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敏
(湖北工程學院 政治與法律學院,湖北 孝感 432000)
漢代的敬老文化及啟示
張 敏
(湖北工程學院 政治與法律學院,湖北 孝感 432000)
敬老關系治國安邦。漢代是中國敬老文化發展的重要時期,統治者以孝治天下,政府從教育、輿論、禮儀、法律、選拔官員等各方面采取措施,營造出全社會尊老敬老的良好風俗。研究漢代敬老文化,對于我們今天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有著重要意義。
漢代;敬老;孝
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根據《禮記·王制》載,舜(有虞氏)之時已有敬老之禮:“凡養老:有虞氏以燕禮,夏后氏以饗禮,殷人以食禮,周人修而兼用之?!盵1]420周代對老者之“敬”更加具體。如規定五十歲以上的老人可以不吃粗糧而吃細糧,六十歲以上的老人要常備肉,七十歲以上的老人要每頓多做一份,八十歲以上老人的食物要精致珍美,九十歲以上的老人應隨時有飲食供應。除此之外,《王制》還記載:“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鄉,七十杖于國,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有問焉,則就其室,以珍從?!盵1]423“杖”是老人的手杖,是老人受尊敬的標志。隨著老人年齡的增長,受尊敬的范圍也不斷擴大,從家到鄉直至天子。以上材料表明,中華民族在先秦就已經形成了較為系統的敬老文化。
之所以要敬老,除了倫理情感因素之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敬老與治國安邦密切相關?!睹献印ち夯萃跸隆氛f:“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祿,關市譏而不征,澤梁無禁,罪人不孥。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文王發政施仁,必先斯四者。”[2]32文王施行敬老扶弱的仁政,結果天下歸心:“伯夷辟紂,居北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老者?!偌q,居東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老者。’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歸之,是天下之父歸之也。天下之父歸之,其子焉往?”[2]103文王善養老,所以得到天下父親們的愛戴,最終取得政治上的勝利。以孟子的話作總結,就是:“天下有善養老,則仁人以為己歸矣?!盵2]206
孔子對于孝中的“養”和“敬”有這樣的論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3]29他認為孝的重點不在于養,而在于敬?!梆B”體現的是物質層面,“敬”則增添了文明社會特有的人文內容。而且此種“敬”不光限于自己的家庭,還要推己及人,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故在儒家的政治理想中,善待老人、善待弱勢群體是題中應有之義。尊敬老者,人心就會歸順,人心歸順了,天下也就安定了。家齊、國治、天下平的道理亦在于此。孝悌之道與治國之道就此融會貫通。
漢初的統治者奉行黃老之術,高祖、呂后、文帝、景帝以及竇太后都好黃老,不喜儒學,但是儒家具有普世價值的孝親仁愛思想與國家政治息息相關,不能因學派之分而舍棄。故漢初政治中亦不自覺地體現了儒家敬老思想。如劉邦尚未稱帝時,亦根據現實需要,下令關中“舉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帥眾為善,置以為三老,鄉一人。擇鄉三老一人為縣三老,與縣令、丞、尉以事相教,復勿徭戍。以十月賜酒肉”[4]13?!叭稀笔且环N負責基層教育的官職,其職責為掌管教化,表彰孝子順孫,勸民行善。劉邦不僅免除他們的徭役,還贈送酒肉給他們。這一舉措在隨后幾任統治者那里都得到了延續。如惠帝四年下了一道詔書:“舉民孝弟力田者,復其身?!盵4]16“孝弟”是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傲μ铩睘榕Ω?。有這兩種行為的人可以享受免除徭役的優待。文帝十二年下詔“遣謁者勞賜三老,孝者帛人五匹;悌者力田二匹”[4]22。
