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整理者)/柳楠 張潔瓊/華東政法大學知識產權學院
知識產權與競爭法問題研討會綜述
文(整理者)/柳楠 張潔瓊/華東政法大學知識產權學院
2015年5月28、29日,由華東政法大學知識產權學院、知識產權研究中心、知識產權學科與華盛頓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主辦,中國知識產權法學研究會、最高人民法院中國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理論研究(華東政法大學)基地支持的“知識產權與競爭法問題研討會”在華東政法大學召開。來自國內外百余位知識產權專業人士圍繞“標準必要專利”、“商標與不正當競爭”、“互聯網領域不正當競爭行為法律規制”進行了深入討論。
標準必要專利(SEP)由于其自身性質,涉及競爭法、知識產權法與合同法三大領域,隨著近年來三星和蘋果、中興和華為之間就SEP問題糾紛不斷,其熱度不斷加大,探討的價值性亦不斷提升。對于標準必要專利,與會專家學者們從比較法、理論與實務三方面出發,對FRAND原則的規制應當是通過競爭法還是通過民法(合同法)、SEP侵權問題、SEP損害賠償和許可費率計算問題、SEP禁令問題、FRAND原則下的專利反向劫持等問題進行了探討。
(一)FRAND許可原則應屬于合同法還是競爭法規制的困惑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羅賓·雅各布斯教授認為FRAND許可原則屬于合同法所管轄的范疇。專利權人發出FRAND要約,潛在被許可人在許可磋商過程中與之發生爭議,此即為典型的FRAND糾紛,應由合同法進行規制。舉例而言,ETSI (歐洲電信標準化協會)在其FRAND條款中規定:如果專利權人對第三方發出了FRAND要約邀請,那么他已經遵守了其對ETSI所做出的承諾和對第三方的契約責任。在糾紛中,被告有權主張專利無效,但是如果被告敗訴,專利權人原有的要約對被告無效。
澳大利亞聯邦法院的安娜貝拉·班尼特法官通過對蘋果與三星的專利糾紛案的分析,認為競爭法適用于規制SEP許可和FRAND原則。如果對某項專利權的持有具有壟斷性質,那么對該項權利的規制就需要引入競爭法。其認為,要解決SEP權利人和上游市場利益平衡關系、SEP和限制市場競爭的關系等問題都需要引入競爭法的規則進行評判。
無獨有偶,微軟公司的法律顧問安迪·卡伯特認為合同法并不能很好地解決與SEP相關的問題,理由如下:1.合同法具有地域性,不同國家的合同法規則并不相同,這對于跨國的SEP訴訟而言,可能會導致多重標準的產生;2.德國和法國的《合同法》并不承認第三方受益的合同,而SEP的許可要約和承諾卻往往涉及第三方受益人,因而此種糾紛在德國和法國難以通過《合同法》解決;3.競爭者如果參與制定標準,那么在該標準下的許可必須遵循FRAND原則,這也是FRAND原則誕生的原因。因而即便沒有合同,FRAND原則也會存在。
(二)SEP的侵權問題
慕尼黑知識產權法中心、巴德勒-帕根博格法律事務所的克里斯托夫·卡爾律師從侵權案件中當事人行使FRAND原則的角度出發,介紹了德國高院在桔皮書案件中所指出的行使FRAND抗辯的先決條件:1.被告必須提出許可要約,且對于該要約,SEP權利人不得拒絕,否則將被認定為歧視;2.要約須為無條件,且具有拘束力。具體而言,要約不得以專利有效、專利受侵害為條件,被告必須考量禁令、專利無效及侵權之間的風險;3.被告必須盡全力完成其要約中所提出的義務,一如該要約已經被權利人所接受一般。
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民三庭的丁文聯副庭長認為認為是否是國家強制性標準和信息是否披露是判定侵權與否的重要標準。在介紹了高通案與華為訴IDC案后,丁法官認為可以從三個角度對這兩個案件進行思考:1.FRAND原則是否可作為合法性的判斷依據?是合同法上還是競爭法上的評判依據?2.法院或行政執法機構是否合適對專利許可費確定具體數值?3.在確定專利許可費率上,是否存在更合理的解決辦法?被告表現出FRAND原則下許可談判的誠意是否可以作為法院考慮許可費率的一項考量因素?
