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馬一浮、牟宗三對朱熹“性即理”的不同解讀

2015-03-29 07:07:28樂愛國李志峰

樂愛國,李志峰

(廈門大學 哲學系,福建 廈門361005)

朱熹因言“性即理”,其學術被不少學者界定為“理學”,與陸九淵、王陽明言“心即理”,其學術被界定為“心學”相對立。然而,對于朱熹“性即理”及其與陸王“心即理”之關系,馬一浮與牟宗三有著不同的解讀,因而對于朱學及其與陸王學的關系有著不同的理解。分析比較馬一浮與牟宗三對于朱熹“性即理”的不同解讀,不僅有助于把握朱熹“性即理”的內涵,而且對于深入理解朱學,不無裨益。

一、問題的提出

把“性即理”與“心即理”分別看作朱學與陸王學的根本分歧,可以追溯到1931年出版的呂思勉的《理學綱要》。該書指出:“朱陸之異,象山謂‘心即理’,朱子謂‘性即理’而已。惟其謂‘性即理’,而‘心統性情’也,故所謂性者,雖純粹至善,而所謂心者,則已不能離乎氣質之累,而不免雜有人欲之私。惟其謂‘心即理’也,故萬事皆具于吾心,吾心之外,更無所謂理,理之外,更無所謂事,一切工夫,只在一心之上。二家同異,后來雖枝葉繁多,而溯厥根源,則惟此一語而已。”[1](P.117)

1932年,馮友蘭發表《宋明道學中理學心學二派之不同》,指出:“朱陸之不同,實非只其為學或修養方法之不同;二人之哲學,根本上實有差異之處。……若以一、二語以表示此種差異之所在,則可謂朱子一派之學為理學,而象山一派之學,則心學也”,“朱子言‘性即理’,象山言‘心即理’。此二言雖只一字之不同,而實代表二人哲學之重要的差異”,[2](P.1)“朱子言‘性即理’;陽明言‘心即理’。此為理學與心學不同之處。”[2](P.9)該文還說:“蓋朱子以心乃理與氣合而生之具體的物,與抽象之理,完全不在同一世界之內。心中之理,即所謂性;心中雖有理而心非理。故依朱子之系統,實只能言‘性即理’,不能言‘心即理’也。”[2](PP.1-2)這些觀點后來被納入1934年出版的《中國哲學史》,對民國時期乃至后來的學術研究產生重大影響。

然而事實上,一直有學者提出不同觀點。1935年,張蔭麟《評馮友蘭著〈中國哲學史〉下卷》對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有關朱陸異同觀點提出質疑,認為馮友蘭《中國哲學史》講朱陸哲學上的重要差異在于朱子言“性即理”、象山言“心即理”,并不能推演出在修養方法上朱子注重“道學問”與象山側重內心自知的差別:“朱陸同以為‘人之所應然的道理’是具于各人心中。那么,他們應當同以為:欲知道怎樣做一個理想的人,欲明‘心之全體大用’,反求諸其心就夠了。何以朱子于此更注重‘道學問’呢?更注重對外物‘用力之久’呢?”[3](P.723)

同年出版的李石岑《中國哲學十講》認為,朱熹“特別尊重‘心’與‘理’的合一”,因而專題闡述了朱熹的“心即理說”,[4](P.287)并且還說:“晦庵是站在心的立場上去說明理”[4](P.288),“晦庵認心和理是同一的東西”[4](P.297)。

1938年,賀麟在一篇討論朱熹太極說的論文中說道:“朱子之太極有兩義:(一)太極指總天地萬物之理言,(二)太極指心與理一之全體或靈明境界言。所謂心與理一之全,亦即理氣合一之全(但心既與理為一,則心即理,理即心,心已非普通形下之氣,理已非抽象靜止之理矣)。”[5](P.129)這里把朱熹所言“心與理一”解說為“心即理,理即心”。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馬一浮于1939至1941年任四川樂山復性書院院長兼主講期間,在講學中也涉及了對于朱熹“性即理”的解讀。

