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樊寒冰
(山西財經大學國際貿易學院山西·太原)
農戶兼業化問題與對策
□文/樊寒冰
(山西財經大學國際貿易學院山西·太原)
[提要]農戶兼業化問題是在我國人地矛盾比較尖銳和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還很不健全的情況下形成的農戶家庭內分工的均衡形態。本文從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農戶兼業化現狀入手,分析農戶兼業化帶來的農民增收、土地利用等各種問題,并提出相應對策建議。
農戶兼業化;農民收入;影響;對策
原標題:農戶兼業化問題與對策——以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十里村為例
收錄日期:2015年9月9日
(一)十里村基本情況概述。十里村位于河南省洛陽市東北,屬于溫帶季風性氣候。全年四季分明,熱量、降水量隨著時間分布具有顯著的季節性特點。全年日照時數2,141.6小時。整體農業生產條件優越。十里村地理位置優越,緊鄰連霍高速和省道314線,距離市區25公里;全村共有1,971人,400余戶,分為8個生產小組,總耕地2,686畝,人均耕地面積1.362畝,低于全國1.4畝/人的平均水平;人均收入7,984.35元,略低于河南省2014年農村人均收入的8,475.34元。本村兼業人員共計831人,占全村適齡勞動力的60.39%。
(二)十里村人口情況概述。從宋莊鎮人民政府了解到,本村人口結構為0~14周歲417人,占總人口的21.12%;15~64周歲的有1,376人,占總人口的69.82%;65周歲及其以上的有178人,占總人口的9.06%。人口總數處于正增長狀態,且人口增長屬快速增長型,老年人口和少年人口總和共占全村總人口數的30.18%。根據美國學者P.C.格里克的家庭生命周期理論,本村多數的家庭處于擴展和穩定期,部分家庭向收縮期轉變,在這個期間里家庭支出固定、教育支出增加、保險需求高峰、整體家庭資金需求量大,但并未到達收入巔峰狀態,需要家庭收入呈增加態勢以滿足增長的家庭需求。根據唐納德·伯格的人力資源流動的“推-拉”理論,在這樣的家庭需求情況下,農戶外出兼業增加收入存在這較大吸引因素。全村適齡勞動力仍占總人口的69.82%,共計1,376人,勞動力數量充裕,大量的勞動力存在大范圍兼業化的能力。
根據恰亞諾夫理論的農業生產追求的方向,不是收益最大化,而是風險最小化,當家庭需要得到滿足之后,就不再有繼續增加農業生產投入的動力,較低的農村勞動力素質直接影響了農民在對農業生產環節上的選擇,多數的農戶并不選擇最新的農業生產技術來提高生產效率,農戶選擇的是最保守穩定的生產方式,使得土地的利用效率低下;同時,較低的勞動力受教育程度也使政府推廣農業技術時面臨推廣困難。農業本身的低附加值加上較低的農業科技水平,使得農民增收困難,農民為增加家庭收入來補充家庭開支而選擇兼業生產,但是農村勞動力素質整體偏低影響農戶兼業過程中的兼業收入。
(三)十里村農戶兼業化現狀。通過實地采訪詢問并結合相關調查問卷得出,本村的農民外出兼業的地點,河南省內以洛陽、鄭州、三門峽等地居多,總計為541人,占總體人數的65.1%;省外以廣東、浙江、北京等發達地區為主,共計285人,占比34.3%。從農戶兼業后的職業選擇上建筑類的比重最大,有340人,占總人數的40.96,其次是從事理發、廚師等服務行業,共計269人,占比32.34%;經商人數為98人,占比11.77%。目前,農村勞動力的兼業種類大多是技術含量較低的行業,一個共同的特點——兼業人員不需要高深的知識,只需要通過自學或是別人的示范便可以掌握。這是由于勞動力普遍素質偏低的現實情況所決定的。
通過對洛陽市具有典型性的十里村農戶兼業化相關情況的了解分析可知,農戶兼業化在使得農戶收入有較大幅度提高的同時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這些問題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一)農業勞動力減少。十里村農業勞動力的減少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較快的城市經濟發展速度,在城市從事工、商業的收入較從事農業生產所獲收入有較大提高,使得到城市就業長期以來都對農民有著強大的吸引力,加之十里村有著便捷的交通位置,使得農民進城務工的成本降低,使得獲得的收入增多;另一方面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普遍推廣后,農民可以自由地協調農業生產和外出務工的時間,由于農民進城務工所得的收入高于農業生產所得收入,根據唐納德·伯格的人力資源流動的“推-拉”理論,農民受到的推動力大,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人數快速減少。當前狀況下,十里村從事農業生產的人數僅剩余400人,且多為婦女和老人,甚至出現了部分農田閑置的狀況。
