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熟村
(中國社會科學院 近代史所,北京 100006)
張作霖(1875-1928),字雨亭,奉天海城(今屬遼寧)人。出身土匪,1902年,被清政府收編,任新民府游擊馬隊管帶[1](P403)。1904年,日本和俄國在我國東北地區開戰,張作霖接受俄軍的槍械和金錢,幫助俄軍作戰,后被日軍俘虜,差一點被處死。被釋放后,又同日軍簽訂誓約,“立誓援助日本軍”[2](P7)。俄國戰敗,與日本簽訂樸茨茅斯和約,將旅順、大連的租借權轉讓與日本,把由長春至旅順之鐵路及支路,并在該地方鐵道內所附屬之一切權利財產,均轉讓給日本。鐵道兩側30 里的土地為鐵道附屬地,所有礦山歸日本所有。行政、司法、工業、商業、教育、衛生歸南滿鐵路公司管理,成了日本的殖民地。1905年12月12日,日本與清政府簽訂《會議東三省事宜正約》、《附約》,將東三省16 個城鎮開埠通商;中國軍隊“不得進距日本駐兵界限20 華里以內”;在營口、奉天(今沈陽)、安東(今丹東)劃定日本租界;安東至奉天的鐵路由日本經營。此時,以長春為界,北面稱北滿,是俄國的勢力范圍。南面稱南滿,是日本的勢力范圍。日本在長春至大連,安東至奉天的鐵路沿線駐扎軍隊,在奉天的日本租界也駐扎軍隊,已經形成控制整個東北地區的力量。張作霖于1911年冬由洮南進入沈陽,1912年1月26日,他拜訪日本駐奉天總領事落合謙太郎,稱:“目前東三省兵馬實權在本人掌握之中”,“日本國如對本人有所指令,本人自必奮力效命。”31日,他又對總領事館書記生深澤說:“日本國在南滿洲享有利權,乃屬當然,毫不為過。”請深澤把他的話轉告日本政府。2月5日,他又對落合說:“倘若日本對本人及東三省人民尚有關切之情,則本人率人依歸,并非難事。”9月11日,張作霖升任27 師師長。12月11日,日本關東都督福島安正來到沈陽,張作霖秘密拜訪了他,希望得到他的援助;接著,又拜訪了奉天滿鐵公所所長佐藤。1913年12月,張作霖又兩次拜訪福島安正,表示他“打算作都督”,“希望得到日本的具體援助。”1915年10月,張作霖以鎮安上將軍段芝貴代表的身份,到漢城參觀朝鮮物產共進會,拜會日本駐朝鮮總督寺內正毅,“表白親日見解”[3](P123)。
1916年3月,于沖漢與“滿鐵”簽訂《中日合辦振興鐵礦無限公司合同》,開采鞍山鐵礦[3](P129)。于沖漢(1871-1932),字云章,遼寧遼陽人,出身秀才,歷任日本東京外國語學校中國語講師、奉天交涉員、張作霖外交顧問[4](P28)。日本政府鼓動反對袁世凱。4月,日本陸軍參謀本部次長田中義一促使張作霖宣布獨立。袁世凱任命張作霖暫代督理奉天軍務兼巡按使。
另有一派日本人,認定張作霖是他們推行滿蒙獨立運動的阻力,必須除掉!5月27日,日皇之弟閑院宮載仁親王從俄國首都返國,經過奉天,張作霖為了表示敬意,乘馬車到奉天車站迎送。在歸途中,兩次受到日本人投彈襲擊,炸死了五六個人,張作霖幸免于難[2](P34)。
6月6日,袁世凱在北京病死。次日,黎元洪繼任大總統。7月,任命張作霖為奉天督軍兼省長。
日本要擴張勢力范圍到內蒙地區,公然派兵駐扎鄭家屯,設立巡警署。張作霖多次要求撤退日軍,日本不予理睬。8月13日,日僑吉本買魚,給價太低,賣魚的小孩不愿賣,吉本動手痛打小孩,奉軍士兵加以勸阻,吉本又打士兵,打不過,跑到日軍守備隊,帶領日軍至奉軍駐地尋釁,悍然開槍,雙方交火,各死傷十余人。日軍一面向附近日軍求援,一面向遼源當局提出中國駐軍須撤出城外三十里之無理要求。大量日軍擁至,將遼源鎮守使署和奉軍營房占據,貼出告示,宣布自鄭家屯至四平街沿線三十里內,不準華人入內。