二、馬一浮對朱熹“性即理”的解讀

朱熹講“性即理”,但又認為“性”與“心”是不同的,“性便是心之所有之理,心便是理之所會之地”,“性是理,心是包含該載,敷施發用底”。[6](P.88)所以,“謂性便是心,則不可;謂心便是性,亦不可”[6](P.411)。與此同時,朱熹又明確講“心具眾理”。《孟子集注》指出:“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性則心之所具之理,而天又理之所從以出者也。”[7](P.349)由此可見,在朱熹那里,“性即理”與“心具眾理”是統一的。而且,朱熹對《大學》“格物”解說,正是建立在這一基礎之上。

與朱熹不同,王陽明講“心即理”,并強調“心外無事”,“心外無理”。他說:“虛靈不昧,眾理具而萬事出,心外無理,心外無事。”[8](P.15)又說:“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8](P.2)王陽明尤為反對朱熹把《大學》“格物”解說為“即物而窮其理”,指出:“朱子所謂‘格物’云者,在即物而窮其理也。即物窮理,是就事事物物上求其所謂定理者也。是以吾心而求理于事事物物之中,析‘心’與‘理’而為二矣。”[8](PP.44-45)

馬一浮贊同朱熹所謂“性即理”,而且認為,朱熹對《大學》“格物”的解說,并非把“心”與“理”分為內外。他說:“朱子釋‘格物’為窮至事物之理,‘致知’為推極吾心之知。知者,知此理也。知具于心,則理不在心外明矣,并非打成兩橛。不善會者,往往以理為外。……今明心外無物,事外無理,即物而窮其理者,即此自心之物而窮其本具之理也。此理周遍充塞,無乎不在,不可執有內外。”[9](PP.110-111)馬一浮甚至還說:“今明心外無物,事外無理,事雖萬殊,不離一心。……一心貫萬事,即一心具眾理。即事即理,即理即心。心外無理,亦即心外無事。理事雙融,一心所攝,然后知散之則為萬殊,約之唯是一理。”[9](P.111)顯然,在馬一浮看來,朱熹所謂“即物而窮其理”,就是即心中之物而窮其所具之理;所謂“心具眾理”,就是“即事即理,即理即心”。

但是,馬一浮并不贊同王陽明所謂“心即理”。他說:“陽明謂心即理,不如宋儒性即理之說為的當。”[10](P.1142)又說:“心兼理、氣,統性、情。出于性、理,謂之道心;發于情、氣,謂之人心。宋人性即理之說最為諦當,若陽明心即理,未免說得太易了。”[10](P.1166)“陽明‘心即理’說得太快,末流之弊便至誤認人欲為天理。心統性情、合理氣,言具理則可,言即理則不可。”[9](PP.591-592)“心統性情,即該理氣。理行乎氣中,性行乎情中。但氣有差忒,則理有時而不行;情有流失,則性隱而不現耳。故言心即理則情字沒安放處。”[9](PP.672-673)

由此可見,馬一浮一方面把朱熹“性即理”與王陽明“心即理”區別開來,另一方面又以朱熹“性即理”涵攝“心即理”,以朱熹“心具眾理”涵攝王陽明的“心外無事”、“心外無理”,以“最為諦當”的朱熹“性即理”涵攝“說得太易”、“說得太快”、“情字沒安放處”的王陽明的“心即理”,而不是將二者對立起來。

三、牟宗三對朱熹“性即理”的解讀

牟宗三對于朱熹“性即理”的解讀,著重于將“性即理”與“心即理”區別開來。他說:“在伊川朱子,性只成存在之理,只存有而不活動,心只是實然的心氣之心,心并不即是性,并不即是理。故心只能發其認知之用,并不能表示其自身之自主自決之即是理,而作為客觀存有之‘存在之理’(性理),即在其外而為其認知之所對,此即分心理為能所,而亦即陽明所謂析心與理為二者也”[11](P.93),認為朱熹講“性即理”是“析心與理為二”,完全不同于王陽明的“心即理”。