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庭的袁濤法官通過講述葛芳訴江蘇省知識產權局行政訴訟一案,認為對于推薦性標準,在未不當損害標準實施者及潛在實施者利益的前提下,對貢獻者貢獻的專利范圍的解釋應當嚴格遵循貢獻者的意愿,一般不宜作不當的擴張性解釋。如果專利權人貢獻的范圍僅是專利的獨立權利要求,則不應當將從屬權利要求納入貢獻范圍,即便該從屬權利要求中的附加技術特征屬于現有技術特征。
(三)SEP糾紛中的損害賠償及許可費率問題
美國華盛頓大學竹中俊子教授認為,涉及SEP政策的主要宗旨在于:平衡SEP權利人和技術所有人、使用人之間的利益,促進SEP的使用和產業發展;保護及促進公平競爭;促進合同自由。在美國,SEP權利人如果提出過高的許可費率,會受到相應限制;在歐盟,SEP權利人可能會陷入壟斷指控。在涉及FRAND原則損害賠償(對權利人的損害賠償)的情況方面,竹中俊子教授認為有以下幾點需要注意:1.損害賠償的請求必須在FRAND條款規定的范圍之內;2.一般情況下,損害賠償數額一般不得超過FRAND許可費;3.如果SEP權利人能夠證明被告(使用人)無意愿接受FRAND許可,則損害賠償數額可超過FRAND許可費;4.若判決賠償的數額明顯對被告不公平,則可適當降低。對于許可費率的計算方法問題,竹中俊子教授介紹道,法院首先會明確專利產品的銷售利潤;然后再明確專利對于產品的貢獻度。具體表現為:1.總銷售利潤*SEP對銷售的貢獻度*許可費累加比例(最大值為5%)*1/529=許可費;2.總銷售利潤*許可費率*遲延利息費用=損害賠償額。
(四)競爭法視角下的SEP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價格監督與反壟斷局劉健處長認為從競爭法的角度上看,標準化促進產品競爭,增進社會福利的同時,也會弱化技術競爭。他提出規范行使的路徑主要有四種:通過市場力量的商業制約;通過標準化行業組織進行自律約束;通過司法裁判所進行的糾紛解決;通過政府干預帶來的制度約束。劉處長認為FRAND原則是一項高位階原則,但缺乏真正的指引和操作性,且和反壟斷之間沒有關系。但是,《反壟斷法》不能對知識產權法敬而遠之,FRAND原則下的許可糾紛可能會影響到市場的創新機制或競爭秩序,需要《反壟斷法》介入。在分析某項涉及SEP的行為是否構成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時,應當考慮的因素有:1.該SEP持有人是否具有市場支配地位,此乃核心;2.是否有證據證明存在濫用行為;3.行為人是否有正當理由;4.該行為是否產生競爭損害。
上海交通大學法學院王先林教授認為如果參與標準制定過程的專利權人違反專利信息披露義務,但在其專利被納入標準后,專利權人卻向標準的實施者主張許可費等相關要求,那么該權利人就要承擔相應的法律后果。此行為可能違反不同的法律,其中涉及損害競爭的就可能違反《反壟斷法》。王教授表示,FRAND原則是反壟斷分析框架中的重要參考,但不是直接依據。違反FRAND原則的行為主要有:拒絕許可、不公平高價、價格歧視、搭售以及不正當地尋求禁令救濟。當專利許可影響消費者利益甚至公眾利益時,有必要引入競爭法進行干預。
(五)涉及SEP的禁令問題
中國社會科學院的趙啟杉博士后認為我國FRAND許可中的禁令救濟制度仍存在不少問題:我國的永久禁令是采用美國衡平法的規則,還是采用物上請求權的體系規則?是否有必要就FRAND學科的禁令救濟單獨規定?何為專利權人“故意違反FRAND承諾”?在FRAND許可談判過程中,永久禁令申請與抗辯中的舉證責任如何分配?