日本為了制造中國內亂,從中得漁翁之利,大力支持中國的宗社黨,支持蒙匪巴布札布[2](P36)。巴布札布率部占領郭家店,張作霖派奉軍進剿,巴布札布向內蒙逃竄。日軍強占鄭家屯奉軍兵營,設置領事。張作霖電請北京政府外交部向駐京日本大使交涉。日本天皇召開御前會議,決定利用鄭家屯事件,向中國要求特權。9月,日使林權助向外交總長陳錦濤提出要求:1、懲戒二十八師師長;2、嚴懲肇事者;3、嚴飭中國駐東北軍隊;4、承認日本在南滿派駐警察權利,并增設顧問;5、東北駐軍聘用日本顧問;6、中國士官學校聘用日本教習;7、令奉天督軍向關東軍都督等處謝罪;8、對被害或遺族予以慰藉[3](P137)。張作霖以奉天省議會的名義向北京政府呈送咨文,堅決反對日本的無理要求。
10月,日本經營的《盛京時報》為紀念創刊十周年,邀請中日各界代表數百人集會慶賀。張作霖蒞會,并題詞“十年紀念”。巴布札布竄至熱河林西,張作霖派重兵前往,將巴布札布擊斃。日本大隈重信內閣倒臺,由寺內正毅組閣。大隈重信對中國提出過“二十一條”,激起中國人民的痛恨。寺內正毅改變手法,用大借款支持段祺瑞的武力統一,支持張作霖統一東北地區。通過段祺瑞、張作霖控制中國。張作霖對日本顧問菊池武夫說:“我對日本在滿蒙有特殊地位一點十分了解,對日本開發滿蒙……抱歡迎態度”,請向寺內總理轉達[2](P38)。11月,奉天召開公民大會,抗議鄭家屯事件日本的無理要求。張作霖斷然拒絕在東北地區派駐日本警察和向奉軍派遣軍事顧問,認為“警察有關一國之主權,顧問有關軍事之秘要。”至1917年1月,鄭家屯案議結,條約規定:申斥二十八師師長;對日本軍民以禮相待;奉天督軍道歉;給吉本撫慰金五百元。3月,日本人辦的奉天南滿中學堂開學。4月,鞍山煉鐵廠動工興建。四(平)鄭(家屯)鐵路由“滿鐵”承包開工。9月,日文報紙《奉天新聞》創刊。
1918年4月,中日合辦本溪煤礦成立。“滿鐵”組織“極東運輸組合”,配合日軍出兵蘇聯。7月,四鄭鐵路通車。日商在沈陽開辦殖邊銀行。9月,張作霖被北京政府任命為東三省巡閱使。12月,日本人在哈爾濱創辦《西伯利亞新聞》報。中日合辦弓長嶺鐵路無限公司簽訂合同。
1919年1月,中日合資在天津設立錦西煤礦公司。2月,日資滿蒙纖維工業公司在沈陽設立。中日合辦中東海林實業公司開辦。曹汝霖、陸宗輿等的“三興公司”與日本人合辦遼西新邱煤礦。實為日本贈送曹汝霖等若干股份。3月,中日合辦天(寶山)圖(們江)鐵路公司成立。中日合辦田師傅溝煤礦公司在本溪成立。4月,駐哈日軍進行火炮實彈演習。日本軍艦強行駛入黑龍江。6月,北京政府外交部電請查禁《盛京時報》發行的煽惑蒙人獨立的蒙文報紙。7月,駐哈埠日軍進行三天檢閱、夜戰演習。日軍在寬城子與吉軍發生軍事沖突。11月,日本天皇贈勛章給張作霖(《民國日報》1919-11-15)。
1920年1月,日本人在大連創辦《關東報》。3月,又在大連創辦日文報紙《大連新聞》。4月,俄國十月革命后,日軍強占中東鐵路沿線中國兵營,經中方抗議,日軍拒絕撤退。5月,張作霖為本溪湖煤鐵公司十周年寫紀念祝詞,祝中日兩國萬歲,本溪湖煤鐵公司萬歲。7月,直皖戰爭爆發,皖系戰敗。徐樹錚匿居日本公使館。8月,張作霖表示諒解,與日本仍然親善。9月,奉天督軍署軍事顧問町野中佐聘任期滿,續聘三年。10月,日本收買土匪長江好攻入琿春城,焚毀日本領事館,日軍以此為借口,派一萬余人侵入東滿地區。張作霖派張學良帶兵前往剿匪。11月,張作霖派于沖漢赴日交涉琿春案,日使照會北京政府外交部,同意從琿春撤軍。
1921年1月,奉天組織教育參觀團,赴日本參觀教育。5月,日本政府決定援助張作霖充實東三省的內政和軍備,反對他向關內伸張。北京政府任命張作霖為蒙疆經略使,節制熱河、察哈爾、綏遠。6月,本莊繁繼菊地武夫任奉天督軍署軍事顧問。本莊繁(1876-1945),曾參加日俄戰爭,后畢業于陸軍大學,歷任參謀本部滿蒙班長、中國科長、駐華副武官,官至大將[5](P231)。10月,張學良等赴日本參觀陸軍秋操。
