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迄今為止,生活哲學研究取得不少成果,成為新生長點,但仍然面臨一種不容忽視的困境,即:哲學似乎遠離生活,生活仿佛拋棄哲學。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漠視現實問題、思想僵化保守、行為有失偏頗等。可見,哲學要擺脫困境,成為生活的真正哲學,需要堅持問題導向,注重思想引領,規范社會行為。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7110(2015)05-0058-06
收稿日期: 2015-03-16
作者簡介: 黃謀琛(1975-),男,江西興國人,哲學博士,中共江西省委黨校哲學教研部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社會發展理論與社會發展戰略。
恩格斯說:“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 [1](P437)而哲學作為最高抽象意義的學問,是把握自然、社會、思維普遍規律的。近年來,哲學在社會各領域及各學科得到展開,如社會哲學、經濟哲學、政治哲學、文化哲學、生態哲學以及歷史哲學、法哲學、價值哲學、消費哲學、發展哲學、生活哲學等。
就生活哲學而言,從國內看,查閱中國知網,以生活哲學為篇名的文章顯示104篇。有討論生活哲學出場、實質和意義的,有探討生活哲學的意蘊、內涵的,有探討生活哲學的語言、對象、方法的,有探討生活哲學的維度、價值、轉向的,還有探討生活哲學研究綜述和進展的,等等;此外還出版了一些專著,例如,《馬克思生活哲學引論》《復興生活哲學:一種哲學觀的闡釋》《生活哲學:探究中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生活哲學論》《馬克思主義生活理論探究》《當代西方政治生活中的權力話語》等。有的認為,哲學不僅是對生活的價值和意義問題的探詢,而且它就是生活本身,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種“哲學生活”。 [2](P56)也有的較為全面地探討了生活哲學包括馬克思生活觀和日常生活維度 [3](P37,112),還有的討論了生活哲學視野中的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問題 [3](P42-50)總而言之,這些成果集中體現在馬克思主義的生活觀、日常生活和生活世界理論相互關系和生活哲學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三方面。 [4]從國外看,以“Philosophy of living”為書名的外文圖書有278種,如:A Philosophy for Living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Incorporated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orporated, 1977), The Philosophy of Living by Mayo, Herbert (Kessinger Publishing, 2005), A Philosophy to Live By Engaging Iris Murdoch by Antonaccio, Mari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orporat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ustralia & New Zealand, 2012), Breaking Bad and Philosophy: Badder Living Through Chemistry by Koepsell, David R (Open Court Publishing Company; Perseus-PGW, 2012), 等;以“Philosophy of living”為標題的外文期刊文章517篇,其中社會科學50篇,哲學和心理學89篇。看看最近的有關生活哲學的期刊文章:麥特卡爾夫、羅伯特認為,哲學教育不是內容傳輸,而是以學生所需要的主題為方向 [5];歐文·哈樂特探討了阿爾多諾的實踐哲學 [6]。
這些成果是作者深入思考的結果,很有意義,但我們應更加關注國內人們的生活。然而不可否認,生活哲學仍然面臨一些挑戰,包括哲學遠離生活,生活拋棄哲學。其緣由固然是多方面,也許是:問題意識不強,針對性不夠;思想相對封閉滯后,哲學與時代脫節;對規范社會行為未予關注,等等。
一