在對歐盟相關做法的介紹中,卡爾律師借助歐盟對摩托羅拉反壟斷調查一案來說明何種情形下專利侵權的禁令申請會構成濫用:1.該專利為SEP;2.SEP所有人已經作出FRAND許可承諾;3.且潛在被許可人愿意在該FRAND條款上進行許可協商。并認為法院判斷的核心在于:如何證明被許可人是“有意愿的”。
(六)SEP許可下的專利反向劫持問題
深圳大學法學院的李揚教授主要圍繞FRAND原則對SEP權利人的反劫持及其控制進行展開。他認為,FRAND hold-up產生的原因在于:1.FRAND原則具有不確定性;2.FRAND原則阻卻了對于專利侵權行為的懲罰性賠償和禁令救濟威脅;3.法院采取過于簡略的方法計算FRAND許可使用費率和標準化組織對FRAND含義和爭議置身事外的態度,也助長了FRAND hold-up現象的產生。李揚教授表示FRAND hold-up行為的影響也不容小覷:1.很可能導致關于SEP許可使用費率的市場談判機制最終失靈,并嚴重消耗SEP權利人和標準實施者的談判成本;2.SEP實施者往往發動司法程序,迫使并非市場主體的法院變成SEP的定價主體,既嚴重浪費司法資源,也極有可能損害司法判決的權威和公信力;3.打擊SEP權利人創新的積極性。針對上述行為,李教授表示要充分發揮私法中“誠信原則”的作用,要求SEP實施者在誠信基礎上與SEP權利人就許可費率進行磋商并允許SEP權利人行使禁令請求權。與此同時,標準化組織在其知識產權政策中應規定事前單方披露相關專利和專利申請、許可條件特別是許可使用費率具體依據的原則。
(七)對“標準必要專利”發言主題的總結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的黃勇教授通過列舉問題的形式對上述發言進行總結:1.中國有三家競爭法執法機構——商務部、發改委、國家工商局,上述執法機構是否有權利去強制制定許可費率?FRAND原則在反壟斷執法過程扮演何種角色?2.反壟斷執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執法機關應如何在復雜的執法環境中做好相應的執法工作?3.標準的本質屬性是什么?對于競爭、效率的影響何在?我國的標準多是由國家公權力機關制定的,這和國際上一些由民間自發組織所形成的標準具有本質差別。因而對相關問題的處理是否要有所區分呢?黃勇教授指出無論是《反壟斷法》還是《專利法》,其背后都涉及利益平衡,過強或過弱的保護都不利于激勵創新及維護市場秩序健康發展。
在商標與不正當競爭分議題中,與會的專家與學者圍繞商標的非功能原則以及商標與不正當競爭之間的關系展開探討。
(一)商標的非功能原則
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印第安納波利斯法學院的阮仙桃教授介紹了美國非傳統商標(即產品的結構設計、外觀設計以及三維立體標識等)的非功能性原則。她認為指出判定商業外觀是否具有功能性有4個考量因素:1.該商業外觀是否是一項已經超過保護期限的實用新型專利。某一設計即便曾經作為一項外觀設計或者實用新型專利得到保護,仍然具有獲得商標法保護的可能性;2.在廣告中是否宣傳了該設計功能上的優勢;3.是否存在可替代的設計;4.其他制造商是否必須采用該項設計,才能保持相對簡單或低價的制造方法。
眾達律師事務所德國慕尼黑所合伙人馬克·古仁博律師則介紹了歐盟非傳統商標的功能原則,《歐盟商標指令》系統闡述了針對僅由形狀構成的標識的額外要求:(1)是由于產品本身性質造成的;(2)是為了達到某一技術結構而必須的;(3)為產品提供客觀價值。同時,該標識也應具有顯著性。歐盟外觀設計的保護方式主要為已注冊共同體設計(RCD)和未注冊共同體設計(UCD)。在判決外觀設計是否侵權時,法院會審查設計特征給有相關認知的消費者的整體美學印象,會考慮設計者創作自由的程度及與已知設計的差距。