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奉天日僑電請政府援助張作霖。5月,奉軍敗退。7月,張作霖派兵鎮壓延吉反日武裝。9月,張作霖派張宗昌赴海參崴與日人訂立密約,購買大量軍械。11月,中日簽約合辦天圖鐵路,由滿鐵借墊二百萬元作為中方資本。1923年2月,日本把購自意大利的大量軍火轉售給張作霖。3月,日軍奉命從營口、鄭家屯、遼源回國。4月,奉天省長王永江聘巖間德也為省公署顧問。5月,日本陸軍大學生一行八十三人到東北地區考察日俄戰跡。記者團一行一百四十五人到奉天參觀。7月,日本駐奉天總領事赤冢正助卸任,張作霖設宴餞行,日方出席三十余人。張作霖下令,嚴禁反日活動。8月,日本將大量軍械運入沈陽。新任領事船津辰一郎抵沈陽。船津辰一郎(1873-1947),歷任駐華使館頭等參贊、天津總領事[5](P156)。9月,船津代表政府感謝張作霖等捐助震災。10月,曹錕賄選為北京政府總統。12月,東三省保安總司令部聘儀我誠也為軍事顧問。儀我誠也畢業于日本陸軍大學,軍銜為大尉。任期至1929年[6](P230)。張學良等至旅順,拜訪了兒玉長官和白川司令官。
1924年2月,日本無理干涉奉天省計劃修筑奉海、吉海鐵路。3月,東三省實業參觀團到日本參觀實業。8月,松井大佐任東三省保安總司令部顧問。菊池任駐奉天武官。松井七夫曾任關東軍高級參謀。菊池武夫曾襲男爵,在參謀本部任職。為貴族院議員[6](P228)。9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日本軍事顧問前往策劃。日本在天津租界為段祺瑞架設電臺,為奉軍提供重要軍事情報。日軍給奉軍提供山海關一帶二萬五千分之一的精密地圖。段祺瑞及時地向奉軍前線部隊通報馮玉祥倒戈的決定性情報,使奉軍軍心大為振奮,促成了奉軍最后戰勝直軍[7](第51 輯,P1)。
1925年5月,日本駐哈爾濱領事館統計,僑居哈爾濱的日本人共三千四百零七人,朝鮮人共九百零七人。10月,奉天赴日觀操代表郭松齡與馮玉祥之代表韓復榘商定聯合推翻張作霖。郭松齡(1883-1925),字茂辰,遼寧沈陽人,1911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12年入北京將校研究所,1913年任奉天督軍署少校參謀,1916年,畢業于北京陸軍大學,仍回東北任職,1917年到了廣東,任粵贛湘邊防督辦公署參謀,1919年,又任奉天講武堂教官,1922年,參加第一次直奉戰爭。1924年,又參加第二次直奉戰爭,擔任第三軍副軍長[4](P1267)。11月22日,郭松齡發出通電,請張作霖下野,讓位于張學良,并痛斥楊宇霆禍國。楊宇霆(1886-1929),字麟閣,遼寧法庫人,留學日本,歷任東三省講武堂教官、奉軍司令部參謀長、奉天兵工廠總辦[4](P2134)。次日,郭松齡率兵出關。24日,楊宇霆避往大連。27日,日軍向奉天集中,在沈陽、營口布防,支援張作霖,阻止郭松齡部。28日,張學良至秦皇島,要求與郭松齡會談,被拒。29日,張學良至大連,與楊宇霆同返沈陽。12月1日,郭松齡對日使芳澤謙吉表示:承認以前中日之間所定契約,舉義后之契約無效,請日本保守中立。使日本認識到郭松齡不可能充當日本的傀儡[2](P164)。6日,奉天省代省長王永江向日本總領事吉田茂請求日本出兵維持沈陽治安,吉田茂表示同意[2](P162)。吉田茂(1878-1967),歷任日本駐安東、濟南領事,后官至日本首相[5](P531)。芳澤謙吉(1874-1965),日本帝國大學畢業,官至外務大臣,為貴族院議員[5](P531)。7日,郭松齡軍至新民縣巨流河,距沈陽僅六十里,關東軍司令白川與張作霖簽訂反郭密約。張作霖決定與郭松齡決戰。8日,日本宣布,禁止在南滿鐵路沿線三十里內作戰,派浦沮澄江中佐到溝幫子向郭松齡面交此項警告,并索取權益,被郭松齡拒絕[2](P167)。9日,日軍第十師團司令部由遼陽移駐沈陽,大批日軍進駐南滿鐵路沿線。