至于朱熹講“心具眾理”,牟宗三認為,在朱熹學說的系統中,“心具”與“性具”并不相同,“‘性具’是分析地具,必然地具,性即理。而‘心具’則不是分析地具、必然地具,心不即是理。‘心具’是綜和地關聯地具,其本身亦可以具,亦可以不具。其具是因著收斂凝聚而合道而始具,此是合的具,不是本具的具。……其底子是心性平行為二,心不即是理,故心體亦不即是性體”。[12](P.135)在牟宗三看來,朱熹的“心具眾理”,實際上是“心不即是理”。所以他還說:“朱子所想之心只是心知之明之認知的作用,其本身并非即是‘心即理’之實體性的心。彼雖亦常言‘心具萬理’,但其所意謂之‘具’,是認知地、管攝地、關聯地具,并非是‘心即理’之實體性的心之自發自律地具。”[12](P.338)

朱熹既講“性即理”、“心具眾理”,又講“心與理一”,指出:“心與理一,不是理在前面為一物。理便在心之中。”[6](P.85)對此,牟宗三案曰:“此‘心與理一’是認知地攝具之一,不是本體論地自發自具之一。”[12](P.426)如前所述,賀麟曾認為,太極既指總天地萬物之理,又指心與理一之全體,就后者而言,“心與理一”,則“心即理,理即心”。顯然,賀麟是從本體意義上解讀朱熹的“心與理一”,并進一步解讀為“心即理,理即心”。可見,牟宗三對于朱熹“心與理一”的解讀不同于賀麟。

應當說,牟宗三對于朱熹“性即理”與“心即理”的區別,做了深入細致的分析。但是,他做出這些區別,旨在說明朱熹“性即理”及其相關的“心統性情”所蘊含的心、性、情之三分之格局,“與孟子‘本心即性’之本心義不相應”[11](P.50)。因此,牟宗三說:“朱子實非孟子學,亦實非象山、陽明學”[12](P.175),“朱子自是伊川學,而非孟子學”[12](P.431),并進而認為“伊川是《禮記》所謂‘別子’,朱子是繼別子為宗者”。[11](P.49)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以朱熹“性即理”與陸王“心即理”區別出“理學”與“心學”,只是就宋明理學中的學派分立而言,而牟宗三則不僅限于學派的分系,而且進一步從中分析出“朱子實非孟子學”,“朱子是繼別子為宗者”,朱熹“性即理”與陸王“心即理”的對立愈加尖銳。

四、朱熹“性即理”與陸王“心即理”的相互聯系

無論是馬一浮還是牟宗三,他們都認為朱熹的“性即理”與陸王“心即理”之間存在著明顯差別,需要指出的是,與牟宗三不同,馬一浮不是把這種差別看作是對立,而是強調二者的相互聯系,并以朱熹的“性即理”涵攝“心即理”。

事實上,朱熹在講“性即理”、“心具眾理”的同時,還具有“心外無理”的思想。他說:“夫心之體具乎是理,而理則無所不該,而無一物不在,然其用實不外乎人心。蓋理雖在物,而用實在心也。”[6](P.416)又說:“理不是在面前別為一物,即在吾心”[6](P.155),“心固是主宰底意,然所謂主宰者,即是理也,不是心外別有個理,理外別有個心。”[6](P.4)需要指出的是,這里通過“心固是主宰”,而內涵了“心即理”。朱熹還明確說:“仁者心便是理”,“仁者理即是心,心即是理。”[6](P.985)另據《朱子語類》載,朱熹門人說:“……千言萬語,只是欲學者此心常在道理上窮究。若此心不在道理上窮究,則心自心,理自理,邈然更不相干。……今日明日積累既多,則胸中自然貫通。如此,則心即理,理即心,動容周旋,無不中理矣。……此謂格物,此謂知之至也。”朱熹說:“是如此。”[6](P.408)應當說,這里講“心即理”涵攝于朱熹的“性即理”之中。