儒家敬老文化就從這一道道詔書中透露了出來——不管統治者喜不喜歡,都不可能背棄它。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敬老不僅是溫情的,更是現實的。它的溫情體現在對生命的終極關懷,它的現實性關乎人心向背,關乎治國安邦。正如《禮記·鄉飲酒義》說:“民知尊長養老,而后乃能入孝弟。民入孝弟,出尊長養老而后成教,成教而后國可安也?!盵1]1632人如果知道尊敬長者贍養老人,就能做到在家孝順父母、敬事兄長,進入社會就能尊敬年長的人,形成好的風氣,這樣國家才能安定。漢代統治者基本上走的就是這樣一條道路。在這個過程中,“敬”的范圍被擴大了,從家庭延伸到了社會:在家孝敬父母,出外則以年老者為父兄,即《曲禮》所說的“年老以倍,則父事之;十年以長,則兄事之;五年以長,則肩隨之”[1]28。對不同年歲的長輩各有尊敬之禮,狹義的親親之孝變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政治社會倫理。
漢代敬老文化的內容非常豐富,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1.重視敬老教育。我國先秦就已經有這個傳統?!抖Y記·王制》篇記載:“有虞氏養國老于上庠,養庶老于下庠。夏后氏養國老于東序,養庶老于西序。殷人養國老于右學,養庶老于左學。周人養國老于東膠,養庶老于虞庠。”孔穎達疏引熊安生云:“國老,謂卿大夫致仕者;庶老,謂士也。”[1]239庠、序就是早期的學校及教育場所?!皣稀?、“庶老”就是負責教育的老人。但是這種教育都不面向平民。
漢代的教育遠沒有走向平民化。只是較之先秦有兩個較大的進步:一是把《孝經》納入教學內容;二是通過“孝弟”、“三老”、“里正”和“伍長”等廣泛進行基礎教育。
《孝經》相傳是曾子所著,曾子是孔子的弟子,亦是著名的孝子。《孝經》把“孝”上升到經天緯地的地位:“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5]30孝是所有美德的根本,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等不同等級有各自要恪守的孝道規范。《孝經》在漢代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漢文帝開始置《孝經》博士,平帝立《孝經》于學官,郡國以上的學校設經師。東漢把《論語》和《孝經》定為必讀之書。故王國維先生說:“漢人授書次第,首小學,次《孝經》《論語》?!盵6]
鑒于只有少數人能夠接受學校教育,漢代統治者在鄉里設立“孝弟”、“三老”等鄉官,鄉以下的組織設“里正”、“伍長”來普及孝道。這些職位都是由孝行出眾者擔任,可以發揮榜樣作用,鼓勵民眾行孝。他們的另一個職責是獎勵善行,勸民孝悌,敦厚民風。這種把孝親敬老教育貫徹到基層的做法非常有效,在那個時代最大限度地突破了貴族對知識的壟斷,對于美化風俗、感化百姓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皇帝率先垂范。兩漢的皇帝大多能做到恪守孝道。如劉邦建立漢王朝后,不久就下詔尊太公為太上皇。惠帝即位后,立刻尊母親呂后為皇太后,令各郡的侯王建立高祖宗廟,以表孝道;對兄弟也頗為優待,即使是不受呂后待見的趙隱王如意。尤其是漢文帝,為母親薄太后侍疾時衣不解帶并親自嘗藥,成為舜以外唯一一個被納入《二十四孝》的帝王。自高祖之后,漢代皇帝的謚號都有一個“孝”字(東漢光武帝例外)。顏師古注:“孝子善述父之志,故漢家之謚,自惠帝以下皆稱孝也?!盵4]126除此之外,漢代皇室還非常重視子弟的教育,把《孝經》作為培養接班人的必讀之書。昭帝、宣帝時期,年幼的皇帝以及太子、王孫甚至公主、皇后以及嬪妃都要學習《孝經》。
孔子曾經說過:“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3]23講的就是君主以道德教化治國,就會得到百姓的追隨,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果。皇帝躬行孝道,官員和百姓就會效仿,從而影響社會的道德倫理觀念,做到在家孝敬父母,外出尊敬老者。
3.從政策上給予老人適度的物質保障和優待。在中國的封建王朝中,漢代統治者比較關心老人的生活,對老人的賞賜也是比較多的。遇到自然災害,或逢皇帝即位、立皇后、立太子等大事,皇帝往往就會下詔書賞賜全國老人以錢、帛、米、肉等。如漢文帝剛一即位,就下了一道養老詔,以法令的形式規定了賞賜老人的標準:八十歲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可得一石米,二十斤肉,五斗酒;九十歲以上的老人,在此基礎上每人增加二疋帛和三斤絮。年紀越大的老人不僅得到的物質賞賜越多,形式也越慎重。對年過九十的老人發放養老糧時,必須由縣令親自督促檢查,縣丞或縣尉親自送交。不滿九十歲的,由農政官員和令史送交。不執行詔令的要受到懲罰。文帝的這道養老詔是一個代表,兩漢類似的詔書不勝枚舉,鑒于篇幅所限,不再贅述。