(二)商標與不正當競爭之間的關系
北京知識產權法院的李燕蓉法官對現行《商標法》進行了分析,認為對商標侵權行為的規制產生了如下新變化:1.將原《商標法》第52條第1項拆分為兩種情況;2.增加了幫助侵權;3.增加了懲罰性賠償;4.將定額賠償的數額提升至300萬元人民幣;5.增加了文書提供令;6.把商標用作企業名稱的處理。
華中科技大學法學院的鄭友德教授主要從知識產權和競爭法的性質和銜接問題作了基礎理論上的分析。他指出知識產權法與競爭法的性質不同,知識產權法起源于民法,其屬于權利授予法與保護法。而競爭法雖然也起源于民法,卻是一部行為規范法。在德國,競爭法保護主體具有三重性:經營者、消費者和社會公共利益,顯然狹義的知識產權法保護主體并不具有三重性。鄭友德教授認為知識產權法與反不正當競爭法的保護客體不同,狹義的知識產權法保護法定權利的同時兼顧法益,以保護智力成果為主,主要體現的對專利權、商標權和版權的投射保護,與此同時,也產生對消費者法益的反射保護;反不正當競爭法保護法益,體現為保護工商業成果、營業上的利益、市場上的在先利益、市場交易的相關利益。是對競爭者法益的投射保護,對消費者、公眾法益的反射保護。
圍繞著互聯網領域不正當競爭行為法律規制的主題,來自各國專家、學者就互聯網競爭行為規制的法律適用、關鍵詞搜索所涉法律問題、新聞聚合平臺所涉法律問題、互聯網領域的反壟斷問題以及其他競爭問題等五個核心議題展開了廣泛而深入的討論。
(一)互聯網競爭行為規制的法律適用
在互聯網競爭行為規制的法律適用分議題中,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羅賓·雅各布斯教授介紹了英國法院對跨國侵權、互聯網侵權行為的規制,強調由于互聯網上的侵權行為有特殊之處,法院需要靈活運用法律,積極地向政府等部門尋求幫助,盡量在現有法律框架中找到解決方法。
澳大利亞聯邦法院的安娜貝拉·班尼特法官介紹了澳大利亞法院對于網絡中仿冒行為的認定,以及初步發現在互聯網侵權案件中的作用。她認為相比于科技、互聯網的進步,法律的發展相對緩慢,所以要盡可能從現有的法律中發掘資源,對互聯網行為進行規制。
華東政法大學的黃武雙教授強調,不論是在研究還是在司法實踐中,應當把握鼓勵競爭的原則,對于新出現的互聯網競爭行為持寬容的態度,不應過早的對行為進行定性,由于互聯網技術的瞬息萬變,很多問題可以留給市場解決。在尚未形成成熟商業習慣的互聯網領域,應當重視經驗規則而不是進行邏輯推演,當中國缺乏經驗的時候,可以考察其他國家的處理辦法。對于如何將這些理念引入到具體的判決和管理政策中,黃武雙教授認為可以參考美國的“網絡中立”,“網絡中立”的概念在很多案件中可以將其稍做擴展,用以解決互聯網領域競爭的這一具有共性的問題。在互聯網領域,在中國現在的環境下,司法與行政應該引導中小競爭者,促進其成長,保證市場競爭。
(二)關鍵詞廣告的法律規制問題
上海知識產權法院的劉軍華法官對關鍵詞廣告競爭行為與商標侵權的關系進行了分析。通過對我國“大眾搬場案”等典型案例的介紹,劉軍華法官指出對于搜索引擎服務提供商的行為可以根據《侵權行為法》第36條,確定搜索引擎服務提供商的審查義務,判斷其是否違背了合理的注意義務,從而確定其責任。
新加坡管理大學的劉孔中教授認為廣告主將他人商標設置為搜索關鍵詞,導致消費者混淆的情況,可以被認定為不正當競爭。法律對搜索引擎服務提供商的監控義務不能要求過嚴,否則勢必會阻礙產業的發展,但在個別情形下,如搜索引擎服務提供商與廣告主之間存在長期合作關系等可以認定搜索引擎服務提供商知情,或搜索引擎服務提供商的行為嚴重影響市場秩序時,則可以判定其提供關鍵詞廣告服務的行為構成不正當競爭。
