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雪梅 歐陽春(江蘇省地震局,南京 210046)
地震災情信息傳播機制研究
畢雪梅 歐陽春
(江蘇省地震局,南京 210046)
信息的快速收集、分析和研判是應急處置的重要基礎和關鍵因素,特別是對于應急響應時間非常短、震后信息極度缺乏的黑箱期的應急處置,前期信息量的豐富性和準確性與否,直接決定了應急指揮的成敗。為提升地震應急處置能力,本文對震后災情信息傳播機制進行分析和研究,以期今后為“有力、有序、有效”的應急指揮部署,提供信息支持保障。
研究采用對比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相結合的方法,重點分析了2007年以來21個國內外破壞嚴重、及有重大影響的地震案例資料,其中國內5.0級以上破壞性地震18個,國外8.0級以上地震3個,國外地震案例分別為:尼泊爾8.0級地震、日本3?11大地震、日本小笠原8.0級地震。在這些案例中,重點分析了震后地震系統、新聞媒體、政府及有關部門、軍隊、社會組織和科研機構等單位的與災情及相關處置等方面的信息;同時,參考研究了國內外關于海嘯、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預警和災情信息系統建設、預警信息發布等的法律法規等資料。
地震謠言往往會在短期內引起較大的恐慌,繼而引發一系列的社會、經濟問題。2007年8月,“廣東湛江大暴雨要引發地震”的謠言四處流傳,引起當地群眾恐慌。發現這一情況后,湛江市地震局、廣東省氣象局利用短信應急服務平臺,在3個小時內,向湛江140萬手機用戶發送280萬條短信。此次地震謠言事件中,官方權威部門及時有效地辟謠,穩定了民心,維護了社會穩定。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居安思危,有備無患。美國管理學家戴維?奧斯本和特德?蓋布德認為,“使用少量的錢預防,而不是花大量錢治療”,是現代政府災害管理的主要方式和目的。震后的救災行為,是被動的、回應性的;而最有效的管理模式應該是更關注地震應急準備、風險防范和風險管理。其中,地震災情信息傳播系統的構建和完善是實現主動減災的有效手段之一。
通過對地震案例研究發現,目前我國的地震災害信息傳播機制存在一定不足,主要表現為:①災情快速獲取的硬件設施和軟件系統不夠完備;②新聞媒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在災情信息采集系統中的積極作用未得到充分利用;③信息傳播系統中政府、部門間的共享機制亟待加強;④對媒體機構的災情數據收集、處理和研判等功能相對較弱;⑤地震系統基層災情信息傳播渠道急需豐富等。
對比分析國內外災害預警信息的傳播機制發現,成功、高效的信息傳播機制的特點是:健全的災害預警機制;發達的信息溝通機制;完備的災害管理法律;制度化的科研、教育、培訓及其他保障等。其中,信息系統是災害預警系統的核心,信息溝通機制是災害響應的前提條件和過程保障。如果沒有一整套有關信息來源、信息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發布、信息傳播的途徑,所有的應急指揮決策和行動都無從談起。而信息來源、信息采集、信息處理、信息發布、信息傳播、信息接收,這些又同時對應著新聞傳播學研究的傳播者、傳播媒介、受眾、傳播渠道、傳播效果研究等領域。
為提升地震應急指揮決策能力,使地震應急信息更好地服務于政府、社會和民眾,本研究建議應加強以下幾方面的工作:①完善我國地震災情信息管理、決策與評估系統的建設;②加強大眾傳媒災情信息搜集職能;③完善地震災情信息內部及外部的識別和診斷機制;④發展互聯網+與大數據的地震災情信息獲取與研判技術;⑤加快地震災情信息化平臺建設;⑥健全信息共享與公開制度;⑦利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科學及時地發布地震災情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