13日,張作霖派楊宇霆赴大連向日本求援。白川司令官向郭松齡發出警告,不許郭松齡軍進入營口及滿鐵附屬地。次日,郭松齡向日使提出抗議。15日,日本內閣決定將駐朝鮮之日軍四千人增援張作霖。18日,關東軍司令部移駐沈陽。19日,關東軍派齋藤義夫少將為援張總司令,以日軍代守沈陽,張作霖之衛隊悉數開往前線。日軍喬裝張軍,進攻郭軍左翼。21日,雙方決戰,顧問荒木貞夫招日本退伍軍人共二百余名,撥炮十二門,向郭軍轟擊[7](第22 輯,P37)。荒木,曾改用漢名黃木,稱荒木五郎中尉,自稱是張學良的干兒子。曾充天津駐屯軍情報員[6](P230)。23日,郭松齡軍戰敗。24日,郭松齡及夫人韓淑秀被捕。25日,被槍殺。
1926年4月,總領事林久治郎找交涉署長高清和,要求將郭松齡反奉時張作霖答應的密約正式簽字。高清和報告張作霖,張作霖表示不能讓人罵我是賣國賊。就推說省議會和人民團體反對此項密約,等風頭過后再議。將此事一直拖了過去[2](P179)。6月,沈陽中日合辦電車通車。7月,張作霖抵旅大拜訪關東廳長官兒玉、關東軍司令白川、滿鐵社長安廣,以五百萬日元答謝支持反郭松齡[2](P178)。9月,吉田茂抗議張作霖修筑打通路。10月,張作霖拜訪日使芳澤,請協助整理東三省金融。張作霖與滿鐵簽訂吉林至敦化鐵路合同。吉田茂拜訪張作霖,要求停止軍事行動,務必以文治為本,維持保境安民之旨。張作霖要求日本商人中止擾亂東三省金融之行為[8]。11月,中日合辦之哈爾濱文化協會成立。孫傳芳、張宗昌、張作相等推舉張作霖為安國軍總司令。12月,張作霖在天津蔡園就安國軍總司令職。
1927年4月,中日長途電話開始營業。張作霖派趙欣伯前往東京,慶祝田中義一擔任總理大臣。5月,張作霖就任海陸軍大元帥。日本聲明,由旅順調兵二千名入山東。6月,日本決定武力侵占中國東北地區。準備拋棄張作霖,扶植新的代理人。7月,日軍三千人在青島登陸。駐華武官本莊繁希望奉晉合作,抵御馮玉祥軍北進。吉田茂要求奉天省長莫德惠兌現各種侵略要求。首相田中義一上密折,稱:“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主張以鐵血主義侵占中國東北地區。8月,吉田茂向莫德惠強硬要求:停筑吉海路和打通路;同意臨江設領事;允許日本增修吉會等鐵路。日本在華外交、軍事、鐵道負責人舉行會議,議決在滿洲實行強硬手段。日使芳澤持田中手書向張作霖提交滿蒙覺書,要求解決一切懸案。9月,日使嚴重警告張作霖,要求立即停止反日運動。張作霖請求將滿蒙問題從緩交涉。日軍在遼陽、長春舉行野戰演習。12月,日本將推行滿蒙政策不力之關東軍司令兒玉、總領事吉田茂免職。
1928年1月,日本人在安東創辦日文報紙《國境每日新聞》。日本首相田中派員與張作霖談判鐵路問題。田中與蔣介石默契,張作霖承認滿蒙懸案后,即令奉軍退回東北。日軍在奉天各地進行軍事演習。3月,林久治郎擔任駐奉天總領事。4月,日軍在長春、沈陽各地進行軍事演習。5月1日,日軍在奉天各地進行軍事演習。2日,關東軍向陸軍省建議,排除張作霖,宣布滿洲獨立。3日,日本制造濟南慘案,殺害中國軍民數千人,阻止國民革命軍北伐。將山東交涉員蔡公時割去耳、鼻、舌,挖去眼睛,用機關槍射殺。7日,張作霖派密使至日本,要求田中阻止蔣介石北伐,田中要求以承認“二十一條”為交換。張作霖允諾在日本“滿蒙新五路密約”上簽字。16日,日本內閣決定,若奉軍退出關外,蔣介石軍追擊,日軍即將兩軍解除武裝。若只是奉軍,可不解除武裝。17日,日使芳澤夜訪張作霖,要求解決滿蒙懸案,雙方激烈爭論至翌晨。18日,關東軍請批準出兵錦州、沈陽。19日,日軍向沈陽附近集結。22日,關東軍司令部移入沈陽。集中一個師,兩個旅,一個獨立守備隊于沈陽。6月2日,芳澤夜訪張作霖,表示日本可迫退南軍,中分天下,條件是:1、吉會路接軌;2、停筑葫蘆島港;3、打通路改線。張作霖嚴詞拒絕。