生活需要哲學嗎?也許有人會不假思索、脫口而出:生活當然需要哲學,這還用問嗎?是的,我們的哲學確實應該是大眾哲學,不是書齋哲學;是生活哲學,不是經院哲學。但是,“應該是”并不等于“就是”,“應然”不等于“實然”。其實,這些問題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艾思奇《大眾哲學》就已經提出——他說,哲學并不神秘,哲學本身也是從日常生活的基礎里發生的,還應該隨時隨地應用到生活的實踐中,與生活中的一切相互印證。 [7](P135)哲學要走出書齋,走向大眾,成為大眾哲學。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也說:“洋八股必須廢止,空洞抽象的調頭必須少唱,教條主義必須休息,而代之以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 [8](P534)盡管形勢今非昔比,生活哲學研究也取得一些成果,但大眾生活是我們哲學的土壤,這點是不變的,而事實上我們的哲學教學研究確實存在一些不盡如人意之處,這不是胡言亂語,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就可以看到這樣的現象。
(一)哲學遠離生活
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然而,我們以前的一些教科書論斷卻讓人匪夷所思。如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是腐朽的垂死的資本主義。這個帝國主義最高階段時間如此漫長,如今不僅腐而不朽、垂而不死,相反還活得好好的,而且很多人喜歡移居到帝國主義國家。資本主義不僅沒有滅亡,倒是有些社會主義國家解體了,一些社會主義國家轉向資本主義國家了。由此人們開始困惑,懷疑哲學。西方國家會產生周期性經濟危機,還有大量失業工人,這些矛盾不可調和,而我們社會主義國家似乎不存在這些問題。這種宣傳是自找麻煩。其實,我國一些產業也是產能過剩,也存在失業問題,包括顯性和隱形失業,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而2015年城市化率超58%,高校應屆畢業生人數達749萬,還有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下崗工人、轉業軍人,就業形勢依然嚴峻。資本主義工業是黑色文明,工業污染嚴重;如今它們度過難關,進入后工業時代。倒是我們進入工業化時代,遭遇環境污染、生態破壞。順口溜就說:垃圾靠坑,污水靠沖,霧霾靠風。APEC藍、閱兵藍只是短暫幾天。的確,霧霾飄蕩大半個中國,有《沁園春·霾》為證,看看北京版本:
北京風光,千里朦朧,萬里塵飄。望四環內外,濃霧莽莽,鳥巢上下,陰霾滔滔車舞長蛇,煙鎖跑道,欲上六環把車飆,需晴日,將車身內外,盡心洗掃。
空氣如此糟糕,引無數美女戴口罩,惜一罩掩面,白化妝了,唯露雙眼,難判風騷。一代天驕,央視褲衩,只見后座不見腰。塵入肺,有不要命者,還做早操。
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使得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似乎陷入兩難困境,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舉步維艱。哲學解決不了什么現實問題,與生活漸行漸遠。有的哲學研究也是自娛自樂、自說自話,成為書齋哲學,對現實不聞不問,像是“躲進小樓成一統,管它春夏與秋冬”;有的哲學文章從理論到理論,從概念到概念,滿足于邏輯推演、紙上談兵;有的文章內容盡是引號,馬克思曰,恩格斯曰,列寧曰,某某人曰,如此顯示經典本色;有的語言晦澀,思想空洞,讓人困惑不解,把哲學弄成玄學,這樣顯得高人一籌;等等。種種跡象表明:一些哲學研究對現實視而不見,對生活充耳不聞,把哲學搞成抽象王國,哲學與生活兩張皮,毫不相干。
(二)生活拋棄哲學
哲學遠離生活的結果必然是生活拋棄哲學,這在生活中也是現實存在。
一些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昏昏欲睡,人們對政治課也是索然無味,說馬克思就是那個大胡子。哲學對就業、收入、社會保障、住房等諸多問題也是無能為力。
有的人一聽馬克思主義就哈哈大笑,秉持馬克思主義過時論、無用論,喪失馬克思主義信仰,醉生夢死,隨波逐流,精神支柱喪失,“不問蒼生問鬼神”,熱衷于算命看相,到處燒香拜佛,求神問卦,請“神功大師”指點迷津。
也有的人一講社會主義嘿嘿一笑,什么社會主義,有錢就是好主意,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奢靡之風盛行,利欲熏心心漸黑,底線失守,行為失范,恣意妄為。以市場換技術,結果市場開放了,技術卻沒有換來——核心技術買不來。雖然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多年,可是,不少學生留學滯留不歸,為他國效力。