除了賞賜實物,漢政府還授予七十歲以上的老人王杖。《后漢書·禮儀志》記載:“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餔之糜弱。八十九十,禮有加賜。王杖長九尺,端以鳩鳥為飾。”[7]1387持有王杖的老人享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受到全社會的尊重。1981年磨咀子漢墓出土的《王杖詔書令》記載:“年七十受王杖者,比六百石,入宮廷不趨……有敢征召、侵辱者比大逆不道。”[8]持有王杖的老人等同于六百石的官員,侮辱持王杖的老人罪名等同大逆不道。政府讓老人享有這么高的社會地位,自然有利于營造尊老敬老的良好風俗。
4.獎勵孝悌者,鼓勵民眾孝敬父母、尊敬老人。對于孝敬父母、慈于鄉里的道德模范,漢政府會予以獎勵,其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1)在各地選拔孝悌力田的賢者,免除他們的徭役負擔。如惠帝四年下詔:“舉民孝弟、力田者復其身?!盵4]16(2)對孝悌者進行物質賞賜。這樣的賞賜在兩漢非常多,幾乎每位帝王都下過這樣的詔書。如文帝十二年,“遣謁者勞賜三老,孝者帛人五匹,悌者力田二匹”[4]20。(3)選拔孝悌者為官員。元光元年,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元朔元年,武帝又下詔,凡兩千石以上官吏必須察舉孝廉,否則按不敬和不勝任論處。漢武帝以后,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官吏多為孝廉出身。到了東漢,舉孝廉成為求取官職的必由之路。為了贏得孝悌之名,青年才俊必須孝敬父母、尊敬老人。(4)政府免除外迫公事、內乏資財的孝子的徭役,增加他們的經濟能力,以便更好地孝敬父母。例如宣帝曾下詔:“今百姓或遭衰绖兇災,而吏徭事使不得葬,傷孝子之心,朕甚憐之。自今,諸有大父母、父母喪者勿徭事,使得收斂送終,盡其子道?!盵4]39(5)對孝悌者賞以爵位。如宣帝本始元年,賜天下人爵各一級,孝者二級。成帝建始三年,賜孝悌力田爵二級。東漢中元二年,賜孝悌爵六級。通過政府有意識的引導和各種獎勵措施,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觀念得以貫徹到社會的各個階層,深入人心,成為人們日常的行為準則。這既有利于維護家庭和睦,亦有助于社會的穩定和發展。
5.制定法律條文,懲罰不尊敬老人的行為,并寬容對待八十歲以上的老人。1957年出土的《王杖十簡》記載了一個典型案例:“河平元年,汝南西陵縣昌里,先,年七十受王杖,英部游繳吳賞使從者毆擊先,用訴,地太守上讞,廷尉報:‘罪名明白,賞當棄市?!盵9]這是西漢成帝時期對一起侮辱持王杖老人案件的判決,犯人被判處棄市。所謂棄市,就是在鬧市街頭對犯人執行死刑,陳尸三日,表示犯人被大眾所棄。這個判決充分說明了漢代法律對老人的尊重。
不孝順父母在漢代要受到嚴懲?!缎⒔洝の逍陶隆氛f:“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5]60,將“不孝”列為五刑之首。《張家山漢墓竹簡·奏讞書》記載:“律曰:教人不孝,次不孝之律。不孝者棄市?!盵8]67還規定不贍養父母、不聽從生父的教訓也屬于不孝行為,可處以死刑。對不孝者的懲罰,最重的是棄市,黥城旦舂、完城旦舂次之,耐刑再次之*城、舂,從秦律,城即男犯筑城,舂即女犯舂米的刑罰。耐刑,一種強制剃除鬢毛胡須而保留頭發的刑罰。。
漢代的法律對老人比較寬容。如漢宣帝認為老人屬于社會弱勢群體,應該得到照顧,下詔曰:“朕惟耆老之人,發齒墮落,血氣衰微,亦亡暴虐之心,今或罹文法,拘執囹圄,不終天命,朕甚憐之。自今以來,諸年八十以上,非誣告、殺傷人,佗皆勿坐?!盵4]41也就是說,八十歲以上的老人除了誣告及殺人、傷人之外,其余的都不問罪。
6.規范敬老禮儀。漢代的敬老禮儀較多,比較典型的是鄉飲酒禮。《禮記·鄉飲酒義》曰:“鄉飲酒之禮: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聽政役,所以明尊長也。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養老也。……君子之所謂孝者,非家至而日見之也;合諸鄉射,教之鄉飲酒之禮,而孝弟之行立矣?!盵1]1632鄉飲酒禮是一種敬老尊賢之禮。參與者因年紀不同,或坐或立,體現出對年長者的尊重。所以孔子感嘆道:“吾觀于鄉而知王道之易,易也?!盵1]1633老百姓只要觀看了鄉飲酒禮,就會明白孝順父母、敬事兄長的道理,儒家的孝道很容易就推行開來。漢代鄉飲酒禮與郡縣學校祀先圣先師之禮同時舉行。后漢光武帝建武五年,伏生的后人伏湛為大司徒,認為禮樂是政化之首,上書奏行鄉飲酒之禮,得到光武帝批準。漢明帝永平二年,詔命郡、縣、道行鄉飲酒禮于學校,使其成為推行教化的重要儀式。
