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奮
(湖北美術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5)
轉型時代下關于高等工藝美術教育的思考
許 奮
(湖北美術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5)
文化軟實力轉型的時代背景之下,工藝美術因其承載的手工文化價值再次受到國人高度關注,并重歸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繼而引發了學界對于轉型時代下關于高等工藝美術教育的探討。筆者結合多年來的實踐教學經驗,從“工藝美術”專業發展脈絡、角色轉變、對待母體文化與現代文明的態度以及教育教學構架的科學構建四個方面入手,就如何開展好高等工藝美術教育進行了簡要論述,以期為該專業教育教學的研究與發展貢獻綿薄之力。
轉型時代;高等教育;工藝美術
隨著現代化與全球化的逐步深入,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領域的影響愈發重大,國人對物質之外的精神文化追求更加強烈,文化自信力顯著提升,隨之亦帶來了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大轉型。這樣一個大背景之下,作為生活的藝術的組成,工藝美術再次成為現代文化潮流中的熱議話題,國家對此也表現出了高度關注,并將工藝美術專業重新列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那么,如何開展好高等工藝美術專業教育則成為高等教育不得不深入思考的重大課題。
近代以來,資本主義的入侵導致中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全面瓦解,中國被迫卷入世界市場和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傳統手工業日漸凋零,為了振興傳統工藝,清政府開辦了工藝局,開始了工藝美術教育,主要集中于初、中等工業學堂。從此,手工業教育走上了從師徒式向學校教育的轉型,工藝美術觀念隨之得到了認可與傳播,但工藝美術仍未形成一個完整的概念。
時隔多年,直至1920年5月,蔡元培先生在《美的起源》中第一次將工藝美術作為一個完整的概念正式向世人提出。1954年,在龐薰琹的主持下成功舉辦了“首屆全國民間美術工藝展覽”,為工藝美術日后走上專業化美術教育發展道路奠定了堅實基礎。
1956年3月,毛澤東發表了《加快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一文,隨后“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成立,民間藝人“泥人張”、“面人湯”第一次走進課堂,拉開了高等工藝美術專業教育的序幕。1957年12月,全國手工業合作社第一屆社員代表大會召開,正式成立了中華全國手工業合作總社,發展手工業生產成為重要的經濟任務,順應經濟發展的需要,高等工藝美術專業教育得到了初步發展。然而,文化大革命期間,高等工藝美術專業教育一度被中斷。
“文革”之后,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的加速和改革開放的深入,西方設計文化被引入,一度被學界奉為圭臬,傳統工藝美術遭受冷遇。由此,“工藝美術”的稱謂被“藝術設計”所替代,“藝術設計”專業出現在1998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正式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英文為“De-sgin”。隨后,眾多藝術院校中原有的“工藝美術系”相繼更名為“藝術設計系”。
而后,隨著設計教育的進一步發展,學界逐步認識到藝術設計稱謂在學科領域存在局限,在外延上無法涵蓋原有傳統工藝美術的內涵。經歷十來年的探索,“工藝美術”于2012年重新作為二級學科出現在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中。
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以小農經濟為特征的傳統手工業,是為了滿足人們基本的日常物質生活需要而存在,其產品以實用價值為主,其中的藝術價值依附于實用價值而存在。伴隨著工業化大生產和現代商品經濟的迅猛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顯著提升,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強烈,原有的手工作業產品因其內在的人文因素所體現出來的藝術審美價值受到人們的強烈追捧。傳統手工藝生活必需品逐漸向現代藝術品轉變,其產品本身的藝術文化價值被放大,工藝美術從傳統“手工業”角色逐漸向“文化產業”角色轉變。2008年,新成立的工業和信息化部將工藝美術行業納入了國家的文化產業,從此工藝美術實現了從傳統“手工業”向現代“文化產業”的華麗轉身,工藝美術人才需求也隨之急劇增加,客觀上促進了工藝美術教育的新一輪大發展。學界能否準確認識這一轉變,是趁勢而為、順勢而上,抓住高等工藝美術教育發展契機的基礎。
工藝美術根源于中國的母體文化,是中國勞動人民生產生活的文化結晶,是歷史文化積淀的產物,具有較強的民族色彩,其發展壯大不能脫離其自有的文化本色。與此同時,工藝美術亦不能僅僅停留于對傳統的故步自封,更應該緊跟現代化的節奏,與時俱進,不斷吸取多元的現代文明因素去發展壯大自身。
1.從傳統工藝中吸取養料。古代手工藝的“物”的內核,在獨特的美學,簡而言之有兩大不變的內容:一是超越時代的“材美工巧”——這是手工藝永恒的原則,二是每個時期的審美趣味的映射。超越實用的“工藝美術”不是一般的人工制造物,而是傳統精神的凝聚物。尤其是中國的“工藝美術”,它是亞洲這個獨特文化國家在地理上的標本(活的、生活的),它是中國獨特生活方式的“原型”所在,它復雜地折射了土地、人、生產之間的關系,并通過“饋贈”和流轉,在縱向的歷史和橫向的生活片斷中傳承。也正是這個原因,可供品鑒的“工藝美術”不會消亡,它卷土重來,自會與中國人如影相隨。[1]