而在陸九淵那里,講“心即理”但并不否定“理”為宇宙所固有。他說:“此理在宇宙間,固不以人之明不明、行不行而加損”[13](P.26),“此理乃宇宙之所固有,豈可言無?”[13](P.28)還說:“宇宙間自有實理,所貴乎學者,為能明此理耳。”[13](P.182)同時,他又認為,“心皆具是理”。他說:“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13](P.149)可見,陸九淵既講“理”為宇宙所固有,又講“心皆具是理”,并進一步講“心即理”。顯然,無論在朱熹還是在陸九淵,“性即理”與“心即理”多有重合之處,可以并行不悖。

王陽明雖然講“圣人之學,心學也”,“陸氏之學,孟氏之學也”,而認為朱熹《大學章句》講格物致知是“析心與理而為二”而與“心學”相對立,但是卻接受《大學章句》所謂“虛靈不昧,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指出:“虛靈不昧,眾理具而萬事出,心外無理,心外無事。”[8](P.15)王陽明在《紫陽書院集序》中指出:“君子之學,惟求得其心。雖至于位天地,育萬物,未有出于吾心之外也。孟氏所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者,一言以蔽之。故博學者,學此者也;審問者,問此者也;慎思者,思此者也;明辯者,辯此者也;篤行者,行此者也。心外無事,心外無理,故心外無學。”[8](P.239)這顯然接受了朱熹《中庸章句》注“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所言“蓋天地萬物,本吾一體,吾之心正,則天地之心亦正矣”。王陽明甚至也說:“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萬物,本吾一體者也。”[8](P.79)由此可見,陽明學講“心外無事,心外無理”、“天地萬物,本吾一體”在很大程度上是從朱熹《大學章句》《中庸章句》中引申出來的。因此,王陽明所撰《朱子晚年定論》自謂“自幸其說之不謬于朱子,又喜朱子之先得我心之同”[8](P.128),并非虛言。由此可見,馬一浮以朱熹的“性即理”涵攝“心即理”,確有一定的道理。

與此同時,王陽明不僅講“心即理”,而且也講“性即理”。他說:“心之本體即是性,性即是理;性元不動,理元不動”[8](P.24),“心之體性也,性即理也。窮仁之理,真要仁極仁,窮義之理,真要義極義:仁義只是吾性,故窮理即是盡性。”[8](PP.33-34)盡管在牟宗三看來,“性即理”與“心即理”大相徑庭,但在王陽明那里,“性即理”與“心即理”似乎并非截然對立。王陽明還說:“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無物理矣;遺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邪?心之體,性也;性即理也。故有孝親之心,即有孝之理,無孝親之心,即無孝之理矣。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無忠君之心,即無忠之理矣。理豈外于吾心邪?晦庵謂:‘人之所以為學者,心與理而已。’心雖主乎一身,而實管乎天下之理,理雖散在萬事,而實不外乎一人之心。”[8](P.42)在這段對于“心即理”的闡述中,王陽明卻插入了“心之體,性也;性即理也”,顯然是把“性即理”與“心即理”調和起來。

其實,在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把朱熹“性即理”與陸王“心即理”對立起來之后,除上述張蔭麟、李石岑、賀麟以及馬一浮之外,還有一些學者將二者調和起來。

1945年,張東蓀發表的《朱子的形而上學》認為,朱熹既講“性即理”,又講“心即理”,同時又認為,在朱熹的學術思想中,“性即理”與“心即理”是相互聯系的。該文還引朱熹所言“心與理一,不是理在前面為一物,理便在心之中”,指出:“心之所以能具理,只是由于性使然。須知性即理也。由理造成的性則當然可使心能與理打通。……故明心即是盡性;盡性即是窮理;窮理即是理之自己完成。說心、說性、說理乃完全是一回事。因而有‘心即理’與‘性即理’之言。”[13](P.20)