還有的一講共產主義默默冷笑。共產主義理想虛無縹緲,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錢就圖,說這個主義那個主義,沒錢就是沒主義。一天到晚打自己的小九九,只顧圍著個人得失團團轉,把配偶子女移民到國外、錢存在國外,當裸官,陷入嚴重的人格分裂。不少公職人員充當間諜,出賣國家機密情報,危害國家安全;公民被敵人收買,為他國搜集國防軍事機密;甚至一些官員轉移資產到國外,叛逃國外。
二
生活拋棄哲學,是因為哲學遠離生活。那么進一步發問:為什么出現哲學遠離生活呢?其中原因值得考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依照我的看法,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漠視現實生活問題,對策性不強
有的人搞研究寫文章,看一些書,下載一些文章,搞書齋哲學,不注重問題針對性。無可厚非,書固然要看,文章也要瀏覽,以免觀點相同、重復建設。但是,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呢?要解決什么問題呢?含糊不清,如此為寫文章而寫文章。譬如,宏觀層面問題,如何看待中國夢,中國夢的哲學底蘊是什么,這和做夢有什么區別,與美國夢、世界夢有什么關系?再如,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背景是什么,依法治國的核心問題是什么,如何推進依法治國?又如,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什么意思,提出背景又是什么,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何種關系,如何推進治理現代化?等等。微觀層面,個人夢是什么,如何與中國夢統一,公民如何貫徹落實依法治國,對國家治理現代化應該如何發揮作用?還有中觀層面,社會組織等單位該如何貫徹推進國家治理?租房貴、買房難、就業難、創業難,結婚也難等等。對于一些專題,如環境、民生、信訪、司法、依法行政、教育、改革等也要加以關注。
(二)思想觀念陳舊落后,與時代相脫節
問題意識淡薄必然思想觀念陳舊落后,因為世界充滿問題,老問題產生了,新問題接踵而來,甚至新老問題相互交織,如果積壓未決可能產生問題壓縮。如果對現實問題視而不見,局限于基本專業書籍,顯然會思想僵化,原因是理論書籍都相對固定。而當今世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政治多極化曲折發展,文化多元化相互激蕩,各國競爭合作兼而有之。阿里巴巴在美國上市,馬云資產令人詫舌!網購,網銀,網上辦公,電子商務政務,速度和規模今非昔比,現代信息網絡技術顛覆了傳統的經營銷售模式,給全球化帶來深刻革命。全球化是趨同還是趨異?
毋庸置疑,馬克思全球化理論對當今世界做了正確的預測,然而,自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發表至今已有167年了,人類社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如果我們總是局限于文本,對現代科技發展及其影響熟視無睹、置身事外,如何使哲學與時俱進和引領社會,成為高盧雄雞呢?當然,經典著作是要讀的,但一定要聯系實際,要有新的發展,毛澤東在《反對教條主義》早已談到。“一個中心,三個著眼于”是我們耳熟能詳的,重要的是自覺貫徹,而不是說起來頭頭是道,做起來一概扔掉。
(三)一些行為有失偏頗,研究不夠深入
這里的行為指的是社會行為,不僅包括研究行為。看到這個市場經濟社會,別人賺錢盆滿盆缽,開豪車,住豪宅,過的是燈紅酒綠的生活。可是,自己辛辛苦苦坐冷板凳、努力鉆研學術獲利微薄,如此一來并不劃算,于是在研究中產生浮躁心理和功利主義傾向,自然導致研究浮光掠影、蜻蜓點水。剪切、粘貼、抄襲、剽竊、找槍手、搞假數據;為了評職稱、搞課題,為了弄錢,找關系,尋門路;發表文章、出版專著,也不問是否管用,重復研究,低端研究;空話、套話、假話、正確的廢話,滔滔不絕,投機取巧,沽名釣譽,學術造假,學術腐敗,時有發生。其實,不僅是科學界、學術界,就是整個社會也彌漫一股焦慮心理、浮躁心態。這是社會心理在學術研究中的反映。可以理解,在人口眾多的大國,就業、生存、競爭壓力巨大,要想獨善其身可謂不易。古人就說: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現在未必冷板凳坐十年,因為也要講點效率,但不深入基層、群眾、生活,不深入調查研究,不接地氣,文章能產生什么社會效果?毛澤東老早就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發言權都沒有,還寫文章呢?鄧小平也講,學馬列,要精,要管用。不僅學馬列,用馬列也是如此。而現在有的文章猶如懶婆娘的裹腳又長又臭,誰愿意看這種文章?早已避之不及。有的文章也沒什么新觀點和經典著作,正如毛澤東批評的“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中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說到:“關于思維——離開實踐的思維——的現實性或非現實性的爭論,是一個純粹經院哲學的問題。” [9](P500)