3日,張作霖離京返奉天。4日,車至皇姑屯被炸身亡。17日,日軍一萬八千名在沈陽城南演習,歸途高唱凱歌《南滿是我們的家鄉》。18日,張學良化裝回到沈陽。19日,就奉天軍務督辦職。21日,日本人架設之國際長途電話,由大連經沈陽至漢城,開始通話。25日,田中首相電林久治郎,警告張學良不得與國民政府妥協。29日,林久治郎警告張學良勿與南方妥協。7月18日,林久治郎拜會張學良,要求兌現《滿蒙新五路協議》,張學良稱文件已在皇姑屯炸毀。19日,林久治郎向張學良面交田中警告:反對易幟,日本全力援助對抗南京政府。8月8日,田中吊喪特使林權助向張學良遞交信件,要求東北實行自治。若要易幟,決以武力制止。林權助(1860-1939),號竹蔭。帝國大學畢業。歷任駐華使館參贊、駐朝鮮公使、駐華公使、關東州長官、駐英大使、樞密顧問官[5](P197)。9月4日至7日,日軍在鐵嶺、附屬地進行演習。27日,林久治郎向張學良表示,如必易幟、須先解決懸案。10月7日,國民黨中央決議,任張學良為國民政府委員。19日,林久治郎向張學良要求土地商租權,張學良拒絕之。11月4日,日軍在鐵嶺等地進行實彈演習。6日,張學良派莫德惠赴日參加天皇加冕典禮。12月29日,張學良宣布東三省易幟。31日,南京政府任命張學良為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張作相、萬福麟為副司令長官。林久治郎拜會張學良,責難易幟,要求滿足日本的鐵路要求,張學良稱外交歸中央辦理。
1929年1月,日軍在長春、懷德、鐵嶺、虎石臺、公主嶺、沈陽等地進行軍事演習。4月,日本海軍以中國為假想敵,在東海舉行一個月的演習。日軍在連山關、鐵嶺、公主嶺、大石橋等地舉行演習。5月,日軍在沈陽演習。7月,關東軍擬定了占領滿洲計劃。派參謀作攻防哈爾濱之考察。8月,日軍進行包圍沈陽演習。9月,關東軍司令官煙英親自指揮在長春演習。10月,日使佐分利宣稱:“中國為日人海外發展第一線。”11月,日軍參謀到錦州考察作戰形式。12月,日軍在渾河堡、榆樹臺等地演習。
1930年2月,日軍在海城一帶舉行演習。3月,日軍在沈陽一帶演習。5月,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與蔣介石之間的中原大戰展開。日軍在沈陽一帶演習,又在渾河北岸演習。6月,日軍在長春演習。國民政府任命張學良為陸海空軍副司令。任命奉系胡若愚為青島市長。7月,日軍在鞍山演習。張學良聘用日本航空教官十二人,借用戰斗機六架,偵察機三架教練東北空軍。日軍又在沈陽演習。日本各種團體到東北參觀者絡繹不絕。8月,關東軍參謀三宅赴哈爾濱、吉林檢閱日軍。日本警官團到哈爾濱游歷。9月,關東軍司令官菱刈隆大將,南滿守備隊司令官連中將于視察日軍后,到沈陽與張學良會晤。張學良通電擁護蔣介石。反對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10月,閻錫山、馮玉祥通電下野。日軍在遼寧各地演習。11月,日本天皇贈張學良旭日大綬章。12月,閻錫山受到蔣介石的通緝,逃到了大連,與土肥原商定了密約:一、閻錫山贊助日軍占領中國東北地區;二、日本支持閻錫山擔任華北首領;三、日本護送閻錫山返回山西[7](第29 輯,P165)。在此期間,關東軍司令還曾派趙欣伯拜訪閻錫山,對閻說:“東北人民在張學良統治下,有如水深火熱,希望你能以治晉之方治理東北。此為東北人之希望,亦為關東軍之意見。”閻錫山派親信對趙欣伯進行了答拜,趙欣伯回沈陽復命[9](P152)。