臺灣智慧財產法院的蔡如琪法官認為,判斷關鍵詞廣告是否構成商標侵權,應當首先判斷在關鍵詞廣告中使用商標的行為是否屬于商標使用行為,再判斷該行為是否存在使消費者混淆之虞。但是若能直接認定廣告主購買關鍵詞廣告屬于商標性使用,則在相同類型上使用相同商標的行為可直接認定為商標侵權,而無需探討有無混淆誤認之虞。
眾達律師事務所德國慕尼黑所合伙人馬克·古仁博律師認為,當關鍵詞搜索涉及到商標時,就會出現一些相關的法律問題:1.互聯網服務提供商是否有權使用商標;2.廣告商在使用了別人商標的情況下,會產生什么樣的法律問題;3.使用商標作為關鍵詞,是否構成侵權;4.若商標是馳名商標,有無相應的特殊規則。他建議商標擁有者應當向搜索引擎服務提供商買下自己商標的搜索關鍵詞,利用搜索引擎進行宣傳,或可以采取一些積極的措施,確保搜索服務提供者知道你已經使用了這樣一個商標。
(三)新聞聚合平臺的法律規制問題
隨著技術的發展,新聞聚合平臺的不斷深入消費者的日常生活,與之相關的法律規制問題在今年也尤為引人關注。美國華盛頓大學的竹中俊子教授對此問題從版權法與競爭法兩個方向進行了介紹,她認為在美國由于合理使用制度的存在新聞聚合很難構成版權侵權,在一些案例中,即使被告進行完全復制并出于商業目的進行使用,法院也可能認定其構成合理使用。而美國競爭法可以對熱門新聞(包括頭條新聞等)的不當使用進行規制,日本也存在通過競爭法進行規制的案例。
北京高級人民法院的石必勝法官認為可以從價值分配的角度考慮深層鏈接合法性的問題。若設鏈行為使著作權人、被許可人、被鏈網站不能獲得作品的傳播利益,而作品的傳播利益完全轉移到了設鏈網站時,這種設鏈行為就是不正當的。具體而言,新聞聚合平臺的保護,首先應當注意要保護的是作品,而不是新聞;其次要區分這個鏈接是一個替代性的鏈接還是一個指引性的鏈接。如果是替代性的鏈接,利益可能就歸屬于設鏈者,如果是指引性的鏈接,利益可能還歸屬于原來的內容提供者。
臺灣智慧財產法院的蔡慧如法官表示在臺灣地區著作權法的合理使用規則與美國較為近似,在具體的司法實踐中,應當區分報道中的圖片與一般性的商業攝影圖片,若轉載他人報道中的照片,法院會考慮到信息傳遞的重要性,傾向于認定構成合理使用,允許其在必要范圍內來使用。較為有爭議的情況在于,事情發生一段時間后,記者想要喚醒大家的記憶,或在追蹤報道時對之前報道中的照片進行引用,此時對于其使用該照片的必要性是值得商榷的。
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知識產權中心的李慧穎副主任在對我國Brein案、Svensson案等案件進行梳理介紹后,指出歐洲法院現在已經不再局限于服務器標準等各種標準的討論,而直接以公眾是否能夠接觸作為判斷是否實施傳播行為的一個標準,上海一中院也有判決實際上已經突破了服務器標準。歐洲在相關案件中采取的默示許可理論還存在一定爭議,但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
(四)其他不正當競爭行為
1.域名相關的法律規制
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印第安納波利斯法學院的阮仙桃教授介紹了近兩年來美國域名保護的4個典型案例,描述了美國在域名保護中的新發展。新加坡管理大學的厲彥冰研究員也對域名問題進行了分析,她對德國對域名的法律規制進行了考察并與中國進行了對比分析。她認為UDRP(統一域名爭議解決政策)做得非常成功,但其僅僅適用于已注冊的商標以及一些未經注冊的權利。中國的CNDRP將適用范圍擴展至其他知識產權相關領域,在先行使用過程中獲得了第二層含義的詞,如企業名稱、人名,尤其是名人姓名也可以受到保護,但同時在效率和效力方面也存在一定風險。