三
哲學在不在現實生活當中?答案顯而易見。問題是哲學如何反映生活,對生活做出回應。我們認為,哲學應該對人們生活做出闡釋,發揮思想引領作用,對生活方式有所創新。其實,這是生活的創新,同樣是哲學自身的創新。生活哲學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必然要求。如果哲學不關注群眾生活,那么群眾最終將哲學拋棄。談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時代化、中國化?當然,對于哲學創新,學界也提出不少見解,如有的提出強烈的時代問題意識,徹底的批判精神,服務于無產階級的自我解放。說得固然有理,但是如此多的社會問題,批判了嗎?我國也確實實現了民族解放,但離人們自我解放差得遠;學界甚至開玩笑說,現在是新的“奴隸社會”——車奴、房奴、教育奴,和新的“少數民族社會”——蟻族、鼠族、啃老族。這些玩笑說明一些問題,譬如:住房貴,教育發展失衡,消費理念扭曲,缺乏打拼精神等。“哲學不是世界之外的遐想,就如同人腦雖然不在胃里,但也不在人體之外一樣。” [10](P120)
其實,歷史地看,哲學本來就源于生活。哲學一開始是包羅萬象的學問,看看古希臘哲學,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看看歐洲哲學,康德、費希特、笛卡爾,尤其馬克思,他的文章都是從現實問題而來,奔現實問題而去。可是一些唯心論者、學究后來把哲學弄成高深莫測的學問,遠離大眾生活而去。因此哲學自然而然應該回歸于生活。“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 [9](P525)現實生活不僅包括物質生活,也包括精神生活,當然也可劃分為文化生活、政治生活——這些都需要關注。因此,我們應該還哲學以本來面目,以現實生活為依歸——這就是生活哲學,堅持問題導向、注重思想引領和規范社會行為,以推進哲學創新。
(一)問題導向
北大豐子義教授將哲學研究路徑大致概括為文本研究、問題式研究、對話式研究和形態式研究四種路徑。 [11]我主張問題式研究,當然并不反對其他研究方式。原因在于研究是為了解決問題,再說研究成果是否正確有用還得回到實踐中檢驗。陳先達就認為,哲學問題是哲學的生命線。……哲學中最重要的是問題而不是構建體系。 [12]大家都不會否認,世界存在問題;而且,可以說問題多如牛毛,氣候異常、恐怖勢力、艾滋病、販毒走私、局部沖突、大國關系、全球化、文化霸權等。中國也是問題成堆,盡管我國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經濟總量位居世界次席。經濟領域,經濟發展方式粗放,質量效益不高,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核心關鍵技術受制于人等。政治領域,一言堂,家長制作風,搞山頭主義,結黨營私,權力集中,政府權力部門化,部門權力個人化,個人權力利益化,官員包括軍隊腐敗嚴重,大案要案觸目驚心,查不勝查,欺壓群眾等。文化領域,官本位、權本位、錢本位意識嚴重,文化快餐,封建迷信死灰復燃,低俗文化沉渣泛起等。社會領域,有的企業不交社保,教育發展不均衡,就業存在歧視性限制,收入、階層、地區、行業、城鄉差距在拉大,醫療資源分配不均衡,城鄉公共服務不均等。生態領域,高耗能,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破壞生態,霧霾沉沉,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矛盾突出,等等。所有這些問題,都是現實問題,不是幻想中的問題。問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對問題退避三舍。問題就是矛盾,沒有問題就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馬克思早就說過,“問題是時代的格言,是表現時代自己內心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 [13](P203)如果想解決問題,就必須找準問題。正如毛澤東在《反對本本主義》說的“學個孔夫子的‘每事問’” [14](P110)。