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衛東劉新平張永志鄭 怡長安大學地質工程與測繪學院,西安 710054陜西省寶雞市上王地震臺,陜西寶雞 721004陜西省地震局,西安 710068
汶川地震前震磁效應的小波分析
王衛東1)劉新平2)張永志1)鄭 怡3)
1)長安大學地質工程與測繪學院,西安 710054
2)陜西省寶雞市上王地震臺,陜西寶雞 721004
3)陜西省地震局,西安 710068
地震孕育過程中,在區域應力場的作用下地應力不斷積累變化,可能導致孕震區地下介質電導率的變化,并可通過感應磁效應等途徑產生附加磁場,從而導致磁場的變化。因而地磁臺觀測到的磁場信息,不僅反映了外空間磁場的變化,也受地震孕育過程的影響。地球磁場譜成分豐富、頻帶較寬,在地震發生之前,若地下某一深度處的電導率發生變化,由于電磁感應,就能引起相應頻率段內地磁場的異常變化。利用陳伯舫(2000)提出的地磁分析“日變幅差”方法,分析了汶川地震前涇陽、連云港、新沂地磁臺小波變換后的“日變幅差”特征。
根據陳伯舫先生的方法,選用墨西哥帽小波函數,先分別計算新沂臺、連云港臺和涇陽臺地磁場垂直分量時均值的小波變換Tg,將Tg取絕對值,再計算日均值Tg(24),表示是24個絕對值的平均值,并定義此日均值表示小波變換后的逐日“變幅”(引號表示不是通常所說的日變幅)。最后再計算兩臺的“日變幅差值”ΔTg(24)。
通常情況下,緯度相同的兩臺站地磁垂直分量Z日變化差異比較小,其差異更多地反映了局部磁場的變化特征,有可能反映地震孕育過程對磁場的影響。本文選取新沂(34.22°N,118.20°E),連云港(34.36°N,119.10°E),涇陽(34.54°N,108.92°E)3個臺站記錄的地磁Z分量小時值,利用墨西哥帽小波函數,分別選用小波尺度 a=4和a=6,計算分析了汶川地震前半年(2007年11月30日至2008年5月27日),涇陽臺與新沂臺及涇陽臺與連云港臺以及新沂臺與連云港臺地磁Z分量小波變換后的“日變幅差”特征。
研究結果表明,汶川地震前,小波尺度 a=4和a =6時,涇陽臺與新沂臺以及涇陽臺與連云港臺地磁垂直分量Z“日變幅差”曲線都出現了兩個超過3倍方差值的“正異常”,兩組臺站地磁垂直分量Z“日變幅差”曲線的異常出現時間相同,都是震前150天和25天。而新沂臺與連云港臺的地磁垂直分量Z “日變幅差”曲線在此期間無異常。說明地震孕震區應該距涇陽臺較近,涇陽臺在其影響范圍內,而新沂臺與連云港臺則在其影響范圍以外;而在這一時段內,除汶川地震外,在距涇陽500 km內無5級以上地震,700 km內無7級以上地震,說明此異常很可能為汶川地震孕震過程所產生。汶川地震震中距涇陽臺約700 km, 異常還十分明顯, 可見8 級大震的影響范圍相當大,8級大震的震磁效應, 很可能在700 km內產生影響,但其影響范圍無法達到1 500 km(新沂臺距汶川地震震中約1 440 km, 連云港臺距汶川地震震中約1 530 km)。若此種磁異常產生基于電磁感應, 則正異常意味地下電導率減小,這種現象與陳伯舫先生研究1999年集集7.6級地震,1988年瀾滄7.5級地震和1996年宮崎7.1級地震前發現的地磁垂直分量Z“日變幅差”異常相似。與上述地震不同的是,汶川地震前涇陽臺與新沂臺以及涇陽臺與連云港臺地磁垂直分量Z“日變幅差”異常表現為“分離式”,即震前一段時間出現異常, 但到發震時異常已結束了,如何根據此類異常判斷發震時間和震級還需要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