2.軟件干擾不正當競爭行為的法律規制
上海大學知識產權學院的劉維博士針對軟件干擾糾紛的法律適用問題展開討論。他指出,軟件干擾糾紛主要是軟件干擾引發的不正當競爭糾紛,主要涉及軟件之間的沖突提示、警告、卸載、修改網頁內容等。在法律適用上,主要涉及到《反不正當競爭法》的一般條款,有些案件會涉及網絡環境中的言論自由和商業詆毀。在所有互聯網領域不正當競爭案件中,軟件干擾糾紛的比重達到了30%以上。
劉維博士對于針對軟件干擾行為的三種審判模式進行了總結:(1)消費者受到誤導型。2010年之前的判決書中經常會以消費者受到誤導作為論證理由。典型案例有百度在線訴三七二一案。劉維博士認為,消費者誤導通常是商業標識糾紛的常用理由,但用于論述軟件干擾糾紛并不合適。其不能指出軟件干擾糾紛損害市場競爭秩序、攫取他人競爭優勢的本質,應將受害者定位為競爭對手而并非消費者。(2)惡意阻礙競爭對手型。2010年之后,法院經常從惡意阻礙競爭對手的角度論證競爭行為的不正當性。典型案件有金山訴360軟件案、360攔截短信以及3Q大戰中的“扣扣保鏢”屬于該模式。這種模式有兩個關鍵問題,一是如何認定阻礙和干擾,另一個是如何認定惡意。在認定阻礙時,應當區分完全屏蔽對手、獲取競爭優勢的行為與一般性干擾商業進程正常開展的行為。前一種行為自然構成不正當競爭,而后一種行為目的不在于阻礙,而在依附于原產品發展自己的客戶群,是否屬于競爭法意義上的阻礙還有待討論。劉維博士認為在阻礙行為中,對惡意的認定應當采取知情說。(3)非公益必要不干擾型。第三種是2013年之后產生的裁判模式。其含義為互聯網網絡自由競爭的邊界,應當為互不干擾,除非有顯而易見的特殊合法理由。互聯網經營者自身業務的開發拓展,不應影響其他互聯網經營者在正當商業模式下的經營活動,典型案例有獵豹瀏覽器案。
劉維博士認為,對于構成阻礙的軟件干擾行為,如阻礙對方軟件正常下載、運行、安裝、升級,改變對手網頁的具體內容等,其已經妨礙了競爭者正常展示其商品或者服務。如果故意為之,就構成了故意阻礙對手。對于沒有妨礙正常展示核心商品或服務的軟件干擾行為,比如說增加下拉提示詞、插標、廣告攔截、彈出廣告,不構成阻礙對手,此時需繼續考察行為人的主觀故意,這種情況下,應該轉化為搭便車的裁判模式進行處理。對于不屬于惡意阻礙或搭便車的其他干擾行為,應該交給市場,讓市場去做決定。
3.面對新型互聯網不正當競爭行為的工商行政執法
上海工商局競爭執法處的張奕處長介紹了工商系統對于互聯網新型不正當競爭行為的執法實踐及思考。她指出,目前上海工商系統持續關注的有三種新型不正當競爭行為,包括:1.利用搜索引擎競價排名機制實施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在此,行政執法面臨兩大難題,首先,很多關鍵詞搜索的關鍵詞并不限于商標,類似的還有名稱、字號,包括簡稱等其他具有主體辨識功能的標識,行政執法部門在執法實踐中缺少直接裁定的依據。其次,搜索引擎運營商的法律地位不清晰,能否將搜索引擎運營商定義為廣告法意義上的廣告發布者或廣告經營者存在很大爭議;2.利用微信、微博等自媒體實施的不正當競爭行為;3.利用第三方交易平臺實施的不正當競爭行為。經營者利用第三方交易平臺的公示評價效益,從事著特殊形式的不正當競爭行為。一是虛構交易和好評,俗稱刷信譽,即通過刷單軍團的點擊或撰寫,產生虛擬的高銷量和好評,迅速提升經營者在第三方交易平臺上的店鋪級別或信譽;第二種是刪除不利評價,刻意隱瞞負面評價,使人對產品的真實性能產生誤認;第三種是虛假差評,以違背事實的惡意評價損害對手的商業信譽,對競爭對手進行惡意差評,貶低市場競爭對手。
