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磊劉偉娜河北省地震局,石家莊 050021河北科技大學,石家莊 050018
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傳播模式研究
崔 磊1)劉偉娜2)
1)河北省地震局,石家莊 050021
2)河北科技大學,石家莊 050018
公眾日益迫切需要防震減災科普公共服務產品,研究其傳播模式,審視其傳播境況和效應,應用價值大。近幾年來,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工作取得了較大發展,積累了豐富的研究資料,研究是基于理論和實踐的認真思考與總結,前期工作準備充分,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創新性。
研究將對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傳播模式做系統的、實證的傳播學研究,重點關注“網絡時代”、“自媒體時代”、“微時代”其傳播模式的衍變,對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工作進行一次探索研究,深入開展調研、資料收集、分析研判,在此基礎上形成研究成果,助力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傳播模式研究和宣傳工作的開展。
重點:收集近幾年防震減災科普公共服務產品及其傳播境況信息,從產品類型、產品設計、內容分析、視覺傳達、傳播渠道、傳播范圍、傳播對象及認知效果等維度進行解讀,進行歸納、分類,整理,去粗取精;對其傳播者、傳播媒介、傳播對象進行統計分析,調查研究,對其受眾傳播效果等認知情況進行系統的考量。梳理其傳播模式、機制與路徑,提出改進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工作的傳播模式及策略,促進傳播質量和效果的提升。
難點:防震減災科普公共服務產品研究資料的收集、內容分析維度的設計、文本體系結構的架設、理論體系的建維、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傳播環境的考察、防震減災科普公共服務均等化傳播路徑探尋等。
比較研究:對當前防震減災科普公共服務產品和其他災害應急科普產品進行單向比較和綜合比較,橫向比較與縱向比較等。系統研究和案例研究:對防震減災科普宣傳的整體情況進行系統研究,著重其精品力作和優秀案例的實證研究。
研究結果:隨著媒介技術的日新月異,以移動媒體、網絡媒體及自媒體技術為代表的傳播技術廣泛應用,防震減災APP、軟件動漫、聲像視頻等科普產品已成為防震減災科普宣傳的主要手段。傳播者:防震減災科普公共服務產品創作模式、創作主體較為單一,多以防震減災行業為制作人,大眾傳媒、社會組織等多元化參與、專業化運營成為發展的方向。傳播媒介:防震減災科普宣傳的傳播途徑主要有:出版發行,報刊、電視、電影等大眾傳媒,網絡、移動媒體,科技科普場館,科普現場等。適應當今媒介技術的變化,必須根據不同的公眾對象,進行特定媒體的傳播,使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大眾傳播的同時,進行特定維度、某種環境的小眾化傳播,為公眾提供有針對性、適合性的防震減災科普服務接受資源,著力提升科普內容的傳達準確性。受眾的認知和理解:防震減災科普公共服務產品主創人員大多不是防震減災專業科技人員。主創人員要先從防震減災專業學者那里獲取地震科學知識、防震減災理念、技術等科普源代碼,隨后用公眾的“知識框架”對匯總的信息進行分類、篩選,“去精取粗”,將專業語言轉碼為公眾語言,經過一系列通俗化、形象化的包裝制作后傳給公眾。
結論:當前防震減災科普公共服務產品的視覺傳達效果亟需提升,話語“敘事斷點”處理不佳,文本通俗性有待加強;傳播的語境需要擴展,新聞性不強,篇章結構重構空間較大;選題視野窄,吸引力不足,科普宣傳定位需精準,考慮區域性、群體性差異導致的不同行為和心理需求,樹立精品意識,整合力量創作傳播“大部頭”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