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歷經百年,從一個沿海漁村發展到今天一個現代化港口城市,史學工作者已經從不同視角追溯和體味它的無盡滄桑,蔡勤禹教授新作《青島慈善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則為認識這座城市的社會歷史提供了一個新窗口。認真拜讀《青島慈善史》,我們認為該書貢獻有以下幾點:
第一、豐富了對青島城市歷史的認識
青島由于自身的沿海地理位置,得以較早開埠并迅速崛起,在中國早期現代化潮流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開放性的城市標簽。歲月積淀下來的城市特征,滲透在青島城市記憶的方方面面,成為無可替代的豐厚財富。慈善傳統就是青島寶貴的歷史財富之一。慈善事業在興起、發展進程中勢必會與社會環境發生互動與關聯,《青島慈善史》將青島的慈善事業置于青島乃至中國整個20世紀以來的社會變革和發展的宏大背景之下,徐徐展示不同歷史階段青島慈善事業演進的真實面貌。作為一部專門研究城市慈善史的專著,它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青島的慈善事業與城市歷史的發展起伏、政治變革如此地聲息相關。青島見證著近代以來中國慈善事業的勃興與曲折,而慈善事業曲折發展又印證了青島多元化的城市風格。從慈善事業與城市歷史互動的角度而言,該書無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豐富了我們對于青島社會歷史的了解。
第二、填補了青島慈善史系統性研究的空白
近年來,慈善事業研究方興未艾,持續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熱點之一,而區域慈善史則是該學術領域的一個重要發展趨勢。作為一部區域慈善史,《青島慈善史》依據豐富的檔案資料,不僅梳理了青島慈善宏觀發展脈絡,而且細致考察其微觀特征,該書尤為注重考察青島慈善事業興起、興盛、挫折、恢復、停滯再到復興歷史面貌的時代背景和各種具體因素,對青島開埠以來每一歷史時期慈善政策、慈善組織、慈善設施、慈善活動、慈善功能進行詳細探討,從而全面展現出青島慈善事業歷史面貌,為讀者清晰還原出青島慈善事業的百年畫卷。可以說,該書填補了青島慈善區域史研究空白,也為深化和推進中國近現代慈善史的區域研究做出了貢獻。
第三、體現了作者強烈的現實關懷
慈善事業是促進社會進步的核心動力之一,是社會發展不可缺少的“潤滑劑”,慈善組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對社會問題進行補救或矯正,避免社會陷入交相循環的惡性運行狀態,是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的手段。該書正是從這樣的現實角度出發,對青島慈善事業發展提出不少頗具見地的觀點或建議,如書中指出:今天青島的慈善組織與政府的關系在發展中不斷調整、理順,基本形成“慈善會、紅十字會、基金會、草根組織”為主的慈善系統,但它們之間合作力度不足、尚需加強;慈善捐贈呈現多樣化,潛力巨大,也存在多頭募捐問題;慈善服務領域不斷拓展,品牌項目涌現,但慈善項目知名度不夠響亮;慈善的文化價值意義愈益體現,得到各級慈善組織重視,不過民眾的慈善意識尚不夠發達等,都體現了作者對青島慈善事業發展的思考和認識。
當然,區域史不是孤立的個案研究,應置于整體史的視野下,關注整體與區域、區域與區域之間聯系與區別。我們希望作者能在青島這一個案研究基礎上,今后能夠對沿海城市之間、沿海城市與內地城市之間的慈善進行比較研究,深化中國慈善史研究領域,彌補該書比較研究不足的缺憾。
要言之,《青島慈善史》通過對檔案史料的用心挖掘和細致而嚴謹的敘述,體現了作者扎實的研究功底。該書的出版不僅填補了青島慈善史研究的空白,對中國慈善史和社會史的學術貢獻也是不言而喻的。
(作者單位:北京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