農民免費提供求職登記、擇業指導、職業介紹、推薦安置等一系列服務。
主要參考文獻:
[1]李永友,徐楠.個體特征、制度性因素與失地農民市民化———基于浙江省富陽等地調查數據的實證考察[J].管理世界,2011.
[2]翟年祥,項光勤.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就業的制約因素及其政策支持[J].中國行政管理,2012.
2015年度河北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科研合作課題:“河北省城鎮化進程中失地農民職業分化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RSHZ-2015-01042)成果
F2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