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晗 何萬里
(西安工程大學 陜西·西安)
英國、德國、加拿大、日本、意大利代表了當今世界主要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模式,這些國家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有以下規律經驗:
(一)城鎮的社會養老保險發展快于農村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發達國家的這種制度得到更好的推進。絕大多數國家的社會養老保險開始的時候只是在城鎮,并沒有覆蓋農村,當工業化足夠強的時候,才開始推出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發展。在國外,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要比城鎮晚幾十年,但是在發達國家,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都得到了適時的發展,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隨著經濟發展和農村人口的減少而不斷提高。
(二)政府責任和目標明確。雖然國外這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不同,并且政府承擔的內容也大不相同,但是他們還是有共同點的,即政府在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中的責任明確,目標清晰。政府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投入精力比較大,把其作為首要任務去完成。
(三)農村社會養老資金渠道多,其中國家財政在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中發揮主導作用。國外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資金既有個人企業繳納,也有國家政府補助,并且國家承擔了主要部分。比如,英國農民養老保險資金,國家承擔了2/3的部分。而且日本農民每年獲得的養老保險金額大約60%來自于國庫。
(四)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影響著農業結構調整和國家經濟發展政策,促進農業發展。比如,日本離農、返農政策,以及德國的移交土地養老金政策和提前農民退休年齡政策來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
(一)確立“公平優先、兼顧效率”的政策理念。制度和政策二者是緊密相連的,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需要堅持“公平優先,兼顧效率”政策理念,充分發揮政府宏觀調控的能力,把收入分配引入公正的軌道上,保障農民的社會保障權利。同時,也要積極尋找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市場潛力,使得市場在資源配置中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二)明確中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建設城鄉一體化的目標。政策的價值在于定位,終點不是固定的,目標的價值在于定向,要順應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發展需要考慮制度的價值目標,這是首要問題。社會保障要充分體現公平,我國城鄉之間因為有差距,不同群體的養老金待遇水平差異比較大,目前尚未形成穩定的推進措施。隨著工業化的不斷發展,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應該把握趨勢,順應社會保障一體化趨勢,借鑒國外經驗逐步構建中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建設一體化。
(三)中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養老金設定在保障水平范圍內。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最終目標是實現社會福利的均等化,以保障農民基本生活為原則,提高農村養老保險水平,縮小不同群體之間的差距,逐步實現城鄉一體化。中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要考慮到經濟的承受能力,既要滿足農村養老保險的收入水平,又要不超過社會經濟發展的承受能力。政府養老保險金的提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建立養老保險金與繳費年限相關的繳費激勵措施;第二,建立“多繳多得”的模式;第三,土地投資養老補償制度。
(一)自愿繳費參保改為強制繳費參保。雖然農民自愿參保給農民提供了自由選擇的權利,但不符合社會保險法則和風險共擔原理,違反社會保險強制性原則。十八大提出社會保障全民覆蓋的新要求,實現的最優辦法就是通過國家立法強制農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
(二)建立與農民人均收入關聯的繳費機制。新農保設置了幾個不同檔次的收費標準,農民根據自己的經濟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繳費標準,但是這種不與農民收入相關聯的機制存在很大欠缺,隨著農民收入提高,如果繳費金額不變,不利于農村養老水平的提高。
(三)建立與國家財政收入水平相符合的養老金政策。西方研究認為,任何農村社會保障都不是只靠農民繳費來完成的,還得依靠政府補助。各國政府通過立法,除規定個人繳費外,國家給予資金補助,確保農民養老保險實現平等。在我國,農民收入水平低,需要國家給予財政支持,提供滿足農民基本要求的養老保障。
(一)構建多支柱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目前,世界上僅僅依靠政府養老的例子已不多見,改革發展是發達國家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方向。多支柱的養老保險制度有它的優勢在其中,那就是存在于風險多樣化之中。目前,我國農村養老保險養老金支付水平低,隨著經濟不斷發展,農民收入增加,高水平的養老金計劃會越來越多。我國的農村養老保險體系尚未成型,多支柱的養老保障制度仍然停留在討論層面,國家需進行養老保障水平系統的完善。
(二)構筑多維度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障體系。構建多維度養老保障體系是當前的現實選擇。根據我國的國情,農村養老應采取家庭養老、自我養老、社區養老和社會養老的多種維度養老方式,隨著勞動力的轉移,銜接好城市社會養老保險,逐步實現城鄉一體化養老保險制度。
[1]林義主編.農村社會保障的國際比較及啟示研究[M].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