所以,將立足當代的高等工藝美術教育教學首先從學習好傳統工藝中汲取養料作為要義自然是毋庸置疑的。
2.從現代文明中吸收新信息。工藝美術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文化與藝術教育,也不僅僅限定在繼承與傳播所謂手工業時代。文明的工藝美術教育,它還包含著深刻的人文主義精神,它對于傳統與現代文化所表現出的廣裹性與包容性正日益為世界文化所認同。現代工藝美術教育的形成與發展過程,必然是一個與傳統工藝美術教育中某些束縛人們的思想觀念相訣別的過程。[2]
現代文明中現代技術手段的精密、現代工具的靈巧、現代工藝技能的張揚、工作方式及表現形式的多變勢必給工藝美術創作帶來了有別于以往的優越感。同時,多選的新材料、題材和現代審美經驗共同構建的氣候無疑給工藝美術賦予更大的現代價值。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把現代工藝技術、現代工具、現代材料、現代審美與文化心理等作為高等工藝美術教育教學的主要內容不僅顯而易見,而且是轉型時代下工藝美術行業適應社會發展、適應市場需求之必需。
1.學科體系建構。南京藝術學院教授徐藝乙對工藝美術概念進行了認真的分析后認為,“工藝美術相比于美術工藝來說,它是指采用工藝手段來復制或制作的美術。工藝是對某種(或多種)材料施以某種(或多種)手段以改變其形態的過程,所以在工藝美術教學課程設置中應該包含材料學、工藝學與形態學三個方面的內容”。[3]
筆者以為,徐藝乙言之有理。除此之外,文學、史學、美學以及敦煌學、藏學、徽學為代表的地域文化也應作為學科體系的重要內容被納入其中。如此,學生的文化修養、審美能力與鑒賞水平、民間情懷可以得到全面培養,國際視野得以拓寬。
2.課程結構體系建構。文化孕育了課程,但課程不僅傳承文化,而且創造文化。文化與課程之間存在著雙向互動的關系。[4]今天的工藝美術教育要擺脫過去“重道輕技”文化觀念的影響,課程結構比例方面在重視工藝美術理論建設,開展工藝美術批評的基礎上,給予 “技”層次對應課程更大的比重,復興過去楚天創新獎、中南星獎、西南新獎、關東金獎、中國之星、東北之星、西部之星等賽事及高質量展覽形式,宣講展示優秀的工藝美術作品,以此來實現技藝合一、匠藝升華的教育教學目標。
隨著現代文明的高速發展,工藝美術被賦予了更多的時代價值,如何將傳統的工藝美術進一步發揚光大,如何推動高等工藝美術教育教學的變革與發展,使之適應時代新要求,是我們高等美術教育從業者的歷史責任,但愿筆者的淺議能夠起到拋磚引玉之功效,引發更多的學者對高等工藝美術教育的關注,共同推進高等工藝美術教育向前發展。
[1]杭間.“工藝美術”在中國的五次誤讀[J].文藝研究,2014(6):114-123.
[2]徐琛.20世紀中國工藝美術教育概述[J].美術觀察,2014(11):88-90.
[3]楊林.傳承文化 創新進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工藝美術教育”研討會綜述[J].美術觀察,2009(10):36-37.
[4]侯立平.文化轉型與中國當今設計學學科本科教育課程設計的變革[D].北京:中央美術學院,2013.
Research on the Advanced Arts and Crafts Education at the Age of Transformation
Xu Fen
(HubeiInstituteofFineArts,Wuhan,Hubei430205,China)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culture soft power, arts and crafts have drawn significant attention all around China for its precious handicraft culture, and thus again included in the undergraduate subject catalogue of college teaching material. It triggered an academic discussion about advanced arts and crafts education at the age of transformation. With many years’ practical teaching experience, the writer made a brief analysis of how to teach advanced arts and crafts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the development of arts and crafts, the shift of role, the attitude towards maternal culture and modern civilization as well as scientific design of teaching patterns with the intention to make some contributions to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arts and crafts.
the age of transformation;higher education; arts and crafts
(責任編輯:張曉軍)
2014-09-29
湖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重點項目(2012A028)
許 奮(1961- ),男,湖北武漢人,湖北美術學院副教授,藝術碩士。
G642.0
A
2095-4824(2015)01-008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