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聚忠 郭良遷 塔 拉(中國地震局第一監測中心,天津 300180)
基于GPS觀測的張渤地震帶垂直形變?
陳聚忠 郭良遷 塔 拉
(中國地震局第一監測中心,天津 300180)
?基金項目:2015年度老專家科研基金(201503)資助。
研究區位于113.4°~122.2°E,36.5°~41.8°N范圍,該區域北部在地質構造上位于燕山隆起帶,西部是太行山隆起,東南部是冀渤拗陷。區域內有北東向延慶—陽原盆地構造帶,有東南部—南部的北東向華北平原地震帶和中部北西向展布的張家口—渤海地震構造帶。由于張渤地震帶曾發生過多次大地震,而成為地震監測研究的重點區域。
研究區內共有27個GPS連續觀測站資料,大多數站點是從2010年開始觀測運行,至2014年積累了4年多的資料。在全球參考框架ITRF2005下,利用GAMIT/QOCA軟件計算得到各站點的時間序列單日解數據,通過線性擬合計算得到2013年、2014年和2010—2014年3個時段垂直形變速率。
日本3.11大地震使得東亞地區地殼發生了顯著的東向位移,研究區內GPS連續觀測站位移特征是東部位移量大,西部小,平均同震位移為9.35 mm。而南北向和垂直向位移均不明顯,因此在垂直形變計算分析中沒有考慮日本大地震同震位移的影響。
由GPS解算數據繪制了2013年、2014年和2010—2014年3個時段的垂直形變圖(圖略)。2013年垂直形變顯示研究區地殼垂直形變為普遍下降,最大下降速率超過了-45 mm/a,位于天津附近。其中大部分原因可以歸結為抽取地下水因素造成的,但在張渤帶以南地區下降速率均大于北部地區,說明張渤帶對構造活動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作用。
2014年全區仍然以下降為主,其下降態勢與前期相似,最大下降速率仍在-45 mm/a以上,位于天津附近。區域的東南部下降速率較前期有所增加,年速率從幾毫米增加到十幾毫米。而研究區西北部下降減緩,由前期-9 mm/a變為-5 mm/a。東北部和西南部的形變速率與前期大致相同。張渤帶對下降變化仍起著明顯地控制作用,使其南部下降快,北部下降慢。
2010—2014年長時段的垂直形變速率總趨勢表明,石家莊以西太行山區上升,垂直形變運動速率為0~1 mm/a,東部平原地區和北部的燕山地區為下降區,平原區下降速率較大,最大為-30 mm/a,燕山地區的最大下降速率為-20 mm/a。平原區與燕山地區之間的山前地帶為下降速率相對較小的地區,垂直變化速率為-2~-1 mm/a。張渤帶南側下降,北側相對上升,說明張渤帶對垂直形變起了明顯的控制作用。
GPS站點垂直形變運動趨勢表明,燕山地區和平原地區為下降區,燕山山前地帶和太行山地區為上升區,太行山地區和平原地區表現為上升運動,東南部垂直形變以下降運動為主。所形成的垂直形變上升與下降的分區界線與張渤構造帶走向一致,說明張渤帶對現今地殼垂直形變具有明顯的控制作用,且具有一定的活動性。這種垂直形變運動趨勢與新生代時期以來的活動性質基本相同,呈現繼承性運動。而燕山地區近一時段表現為下降,與新生代時期的隆升運動相反,形成反向活動。這種垂直形變趨勢變化表明,張渤帶的構造活動性有增強的跡象,存在發生中強地震的地殼垂直形變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