1947年,錢穆的《朱子學術述評》認為,朱熹講“性即理”,同時也“頗有主張心即理說之傾向”,“但從朱子思想之大體看,則朱子只肯明白說性即理,又說性是一物在心中,不肯說心即理”。[14](P.18)該文又說:“他雖說心具眾理,而實心外有理,因此他不肯說心即理,或心生理,而只說心具理,于是說成一個道理在心中之性。”[14](P.19)還說:“既認萬理在我心中而又要向外尋求,此何以故?因理非氣則無可安放故。理安放在氣上,故窮理必須格物。物無窮,斯理亦無窮,但卻又全在你心里,此何以故?因性即理,性不能在心外,則理亦不能在心外故。此是朱子思想。”[14](P.19)1948年,錢穆發表的《朱子心學略》則說:“程朱主性即理,陸王主心即理,學者遂稱程朱為理學,陸王為心學,此特大較言之爾。朱子未嘗外心言理,亦未嘗外心言性,其文集語類,言心者極多,并極精邃,有極近陸王者……”[15](P.1)錢穆的這些觀點,后來被納入他的《朱子新學案》。

需要指出的是,雖然牟宗三強調朱熹“性即理”與陸王“心即理”的截然不同,但與他師出同門的唐君毅卻認為,“求心之合乎理,以使心與理一,亦程朱陸王共許之義”,并指出:“朱子果有以心與理為二之言,則初是自人之現有之心,因有氣稟物欲之雜,而恒不合理;故當先尊此理,先有自去其氣稟物欲之雜之工夫,方能達于心與理一上說。”[16](P.349)唐君毅還引朱熹所言“讀書須是以自家之心,體驗圣人之心。少間體驗得自家之心,便是圣人之心”,“圣人之言即圣人之心,圣人之心即天地之理”,指出:“此未嘗不歸宿在見心之即理、見己之心同于圣人之心,而通于象山之發明本心之旨。”還說:“然以朱子觀象山之言,‘說心與理一,不察乎氣稟物欲之私,是見得不真’。此即謂必須先見及此氣稟物欲之雜,足使心與理宛然成二,然后吾人方能實有去此難之工夫,以實見心與理之一。以象山觀朱子,則先見有此氣稟物欲之雜,即不能直下見及心與理之一,而未能本此見,更以‘自信此心與理一’為工夫。所見者既是有此‘雜’,以使心與理不一者,則此所見者,非心與理一,乃心與理二。則由工夫之所成,而見及之心與理一,即只屬修成,非真本有。然若非本有,則修無可成,而亦可不修。于此心與理一之為本有一義上,則朱子在其心性論,雖亦向之而趨,而未能圓成。”[16](P.418)顯然,在唐君毅看來,朱熹講“性即理”,似乎是使心與理為二,但那是由于朱熹認為心為氣稟物欲所雜而不合理,需要先去其氣稟物欲之雜,方能達到心與理一;這雖然是由工夫所成的心與理一,但說明朱熹在本體論上具有心與理一的趨向,只是沒有能夠圓滿地解決“性即理”與“心即理”的關系;所以,唐君毅明確指出:“朱子之學,既未嘗不歸在見心之即理、己之心即圣人之心,則亦即未嘗不與象山同旨。”[16](P.418)

五、結語

現代對于朱學與陸王學的研究,大都以“性即理”與“心即理”區分朱學與陸王學。馮友蘭將二者對立起來,而把朱學界定為“理學”,把陸王學界定為“心學”。與此不同,一些學者反對把“性即理”與“心即理”對立起來,甚至通過強調二者的相互聯系,把朱學與陸王學調和起來。馬一浮雖強調“性即理”與“心即理”的不同,但是以朱熹“性即理”涵攝“心即理”。牟宗三則進一步分析朱熹“性即理”與陸王“心即理”的截然不同,并以為“朱子實非孟子學”,而與陸王學對立。