除此之外,漢代還有祀老人星的活動。《后漢書·禮儀志》記載:“仲秋之月,縣道皆案戶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餔之糜弱……是月也,祀老人星于國都南郊老人廟。”[7]1387老人星即壽星、南極老人,古人認為這顆星預示國家太平*《史記·天官書》記載:“老人見,治安;不見,兵起?!薄袄先恕奔蠢先诵恰!h代邀請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和皇帝一起祭祀老人星,顯然承載了一種尊老、敬老的倫理價值觀念。
誠然,漢代的敬老文化也有糟粕。如過于強調老人的權力和權威,忽視了子輩的權利,容易扼殺子女的獨立性和創造性,造成愚孝、偽孝等等。但是作為一種良好的道德傳統,這一文化還是能夠帶給我們許多重要的啟示。
1.從小學開始,把敬老孝親真正貫穿到孩子的教育中去。眾所周知,孩子最重要的教育場所有兩個:學校和家庭。我國雖然一直在嘗試進行素質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但是不得不承認,直到今天,我們的教育依然是分數掛帥,素質教育淪為口號。在教育體系中,本應受到重視的思想品德教育,由于不屬于各類升學考試的重要科目而成為無關緊要的副課,教學內容難以深入學生的思想中。
家庭方面,由于我國長期實行計劃生育,城市中四位老人、兩位父母、一個孩子的家庭越來越多,孩子儼然是家庭的小皇帝、小公主,視長輩的愛為理所當然,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不知道回饋。而在農村,大量勞動力進城務工,造成農村出現“三八六一九九部隊”*“三八六一九九”部隊,就是留守農村的婦女兒童和老人群體。,孩子缺少關愛,更缺少道德教育,因此,對孩子進行敬老孝親教育已經迫在眉睫。漢代奉為教育經典的《孝經》和《論語》中,有許多直到今天依然熠熠閃光的寶貴思想,尤其是漢人對經典的尊崇,非常值得我們學習。良好的道德需要在學習中培養,這個學習的過程,就應該從孝敬父母、尊敬老人開始。
2.營造尊敬老人的社會風尚?!拔幕蟾锩焙透母镩_放對中國的社會風氣產生了巨大影響,“禮儀之邦”似乎離中國越來越遠。公交車上不給老人讓座,老人摔倒了無人敢扶的新聞屢見報端。不少人質問:“一個連老人都扶不起的民族還能扶起什么?”“中國人到底怎么了?”反思現狀之余,不妨把目光投向漢代,漢人的寬袍博帶中透露出的溫文爾雅的彬彬之禮,那些為中國贏得“禮儀之邦”美譽的淳樸道德,是上至皇室、下至黎民百姓共同努力營造出來的。我們今天也在營造這種氛圍,可是收效不大。漢代在敬老方面制定了嚴格的獎懲制度,這種制度對于當下有何借鑒意義,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
3.老人應以身作則,成為年輕人學習的榜樣、尊敬的對象。針對上面那個“中國人到底怎么了”的問題,網絡上有這么一個答案,得到不少人的贊同——“不是中國人變壞了,而是壞人變老了”。這個答案很尖銳,也有些偏頗,可是為什么有不少人贊同呢?就是因為在我們社會,為老不尊的老人也常常出現在媒體上,引起民眾的反感。年輕人之所以不敢扶摔倒的老人,很多是擔心自己會受到老人及其家屬的訛詐。在道德方面,一個好的榜樣不一定能發揮多大的作用,可是一個壞的例子卻會如同蝴蝶的翅膀,煽起人們想像不到的風暴。政府在輿論宣傳方面比較重視讓年輕人敬老,卻忽視了對老人的道德要求。如果老人能以身作則,如漢代的“三老”一樣,成為道德的楷模和年輕人的榜樣,并肩負起基層教化的責任,相信尊敬老人的風氣會更加濃厚。
4.父輩權利意識的覺醒,有助于培養年輕人尊老敬老的觀念。根據全國老齡辦發布的《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報告(2013)》統計,我國失能老年人口將從2012年的3600萬人增長到2013年的3750萬人。慢性病患者的老年人數和空巢老年人口數量將突破一億大關。這些老人屬于社會弱勢群體,如果沒有子女的悉心照顧和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他們將老無所依,晚景凄涼。2013年7月1日新修改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把子女“?;丶铱纯础弊鳛橐粋€硬性規定列入法規,但是如何保障這些規定的實現卻是一個難題。在漢代,老人是家庭的最高權威,掌管經濟大權,子女即便出于現實考慮,也必須順從父母,承歡膝下,從而在客觀上營造出一家人共享天倫之樂的局面。當今中國家庭中,父母為子女奮斗、犧牲的思想占主流,自身權益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如果今天的父母們能擺脫這種思想的影響,在關愛孩子時,也注意關愛自己,愛護自己的健康,重視自己的生活樂趣,不僅可以讓自己享受更多的幸福,也可以讓孩子學會尊敬父母,有助于培養他們尊老敬老的觀念。
