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銀娥
(重慶三峽學院重慶)
新會計制度下高校固定資產核算淺議
□文/曾銀娥
(重慶三峽學院重慶)
[提要]為了適應財政預算改革和高等學校經濟業務發展需要,進一步規范高等學校會計核算,提高會計信息質量,財政部修訂印發了新《高等學校會計制度》,自2014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本文通過分析新舊制度下高校固定資產核算的差異,指出新制度下高校固定資產核算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對策建議。
新制度;高校;固定資產;核算
收錄日期:2015年9月1日
(一)舊制度下固定資產認定標準太低。舊高校會計制度下將普通設備單位價值在500元以上和專用設備在800元以上,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的資產作為固定資產。隨著經濟發展的日益提高,受通貨膨脹等因素影響,商品的單價都逐漸提高。如果按照原有的標準,許多高校的資產都符合資產的范圍(如換氣扇、椅子等),這類物品價值低,容易壞,更換頻繁,并且核算工作量大,不易管理。
(二)舊制度下固定資產不計提折舊,賬面反映不真實。高校固定資產只按歷史成本核算入賬,中間不計提折舊。但是,固定資產有日常使用損耗,固定資產賬面價值和凈值相差會越來越大。一些本已完全沒有使用價值的固定資產一直按原值掛在賬面上,導致固定資產賬實不符,資產價值虛高,無法反映高校固定資產的實際狀況。
(三)基建會計未納入“大賬”固定資產核算范圍。當今高校各項基本建設工程存在自身的一套會計核算體系,基建工程的固定資產大型維修支出也未重新列入固定資產價值,這樣使得很多基建項目脫離于學校會計核算體系之外,無法反映學校全部資產狀況。形成一校兩個會計主體,兩套賬,兩套報表,與現代會計準則相沖突。
(一)固定資產價值標準提高和核算范圍的縮小。新制度提高了固定資產的價值標準,一般設備單位價值調整為1,000元以上,專用設備單位價值調整為1,500元以上,尤其是單位價值雖未達到規定標準,但使用年限超過1年的大批同類物資,也作為固定資產核算和管理,這樣適應了高校教學和科研工作的實際需要。
新制度下,固定資產分為六類:房屋及構筑物;專用設備;通用設備;文物和陳列品;圖書、檔案;家具、用具、裝具及動植物。“通用設備”代替了舊制度的“一般設備”,將檔案也列入了資產管理,同時將其他固定資產類別進一步細分為家具、用具、裝具及動植物。新制度的調整充分考慮了高校的具體情況和特點,縮小了固定資產的核算范圍,進一步提高了固定資產的核算和管理水平。
(二)進一步規范了高校固定資產的會計核算。新制度設置了“非流動資產基金”賬戶,廢除了舊制度中的“固定基金”賬戶。
新制度下高校固定資產增設了“累計折舊”賬目,采用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計提折舊,高校利用固定資產的累計折舊這個備抵賬戶,清晰地反映出固定資產的賬面價值,利于合理地確定高校教學教育成本。
新制度將基建會計并入事業會計,增設“在建工程”科目,用于核算新建、改建、擴建固定資產的相關支出和設備的安裝工程。將基建賬納入高校事業“大賬”,實現了基建賬與事業賬合并,這是高校財務統一核算的需要和要求。這樣,期末不要單獨合并報表,只用一套報表就能直觀反映出高校的整體財務狀況,有利于提高會計信息的完整性,也有利于全面加強高校資產管理。
(一)大批同類物資界定不明了。新制度規定:單位價值未達到規定標準,但使用價值超過1年(不含1年)大批同類物資,作為固定資產核算和管理。此規定對“大批”界定不具體,不同的會計人員對此理解不同,從而導致做出不同的會計處理,對大批同類物資的確認有些隨意。例如:某高校購入單位價值200元的課桌,若只購買一張,從金額上不符合固定資產的定義。若一次性購買100張,總金額為20,000元,會計人員大都作為固定資產處理;若一次性購買6張,總金額為1,200元,這種情況下不同會計人員的理解就會不同,做出的會計處理就不一樣。同一類物品,由于批量采購和零星采購不同,導致做出不同的會計處理。新制度對大批同類物資的批量和金額未做出明確的規定,會計人員在實際核算時把握不準,導致對大批同類物資的確認有些隨意,造成賬目混亂,成為一筆糊涂賬,也違背了現代會計的重要性原則和可比性原則。
(二)固定資產折舊方法不全面。新制度規定:高校固定資產采用年限平均法和工作量法,這兩種方法都沒有考慮資產的無形損耗。高校的一些科研類固定資產,價格昂貴,生命周期短,資產貶值快,若仍采用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就無法體現固定資產的真實價值。
(三)固定資產管理沒有使用現代固定資產管理軟件。新制度規定:高校購入的不構成相關硬件不可缺少組成部分的應用軟件,應當作為無形資產核算。但由于某些高校管理技術手段更新緩慢,固定資產管理系統沒有設置無形資產,而財務部門根據新制度作為無形資產核算,這樣造成兩部門對同一資產做出不同的分類,固定資產的財和物兩套管理系統各自孤立,各類別的固定資產存在差異,加上管理中存在數據處理不及時,造成高校固定資產賬和實物賬無法核對。
對于固定資產范圍中的大批同類物資界定不清的問題,建議上級財政部門盡快制定關于其價值和數量標準的具體規定,從而使會計信息達到可比性和重要性要求;“累計折舊”影響到財務報表,不同的折舊方法累計折舊金額相差甚遠,所以選擇合理的折舊辦法非常重要,新制度規定的年限平均法和工作量法無法體現固定資產的無形損耗,對于無形損耗大的專用設備,建議可以采用加速折舊法;對于“購入不構成相關硬件不可缺少組成部分的應用軟件”的確認不統一問題上,一方面對資產管理人員和財務人員進行相關的培訓學習,提高他們的業務素質,促使他們盡快轉變思維模式,掌握和熟練新會計制度的內容;另一方面學校應及時更新資產硬件軟件系統,實行網絡化管理,實現固定資產管理部門、財務部門網絡一體化,實現信息共享,實時清查對賬,以便及時發現資產劃分等問題并及時協商解決問題,這樣既滿足學校資產管理的需要,又解決了長期以來許多學校存在的兩部門賬賬不相符的問題。
主要參考文獻:
[1]財政部.《高等學校會計制度》(財會[2013]30號):20.
[2]張寶珍.新舊會計制度銜接中高校固定資產核算問題初探[J].中國經貿導刊,2014.10.
[3]趙冬梅.會計之友,2013.8.
[4]李萍.新制度下高校固定資產管理探析[J].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
F2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