毛澤東在《中國社會各階級分析》中就提問,“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當然現在不是革命時期,未必問敵友、誰是革命對象,該問問“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雖然我們未必能拿出每個問題的解決辦法,有的甚至超越學科,但是我們不能熟視無睹,必須予以充分關注。問題眾多,我們須抓住基本問題和重大問題,例如:我們要關心發展方式轉變,關心民生,關心人權,關心公平正義;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我們應探索改革的價值立場、分配正義、生態文明的制度體系;十八屆四中全會對依法治國做了系統部署,我們須研究依法治國的必然性,研究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法律和道德的相關性,還要研究法治教育、法治理念、法治理論等等。
歌德說:“理論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樹常青。”因此,我們應該關注生活,也要關注人們生產生活當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傾聽群眾呼聲,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保持對現實問題的高度敏銳性,抓住主要問題,尋找其中原因,找到解決問題的鎖鑰。正如“每個原理都有其出現的世紀”。 [9](P607)古人就說:“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憂民之憂者,民也憂其憂;樂民之樂者,民也樂其樂。應該分析產生原因,提出一些參考建議,為黨和政府提供決策咨詢。
(二)思想引領
雖然“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 [9](P525),但意識的能動作用是毫無疑義的。馬克思就說:“哲學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哲學家并不像蘑菇那樣是從地里冒出來的,他們是自己的時代、自己的人民的產物,人民的最美好、最珍貴、最隱蔽的精髓都匯集在哲學思想里。” [13](P219)哲學作為上層建筑、思想上層建筑,對社會存在具有指導作用——先進的哲學促進社會發展,落后的哲學阻礙社會發展。雖然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摧毀,但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我們的出發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 [6](P525)人們應該怎樣生活,怎樣生活才有意義?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答案。我們不僅要解釋為什么,還要回答怎么辦。對社會的假惡丑現象要深刻揭露,找出原因,提出對策;對社會的真善美現象要大力弘揚,人人效仿,蔚然成風。當今世界文化多元化,各種社會思潮粉墨登場,對一些重大問題要分析研判,讓群眾和決策層引起重視。特別是在大是大非問題、政治原則問題上,一定要有鮮明的態度、堅定的立場 [15](P106),以防隨波逐流,迷失方向。我們應該運用哲學思維,發揮哲學的人文精神,重視人文關懷,充分運用先進的哲學思想引導人們解析問題,凝聚共識,引領時代,服務社會,造福人民。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譬如,2014年舉辦APEC會議,中國提出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還有習近平提出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戰略,這個戰略對中國發展有何意義,其他國家是否響應,目前存在什么問題,該如何推進落實?對于這些問題,哲學發揮引領作用了嗎?
還有,2013年9月29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掛牌成立,實施情況如何,有何問題和經驗?2014年12月,國務院新增廣東、天津、福建三個自貿區,為什么要增設,這對中國國內貿易、經濟社會發展有何影響,和“一帶一路”戰略是什么關系,對中國的大格局、大戰略有何作用?
再如,內蒙古呼格案受到媒體報道,家屬申請啟動國家賠償程序,檢察機關對辦案負責人帶走調查。還有其他一系列冤假錯案都需要根據事實和法律進行糾正,不枉不縱。確保司法公正,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而且,我們要深入探討內在原因,為什么造成冤假錯案,誰造成的,對負責人和經辦人如何問責,如何防止冤假錯案?