(二)農戶兼業人員工作環境差。根據國家統計局農業普查的現有數據來看,農戶兼業的途徑主要是進城務工,而在現階段到城市中打工的農民工的受教育水平低,就目前全體就業情況而言,農民工從事的大多是臟、累、險的工作,危害著農民工的身體健康。據有關資料顯示,有86.18%的受調查農民工每天工作8小時以上,只有13.7%的農民工工作時間在8小時以下。在每周工作時間天數調查中,僅有2.47%的農民工每周工作5天,有16.67%農民工每周工作6天,在每個星期中不足一天休息時間的有12.22%。還有近70%的農民工沒有休息的時間,兼業農戶的身體健康難以保證。
(三)農業勞動力素質降低。農業勞動力素質低是洛陽市在農戶兼業化上長期以來面臨的突出問題,通過對十里村農業勞動力素質情況的調查可以反映出農業勞動力素質較低的問題較為嚴重,隨著農業勞動力的大范圍兼業,特別是知識層次較高的,可以接受新技術、新思路的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出就業,使得現在本村從事農業勞動生產的勞動力受教育程度更低。根據國家統計局第二次農業普查公告整理可知,農戶兼業人員的文化程度百分比為:文盲1.2%、小學18.7%、初中70.1%、高中8.7%、大專及以上1.3%。較低的農業勞動力受教育程度,直接限制了農業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以及大范圍機械化耕種收獲的可能,較低的農業技術轉化率,使得農民土地的畝產提高緩慢,農民的收入增幅低于城鎮人口,兼業化生產便對農戶有了更大的吸引力。當農戶兼業化比例過高會出現部分農田的棄耕,糧食的生產難以保障。
十里村作為典型的洛陽市農村,其在的農戶兼業化發展中出現的勞動力減少,科技轉化率低等問題,代表了多數洛陽市農村存在的問題,因而本文結合分享型經濟發展的模式,以應對農戶兼業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以下幾點解決對策:
(一)分享型發展方式。鑒于本村的大量勞動力外出兼業,留守人員中多為未成年人或是老年人,從事農業勞動的勞動力數量少、質量低,不足以滿足家庭總可用耕地的種植要求,出現了農戶完全放棄農業生產,致使部分農田荒廢,糧食生產總量下降狀況的現實狀況。分享型經濟又可稱為協作型消費或是共享經濟,其核心就是“使用而不占有”,一個人的多余時間、擁有的技術都可以和其他人分享。在農村同族之間各家各戶之間的關系緊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程度高。從而克服了分享型經濟發展中容易出現的人與人之間的誠信關系。本村可以組織一批年輕勞動力,以短期勞動雇傭的形式,向部分外出兼業打工的家庭出租短期勞動力,由于農業生產行為的特點,即在播種和收獲時需要大量勞動力,這時服務提供小組可以在不改變農業土地經營權的前提下,參與農業生產活動;在農田維護期,可以向留守的農戶提供社區類、家政類等服務,并收取相關費用。
(二)提高勞動力素質。就目前十里村分映出的問題來看,農村勞動力的素質與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速度和層次成正比,農民的整體素低是制約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障礙之一。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使社會對勞動力素質的要求增高,因而必須采取多種措施來提高農村勞動力的素質,從而增加農民兼業化時對職業的選擇。要完善農村的教育體系。加大中等專業技術教育的投入,加快對中等層次技術人才的培養。洛陽市目前擁有中專及以上職業教育院校76所,教育面向各種技術工種,但多數職業教育學校教育方向重復,多而不精,因此應該充分利用現有教育資源,優化資源配置,調整各類職業教育的專業結構和院校布局,爭取做到一校一科,促使其達成專業程度高,師資力量強的特色,推動農民工職業化教育,方便其就業。
主要參考文獻:
[1]西奧多.W.舒爾茨.改造傳統農業[M].商務印書館,1987.
[2]高強.中國農戶兼業化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1996.
[3]李實.中國農村勞動力流動與收入增長和分配[J].中國社會科學,1999.2.
[4]孟繁曉.基于農戶兼業化視角的我國高效農業建設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2.
F3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