1931年2月,日本步兵第三十三聯隊五百人連續三天作圍攻沈陽的軍事演習。日本駐沈陽守備隊,駐連山關守備隊,駐公主嶺騎兵,駐西塔守備隊等也連天舉行軍事演習。3月,日本駐鞍山守備隊,又連天進行軍事演習。4月,日本海軍以假定在中國華北地區登陸作戰進行大演習。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大將率聯合艦隊軍艦六十四只,海軍將士二千五百名駐扎大連。5月,日本駐沈陽守備隊一百五十人,駐鞍山守備隊二百二十人,連日在沈陽、鞍山等地進行軍事演習。6月,駐沈陽、長春、連山關、公主嶺等地之日軍又連天進行軍事演習。日本軍部制定了《解決滿蒙問題方策大綱》,作為武裝侵占中國東北地區的指導綱領。7月,日本警察挑動韓國農民在吉林省長春縣萬寶山地區與中國農民爭占田地,發生沖突,日警向中國農民開槍,中國農民死亡三人,受傷者數十人,被日警拘捕遭受毒刑者十余人。到場彈壓之中國警察亦有死亡[10](P468)。蔣介石密電張學良:對日方挑釁,須極力忍讓,此非對日作戰之時。在此期間,日本和閻錫山深知張學良和馮玉祥的西北軍存在著血海深仇,當年張學良率領大軍進攻北京郊區的南口,曾經與西北軍多次白刃肉搏,西北軍死傷者達一萬余人,被迫向綏遠撤退[11](P183)。于是,派白堅武等聯絡西北軍名將石友三、韓復榘、宋哲元、龐炳勛等,與晉軍楊愛源、徐永昌等合作,先打倒張學良,再打倒蔣介石。商定,由石友三沿平漢鐵路線向北進攻張學良之奉軍,韓復榘從山東出兵響應。宋哲元、楊愛源、徐永昌等從山西出兵響應。日本關東軍派兵攻占東北地區,抄張學良之后路。并制定了軍事布置和行動的地圖,由閻錫山派親信副官把地圖送交楊愛源和徐永昌,命令他們按計劃進行[12](P252)。可是,在石友三出兵之后,徐永昌、楊愛源截獲肖振瀛致宋哲元的密電,稱蔣介石請宋哲元在晉軍出動之后,就近奪取山西地盤,山西軍政全交宋哲元掌握。于是,楊愛源決定不出兵響應石友三,準備應付宋哲元之變。各個聯合軍見晉軍未動,也都觀望不前了。石友三迅速歸于失敗。
8月1日,本莊繁繼任關東軍司令官。3日,沈陽日軍在多處演習。4日,日軍在朝鮮增兵數千人。5日,閻錫山決定離開大連重返山西。答應回山西后,繼續發動軍事反對張學良,反對蔣介石。日本派一名空軍少校親自駕駛專機,把他護送到了大同[13](P111)。6日,日軍在圖們江進行架橋演習。12日,關東軍認定“中村事件”為解決滿蒙問題的最好機會。15日,日軍在圖們江演放水雷。16日,蔣介石密電張學良:日軍尋釁,不予抵抗,萬勿逞一時之忿,置國家民族于不顧。18日,日軍在圖們江架探照燈演習。日本政府隱諱中村間諜罪行,煽動戰爭狂熱。20日,日軍兩個師團進駐圖們江岸。27日,原駐大連之日軍調駐沈陽站。9月2日,日軍進行圍攻北大營、兵工廠和沈陽城的演習。4日,日本表示對“中村事件”具有武力解決之決心。7日,東北地區日本在鄉軍人會會員奉命赴沈陽、哈爾濱、長春報到。8日,日軍在沈陽進行巷戰演習。10日,從日本運到攻城重炮兩門,裝置于日軍軍營內。12日,張學良在石家莊會晤蔣介石,蔣介石說,有情報,日軍馬上要動手,我們力量不足,不能打,考慮提交國聯,和平解決。14日開始,日軍連天在北大營一帶演習。16日,關東軍參謀石原莞爾和板原征四郎決定發動事變。石原莞爾(1889-1949),陸軍大學畢業。后曾任關東軍副參謀長。主張亞洲大同,在日本軍官中有很大影響[6](P231)。板垣征四郎(1885-1948),陸軍大學畢業。后曾任偽滿軍政部最高顧問、支那派遣軍總參謀長[6](P233)。17日,日警兩名闖入北大營奉軍旅司令部,將電話線切斷。18日晚,日軍進攻北大營,旅長奉命未抵抗。19日,日軍占領沈陽、長春、安東、營口、鞍山、本溪、鐵嶺、撫順等地。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
