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永革 盛書中 李祥 崔華偉 高熹微 閆睿(防災科技學院,河北三河 065201)
2015年尼泊爾強震序列對中國大陸的應力影響
萬永革 盛書中 李祥 崔華偉 高熹微 閆睿
(防災科技學院,河北三河 065201)
基于2015年尼泊爾地震序列的破裂模型及均勻彈性半空間模型,計算了該地震序列傳遞到中國西藏境內發生在定日縣地震和聶拉木縣地震的應力。2015年尼泊爾地震序列導致定日縣地震和聶拉木地震節面和滑動方向的庫侖應力增加(2~3)×103Pa和(2.4~3.1)×105Pa, 表明這兩個地震受到尼泊爾地震序列的觸發。其次,我們計算了2015年尼泊爾地震序列在中國大陸及其附近主要活動斷層上產生的庫侖應力變化。喜馬拉雅主山前逆沖斷裂和青藏高原內部的拉張正斷層上的庫侖應力有較大的增加,而青藏高原的走滑斷裂,如阿爾金斷裂、東昆侖斷裂、玉樹瑪曲斷裂、班公錯斷裂西部、嘉黎斷裂的庫侖應力有較大的降低。天山南北兩側的斷裂庫侖應力降低。而華北及東北、華南地區的庫侖應力變化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最后,計算了該地震序列造成的水平應力變化。水平面應力在2015年尼泊爾地震序列北向(青藏高原大部和新疆區域)增加(伸展),而在地震序列東側的西藏南部和川滇地區南部降低(收縮),在華北和東北僅有少許增加,在華南地區有少許降低。在中國西部,主壓應力表現為以2015年地震序列為圓心的向外輻射狀,而主張應力方向與同心圓切線方向大體一致。水平主壓應力方向在東北地區為北東向,在華北地區為北東東向,在華南地區為南東東向。這種模式與現今構造應力場方向相似,表現了2015尼泊爾地震序列所代表的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的碰撞是中國大陸構造變形的主要動力來源。
基于2015年尼泊爾地震序列的破裂模型及均勻彈性半空間模型,計算了該地震序列導致的喜馬拉雅山脈及鄰區的位移場。結果表明:尼泊爾地震序列所導致的位移場呈南北兩側水平分量向震中匯聚的分布形式,水平位移最大達(871~962) mm,并且距震中越遠水平位移量越小,但震中南側的水平位移量隨震中距衰減更快。震中北側出現了明顯沉降,最大沉降量達(376~474) mm,大部分震中及以南區域出現了明顯隆升,最大值達(626~677) mm。接下來,本研究估計了該地震序列所導致周圍喜馬拉雅部分山峰的位移場。結果發現希夏邦馬峰的位移最大,水平位移達393 mm,下沉36 mm;珠穆朗瑪峰近南向水平移動36 mm,下沉9 mm;其他山峰的位移與到尼泊爾地震序列的震中距離和方位的不同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