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立明 郝 臻 王建軍 胡永軍(中國地震局蘭州地震研究所,蘭州 730000)
汶川、玉樹地震臨震波動現象的震例研究
楊立明 郝 臻 王建軍 胡永軍
(中國地震局蘭州地震研究所,蘭州 730000)
一般來講,寬頻帶數字地震記錄中,蘊含著豐富的信息。既可以有效記錄到地震、爆破、塌陷等地球物理事件及環境變化,也可以記錄到某些來源未知或目前尚未掌握的過程,其中可能就包含著來源于臨震階段震源預活動、地殼巖層微破裂、裂隙擴展等過程的信息。對于地震、塌陷等事件,可以根據其時、頻域特征進行識別,而對于來源于震源區的預滑移、預破裂及與短臨階段相關的巖層微破裂、裂隙擴展等事件則正是臨震預報追尋的目標所在。對于這樣的目標事件,由于目前不掌握其變化特征,對其識別的方法一般是通過震例研究。即通過典型震例的反復比對分析,識別出臨震階段可能存在的疑似“事件”,并通過大量的震例和實際資料來研究該疑似“事件”在不同強震前的重現性,從而驗證該“事件”是否與強震臨震階段存在關聯。在具體的研究工作中,首先從連續地脈動波形記錄中提取各種疑似“事件”, 并利用FFT方法進行頻譜特征的研究。同時,為了定量表述地脈動記錄中不同類型疑似“事件”出現的頻度,引入活動度的概念,即按一定的時間間隔,將同一類型疑似“事件”出現的頻次累加,作為該類型事件活躍程度的定量指標,用N表示。
研究結果:
(1)汶川地震震例研究。選擇震中距19 km的都江堰臺震前連續地脈動資料,提取出震前存在的“事件”波形,利用FFT方法進行頻譜分析。在0~50 Hz頻率范圍內,通過大量“事件”波形及其不同頻段頻譜特征的反復對比研究,初步識別出震前臨震階段NS道記錄中存在的波動信息。類似事件的共性表現為相對脈動背景,“事件”幅度變化明顯,頻譜大致集中在11~16 Hz左右,形態較為整齊。
為進一步研究該類事件的主要特征,選擇震中距250 km半徑內的所有數字地震臺站及部分以遠臺站(含會理、普格、甘孜)等,共計27個臺站,對2008年1月1日至5月12日期間連續記錄進行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只有都江堰臺在震前14天起觀測到這種波動,NS道臨震變化活動度N值變化顯著,EW、UD向較為平穩,而震中距超過50 km的其余26個臺站,在長達5個多月時間內均未出現類似的現象。
(2)同樣的方法研究了2010年4月20日玉樹7.1級、2011年11月1日青川5.4級地震,結果均表現出類似汶川地震的特征。其中,玉樹地震震前12天,震中距46 km的玉樹臺記錄到臨震波動現象,EW向變化顯著;其余9個震中距超過50公里的臺站沒有記錄到。而青川地震震前13天,震中距8 km的青川臺記錄到臨震波動現象,UD向變化顯著;其余14個震中距超過50 km臺站沒有記錄到臨震波動現象。
結論和討論:
(1)汶川、玉樹、青川等3次震例均存在臨震波動現象,表現為存在類似的頻譜、時間、空間特征,具有重現性。
(2)臨震波動現象的主要特征:頻率范圍較寬,優勢頻率集中在11~16 Hz左右,頻譜形態較為整齊;出現在震前12~14天;震中距50 km范圍內的臺站有可能記錄到臨震波動現象,超過50 km臺站一般記錄不到;具有方向性,表現為活動度N值變化顯著的方向可能與未來地震的發震斷層、余震展布及震源位置較為一致。
(3)有關機理的討論:臨震波動現象是否來源于震源區的預滑移、微破裂、裂隙擴展等事件,尚難以確定;但3次震例表現出臨震波動的方向性,即臨震波動活動度N值變化顯著的方向與發震斷層、余震展布及震源位置較為一致的現象,可能意味著該現象具有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