重要的是,這些莫衷一是的學術觀點是進一步研究朱熹“性即理”及其與陸王“心即理”之關系的學術基礎和可供參考的學術資源。借助于這些資源,重新審視朱學與陸王學可以看出:關于“性即理”與“心即理”,在朱熹那里,二者雖然不同,但可以并行不悖;而在陸九淵那里,講“心即理”時又講“心皆具是理”,因而與朱熹講“性即理”時又講“心具眾理”多有重合;王陽明則在講“心即理”時又講“性即理”,不僅把二者調和起來,而且可以看出王陽明講“心即理”與“性即理”或有某種淵源關系。

由此可見,雖然在今天看來“性即理”與“心即理”有較多的不同,但在朱學和陸王學中,不僅沒有就二者作出明確的區分,而且不同概念交互使用,并行不悖。所以,以此二者作為朱學與陸王學的區別,恐有不妥;即使通過各種方式把朱學歸于“性即理”,把陸王學歸于“心即理”,并強調二者的對立,可能也并非朱熹和陸王所能夠接受的。

[1]呂思勉.理學綱要[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1.

[2]馮友蘭.宋明道學中理學心學二派之不同[J].清華學報,1932,8(1).

[3]張蔭麟.《中國哲學史》下卷[J].清華學報,1935,10(3).

[4]李石岑.中國哲學十講[M].上海:世界書局,1935.

[5]賀麟.與張蔭麟先生辯太極說之轉變[J].新動向,1938,1(4).

[6]黎靖德.朱子語類[M].北京:中華書局,1986.

[7]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8]王守仁.王陽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9]馬一浮.馬一浮集:第一冊[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10]馬一浮.馬一浮集:第三冊[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11]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上[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2013.

[12]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下[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2013.

[13]張東蓀.朱子的形而上學[J].中大學報,1945,3(1-2).

[14]錢穆.朱子學術述評[J].思想與時代,1947,(47).

[15]錢穆.朱子心學略[J].學原,1948,2(6).

[16]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无码网站| 99久久精品国产综合婷婷|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 激情亚洲天堂| 国产肉感大码AV无码| 深爱婷婷激情网| 无码高潮喷水在线观看| 91蝌蚪视频在线观看| 免费无遮挡AV| 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AAA| 亚洲日韩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91福利免费视频| 99在线视频免费|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 久久久亚洲国产美女国产盗摄| 毛片久久网站小视频| 91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综合网天天| 亚洲欧洲日韩久久狠狠爱|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1| 97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 综合成人国产| 亚洲精品日产AⅤ|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无码网站| 亚洲综合久久成人AV| 精品99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精品无码久久久| 精品国产免费人成在线观看| 在线欧美a| 国产在线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人与牲动交a欧美精品| 99热6这里只有精品| 亚洲无码一区在线观看| 日本欧美精品| 一本无码在线观看| 永久毛片在线播| 毛片基地视频| 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AAA| 国产在线拍偷自揄观看视频网站| 国产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最大福利视频网| 国产丝袜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国产区网址| 日韩欧美国产另类| 精品免费在线视频| 91青青草视频在线观看的| 人人爱天天做夜夜爽| 一本一道波多野结衣av黑人在线| av性天堂网| 欧美高清三区|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 影音先锋亚洲无码| 免费中文字幕一级毛片| 无码人中文字幕| 国产本道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97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 无码国产偷倩在线播放老年人 | 国产精品林美惠子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拍爱| 久久黄色视频影| 午夜久久影院| 国产情精品嫩草影院88av| 四虎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91高清在线视频| 国产福利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AV男人的天堂| 国产成人免费| 亚洲美女久久| 欧美国产菊爆免费观看 | 97亚洲色综久久精品| 国产男人的天堂| 超清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绿巨人| 欧美午夜视频在线| 久久亚洲AⅤ无码精品午夜麻豆|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综合试看|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第一区免费| 欧美一级99在线观看国产| 久久综合色视频| 毛片a级毛片免费观看免下载| 四虎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在线观看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男人天堂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