她認為面對日益翻新的網絡營銷手段,作為市場競爭秩序的主要監管部門,應當:1.對典型互聯網不正當競爭行為加大執法力度。一方面保持對互聯網競爭新手段新模式的關注和研究,另一方面對定性明確、危害后果嚴重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在現行法律框架內挖掘資源、積極查處、絕不姑息;2.對處于法律真空的互聯網不正當競爭行為盡快健全立法;3.倡導企業及網絡媒體建立和完善自身的審核監督機制;4.引導社會公眾樹立科學理性的互聯網消費觀念。
(五)互聯網與不正當競爭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的黃勇教授指出互聯網領域有其自身發展的特點,包括:1.互聯網發展的初期,政府的管制較少;2.互聯網行業是密集資本與大量創新的結合;3.互聯網行業競爭極其激烈,行業不斷細分;4.互聯網行業善于挖掘和培育用戶。5.互聯網領域具有“網絡效應”和“鎖定效應”。對于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融合問題,黃勇教授認為對于傳統上就競爭較為充分的領域,互聯網對這一部分是融合的;對于傳統為管制的領域,互聯網的發展的影響絕對是沖擊的。融合的過程應當從互聯網向傳統管制的行業擴張,從而倒逼傳統管制行業轉型,比如銀行第三方支付與出租車行業。
黃勇教授認為在3Q大戰中,法院的判決有幾個亮點:1.它的專業性體現在整體的過程中雙方都引入了經濟學的專家證人;2.專業思路上有突破,市場份額大并不代表一定具有市場支配地位,只是判斷市場支配地位里的因素之一,還有其他的控制能力,包括價格、服務、可替代性等等,這是思路上的一個巨大的突破。黃勇教授表示,中國互聯網反壟斷的案件越來越多,還有互聯網競爭中公權力的邊界、并購問題、VIE結構、大數據中的反壟斷等問題是我們還要深入思考的。
慕尼黑知識產權法中心、巴德勒-帕根博格法律事務所的克里斯托夫·卡爾律師對于歐盟委員會對谷歌涉嫌壟斷審查情況進行了介紹,主要是由于谷歌將其搜索引擎與購物業務結合起來,有利用其搜索引擎市場優勢地位提升其在其他市場的競爭能力之嫌。
微軟公司的安迪·卡伯特圍繞專利法與反壟斷法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分析,他認為反壟斷法和專利法一樣也是為了促進競爭,美國謝爾曼法第1條就提出要阻止人們進行非法的合作。同時謝爾曼法對SEP也有一定規定,因為如果太過標準化的話,某種程度上會阻礙創新。在SEP競爭對手一起合作的情況下,就需要反壟斷法的介入,以維持市場競爭。專利法會引導企業不斷進行創新,通過技術革新來提升市場競爭能力,獲得市場優勢地位。同時也促進競爭對手不斷創新,通過差異化的技術進行競爭。從而產生一個從創新研發到申請專利再進行市場競爭的良性循環,為消費者帶來福利。在這一過程中,如果專利沒有得到恰當使用的話,它就要受到反壟斷法的監管。比如專利權人堅持為一個過期或無效的專利收取許可費,此時反壟斷法就會發揮其作用。大多數情況下,專利法與反壟斷法是不會相互影響的,反壟斷有自己支持競爭和消費者的規則,專利法也是有同樣獨立的系統,這兩個法律的目的是一樣的,都是要推動社會進步,促進社會創新。
book=9,ebook=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