又如,我國人口眾多,就業壓力巨大,為什么要等著別人來雇用自己,去擠公務員和國企呢?與其花費大量時間、精力和經濟去找一個維持生計的工作,不如自己去創業,既解決自己的工作,又讓別人到你這里應聘。美國大學生大都用自己的智識去創業,一大批企業和品牌應運而生。比爾·蓋茨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代表——他大學沒畢業就退學干起了自己的事業,后來成為聞名于世的微軟公司。當然,創業是有風險,但老板企業家就是這樣煉成的。不見風雨怎么見彩虹?馬云名列中國大陸富豪榜前茅,估值有230億美元,入選福布斯2014商業年度人物。試問我國如何讓更多的企業家脫穎而出?哲學應該關注這些社會事實,引領人們解放思想,開動腦筋,想出辦法,凝聚共識。
(三)規范行為
哲學研究不僅要堅持問題導向、注重引領思想,還要致力于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因為馬克思就說:“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取決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 [9](P12)“哲學家是智慧的愛好者,他不是僅愛智慧的一部分,而是愛它的全部”。 [16](P217)一些人行為越軌,社會失信、社會失范、社會失序,應該怎么辦呢?我們哲學必須立足于從根本上解決,建立完善公開透明平等的現代社會規則體系,強化規則實施,從而規范人們的社會行為,包括公權力行為。哈耶克就認為,“政府在一切行動中都受到事前規定并宣布的規則的約束——這種規則使得一個人有可能十分肯定地預見到當局在某一情況中會怎樣行使它的權力,和根據對此的了解來計劃他自己的事務。” [17](P73)馬克思正是基于對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悲慘境遇的深切同情,奮筆疾書,著書立說,號召全世界無產者團結起來,推翻舊制度。現在我國取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正在向“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然而,社會不合理不公平的現象、事實和行為不時見諸報端媒體,必須推動解決,這是我們的責任擔當。李大釗說過一句錚錚誓言:“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生活垃圾歸類,講究公共衛生,愛護公共環境,通過具體事例啟發青少年學生,提升是非善惡美丑的辨別能力,褒揚真善美,貶斥假惡丑,從生活、學習、工作中逐步養成懂禮儀、守規則的習慣。古人就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我們還要著眼于從根本上規范社會行為,防止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以重建社會信任、社會規范和社會秩序,以實現共同的價值,正如“有效的行動規范使它的承受者有義務評等地、無例外地滿足一般化了的行為期待,而價值則被理解主體間共享的偏好” [18](P315)。看看反腐形勢。以前,大官大貪,小官小貪;如今,大官巨貪,小官大貪。大案要案,查不勝查。現在不僅有大老虎,還有巨腐蒼蠅:軍委副主席徐才厚,還有谷俊山,周永康的石油幫、山西幫、秘書幫,搞山頭主義,結黨營私,搞潛規則;一個管招生的,受賄千萬;一個管自來水的“小官”,家中查出的現金達1.2億元,黃金37公斤,68套房產手續……。如何加速查辦、遏制和預防腐敗?如何打造風清氣正的政治新常態?如何推進國際反腐合作,推進追贓抓逃?這些問題值得我們從哲學層面探究。我們應該總結借鑒國內外反腐經驗和做法,推進建立完善包括黨規、道德、法律、制度等一系列規則,加大查辦力度。
馬克斯·韋伯認為,絕大多數的共同體關系都與經濟有所關聯。 [19](P350)所以他還進一步指出,在與經濟相關聯的共同體當中,有一種類型較為特殊,但其本身絕非“經濟共同體”,……然而其秩序規范卻制約著參與者的經濟行為,我們稱之為“經濟規制共同體”。 [19](P352)以“一帶一路”為例。中國要通過大開放推進大改革。以非洲、南亞、東南亞、東亞等新興市場國家為戰略主體,以產業、經貿、交通為牽引,拓展人流資金流、物流信息流渠道,通過雙邊多邊規則搭建國家戰略平臺,繪就東出西進路線,形成重點區域和國際共贏的利益共同體。正如馬克思說的,“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 [9](P502)盡管實現這一目標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我們要立足當前,面向未來。
哲學要擺脫困境,回歸哲學本來面目,應該堅持問題導向,注重思想引領,規范社會行為,應該關注生活,闡釋生活,創新生活,為人們所喜聞樂見,成為融入生活的真正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