老年是每個人必經的階段,關懷老人就是關懷人類自身。老人有一個幸福的晚年,年輕人就會看到奮斗的目標,對國家充滿希望。因此,研究漢代敬老文化的內涵,結合當今的實際情況作出調整,對于我們今天建設和諧社會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1]禮記正義[M].鄭玄,注,孔穎達,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2]楊伯峻.孟子導讀[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8.
[3]楊樹達.論語疏證[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
[4]班固.漢書[M].顏師古,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5]孝經[M].邢昺,疏.李隆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6]王國維.觀堂集林[M].北京:中華書局,1959:181.
[7]范曄.后漢書[M].長沙:岳麓書社,1994.
[8]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張家山漢墓竹簡:247號漢墓釋文[M].修訂本.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22.
[9]陳賢儒.甘肅武威磨咀子漢墓發掘[J].考古,1960(9):67.
The Han Culture of Respecting the Elderly and Its Implications
Zhang Min
(SchoolofPoliticalScienceandLaw,HubeiEngineeringUniversity,Xiaogan,Hubei432000,China)
Respecting the aged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governing of the country. The Han Dynasty was an important period in Chinese ancient history, when the culture of respecting the aged was greatly promoted. The kings of the Han Dynasty held the belief of “administering the country by filial piety” when they were in power. The government took various measures to implement the policy in order to ensure that everyone in the country would respect the elderly people. The study of this culture in Han Dynasty will be conducive to the practice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and the maintaining of the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Han Dynasty;respecting the elderly;Filial Piety
(責任編輯:祝春娥)
2014-09-01
張 敏(1979- ),女,湖北隨州人,湖北工程學院政治與法律學院講師,哲學博士。
B22
A
2095-4824(2015)01-003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