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義
(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哈爾濱150080)
干點解纏相位跳變校正的方法。
(4)基于相干矩陣滿秩條件,提出一種新的InSAR時序反演策略。利用干涉冗余網絡圖中各條邊和節點之間的關系,采用最小二乘方法解算各個時刻點的形變特征,以有效解決傳統InSAR時序反演過程中的秩虧問題。通過Bam地震震后時序形變場提取,在羊八井電站地熱開采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監測以及北京市地面沉降監測等幾種典型應用中,驗證了該方法的有效性和精確性。
在關鍵技術突破的基礎上,本文利用提出的新方法,獲取了2008年10月6日西藏當雄MW6.3地震同震形變和震后地表形變時序,研究發震斷層參數和震后運動過程的動力學機制。利用同震形變反演得到斷層幾何參數及滑動分布模型為先驗知識,以InSAR時序方法獲得震后形變時序資料為約束,分別利用震后余滑模型和震后黏彈性松弛模型,研究當雄地震震后斷層的運動過程,同時對青藏高原南部中低地殼或者上地幔的黏性系數進行估計,并給出了最優擬合解。
關鍵詞InSAR短基線集時序分析;大氣相位延遲誤差;相位解纏誤差;地面沉降;同震震后反演 交通系統;地震應急;可能通行能力;暢通可靠性;選址決策;調配決策;配流優化
(作者電子信箱,李永生:whlys@163.com)
交通系統地震應急決策模型與方法
李永義
(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哈爾濱150080)
為了提高震后應急救援工作的效率,開展交通系統地震應急決策模型與方法研究,建立一套反映地震災害情況下交通系統應急決策問題特點的方法和模型體系,為開發交通系統地震應急決策輔助支持系統提供模型支持,以實現震后交通調配決策的智能化。把雙層規劃方法、隨機模擬方法以及模糊決策方法引入到震后交通應急調配決策的分析中,重點研究了基于交通系統暢通可靠性分析的應急決策優化問題。
論文的主要研究內容概述如下:
(1)介紹了四階段交通需求預測方法及震后修正四階段法,對震后應急交通需求的特征進行分析,建立了震后應急交通需求預測模型,提出了三階段震后應急交通需求預測方法;分析了路橋單元的地震易損性,給出了路橋單元的震害等級,推導了路橋單元震害指數的臨界區間,提出了路橋單元的地震影響修正系數區間,進而建立了震后路橋可能通行能力的評估模型;對路網容量及其計算方法進行了分析,給出了震后路網容量的計算過程。
(2)介紹了單元可靠性和交通系統可靠性的基本概念,闡述了道路網絡的布局形式及其性能,分析了交通系統抗震性能影響因素;利用不交化最小路集法對震后交通系統連通可靠性進行分析;依據公路服務水平分級標準,定義了震后公路服務水平閥值,引入了蒙特卡羅
法,分析了交通系統的暢通可靠性,進而提出了基于服務水平的交通系統暢通可靠性評估方法,給出了評估標準,并構建了交通系統的暢通可靠性評估優化流程;為震后交通系統應急決策方法的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3)科學的應急決策是震后救災工作高效開展的有力保證,本文介紹了決策的基本概念、模糊決策分析方法以及數據標準化的處理方法;地震應急服務點選址決策是地震應急救援決策工作的重要基礎,本文分析了地震應急服務點選址問題的不確定性,介紹了直覺模糊數和區間直覺模糊數的概念,在分析兩者之間關系的基礎上,定義了區間直覺模糊數的得分函數和精確函數,提出了它的排序規則;構建了約束中含有區間直覺模糊參數的地震應急服務點選址模型,提出了一種基于區間直覺模糊數排序規則的模型算法。
(4)建立了基于模糊聚類分析的單服務點多需求點應急調配優化模型,并給出了模型的解法;論述了用區間數形式描述地震應急物資調配決策信息的可行性,推導了區間數可能度的算法,改進了區間數可能度矩陣,定義了基于區間數可能度的最優調配系數,構建了基于區間數可能度的單服務點多需求點應急調配優化模型,給出了模型的求解過程;考慮到震后應急物資調配是基于時間鏈的動態過程,假設調配至應急需求點的物資是被連續消耗的,進而建立了基于雙層規劃的多服務點多需求點應急調配優化模型,給出了雙層規劃問題的動態優化算法;構建了基于交通系統暢通可靠性分析的配流優化決策方法及體系。
(5)引入設定地震法,對交通系統地震應急決策模型與方法進行理論集成研究,提出了基于不確定性分析的地震應急物資服務點選址決策優化方法、基于暢通可靠性分析的震后交通應急調配決策優化方法,并進而構建了基于設定地震的交通系統地震應急決策優化方法及體系,實現了交通系統地震應急決策理論的集成;并以宿城區縣鄉道路網為研究對象,引入設定地震法,對模型、方法及決策優化理論進行了模擬應用。
中圖分類號:P315.9;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0235-4975.2015.04.013
(作者電子信箱,李永義:liyongyi@njtech.edu.cn)
中國地震學會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