日本軍國主義者認為,中國的東北地區,是他們的祖先在日俄戰爭期間,犧牲了無數的頭顱,流了大量的鮮血爭取來的。日俄戰后,日本又投入了二十多億元的資本開發了各項產業的。認為“滿蒙是我們日本人的滿蒙”,“滿蒙是我們日本大和民族的生命線”,“日本今天在滿蒙的地位是大和民族用鮮血換來的,不容他人蔑視,更不容他人干涉”,“我們以鮮血換來的滿蒙,現在須有以鮮血保護它的決心”,“經營滿蒙,開發滿蒙,是我們大和民族的神圣天職。”“拯救亞洲各民族的任務,劃時代地落在日本民族的肩上。日本大和民族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日本人應覺悟到我們有責任、有義務,也有權利領導亞洲各民族團結起來,打擊無色人種的侵略,尤其赤俄的侵略。亞洲是亞洲人的亞洲,不容許無色人種在我們臥榻之傍鼾睡。”“日本在滿洲的兵力已有四萬多人”“四十八小時以內可以占領整個滿蒙。加上朝鮮駐有日本陸軍三個師團。”“日本海軍在數量上雖與美英海軍為五五對三之比例,但在實力和質量上,日本海軍已成為太平洋上的霸王”[7](第17 輯,P89)。
張作霖懂得,要在東北站得住,必須爭取日本的支持,因此一而再,再而三地向日本表示善意。在日本,也確有一派人士認為,以張作霖為傀儡,在事實上統治中國東北地區,比日本露面直接統治為好,因此對張作霖也作過不少支持。而另一派人,則認為張作霖不夠馴服,多次要除掉他,最終還是把他炸死了。張學良子承父業,比其父更不好馴服,還要服從中央,使東北易幟。這是與日本堅決推進其大陸政策不相容的。于是公然發動“九一八事變”,迅速強占了東北地區。數年之后,又公然發動了“七七事變”,要強占全中國。激起了全中國人民的極大憤慨,奮起抗戰,堅持了八年,在國際反法西斯戰爭的支援下,終于取得了抵抗日本侵略的最后勝利。
[1] 陳旭麓.中國近代史詞典[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2.
[2] 徐徹,張作霖:一代梟雄[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 胡玉海.奉系軍閥大事記[M].沈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5.
[4] 徐友春.民國人物大辭典[Z].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
[5] 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翻譯室.近代來華外國人名辭典[Z].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
[6] 杜春和,北洋軍閥史料選輯下[Z].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
[7] 文史資料選輯合訂本[Z].北京:文史出版社,1999.
[8] 韓信夫:中華民國大事記[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7.
[9] 山西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閻錫山統治山西史實[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
[10] 劉紹唐,民國大事日志[M].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3.
[11] 王宗華,國民軍史[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
[12] 王成斌,民國高級將領列傳[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8.
[13] 蔣順興,山西王閻錫山.[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