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爆發的兩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深重無比的災難,千萬計數的鮮活生命遭受無情吞噬,整個國際社會一次次被拋入無底淵藪。“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后,以兩極格局為標志的雅爾塔體系建立起來,大國間的武裝對峙開始以另一種形式繼續,冷戰緊隨而至。”
在近半個世紀的特殊戰爭形態下,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全面對抗將世界各國置于兩極爭霸的緊張態勢中。而蘇聯的解體,標志著大國軍事對抗時代的冷戰終結,人們開始希冀一個安定繁榮沒有戰爭的時代。和平雖然是全人類的理想,但是和平決非簡單的意愿,戰爭的陰云無時無刻不在一些地方的上空彌漫。“海灣危機的爆發迅速打破了國際社會的樂觀情緒,兩極格局破碎后新威脅瞬間顯現。美國在聯合國安理會的授權下,領導由多國部隊組成的正義之師發動了海灣戰爭,把伊拉克趕出科威特,保全了沙特阿拉伯的安全。在此之后,美國猶如打開一個動用武力的‘潘多拉魔盒’,一發不可收拾。”
從理論上說,冷戰結束,旗鼓相當的勁敵蘇聯不復存在,作為世界唯一超級大國的美國,其核心安全問題已得到解決。實際上,在沒有重大安全威脅的情況下,美國非但沒有放棄武力處理國際事務,反而進一步加快對外軍事行動的步伐,原因何在?令人費解。《武力與霸權:冷戰后美國對外軍事行動》(人民出版社2014年9月出版)一書,為我們做出了明晰的詮釋。
這是一部由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資助的學術專著,書中許多論點和論據在國內尚屬首次提出。作者站在統籌全局的大戰略觀角度,析剖冷戰后美國實施的百余次對外軍事行動,尤其以包括海灣戰爭在內的四次大規模軍事行動作為典型個案,探討美國作為霸權國使用武力的新思維、新動向,以及歷任美國政府的全球戰略,對外用兵的原則,使用武力的原因,軍事手段的國際法和國內法依據……最后從權力視角探討武力與霸權、利益與道義、合法性與正當性之間的關系,從而對霸權國的武力行為作出客觀評估、考察和反思。
作為最年輕的世界強國,美國只有不足240年的歷史,除了國內的獨立戰爭外,它完成本土的擴張用了100多年,海外擴張又進行了100多年。時至今日,全球很多地區都飄揚著星條旗:扎根美洲,掌控歐洲,重返亞洲,它的成長史就是一部擴張史。如本書所述,“在‘一超多強’的國際格局中,美國擁有任何其他國家都無法抗衡的軍事實力。事實上,除了‘9.11’恐怖襲擊真正給美國國家安全造成直接威脅之外,其它所謂的挑戰與危險并不足以給美國構成致命性打擊”。可是,基于國內的壟斷資本需要,它必須加緊開拓國防市場。它的武力行為,既是它“建立霸權的必要根基,也是霸權國權力運用的重要組成。”歷史上,一個霸權國的崛起、興盛、擴張和衰落,總是離不開軍事力量,美國當然也不例外。據載,美國在全球現有3000多個軍事基地。
多年來,美國憑借廣泛強勢的政治影響力,先進龐大的軍事優勢,遙遙領先的經濟實力,在解決國際沖突和地區爭端上,采用多種途徑和資源,公開付諸武力,以應對 “后蘇聯時代”的威脅和危及到自身利益的所有敵人。本書最精彩的部分,是作者用犀利的視覺和逐一解析的手法,全面闡述了美國從事過的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等四次大規模軍事戰斗行動,從中提煉出自己獨特又極具說服力的觀點。《武力與霸權:冷戰后美國對外軍事行動》是目前國內唯一將四個典型軍事行動案例整合在一起,以展示美國武力與霸權演變軌跡的專著。
1991年1月17日爆發的海灣戰爭,“是冷戰后美國實施的第一場大規模軍事行動,也是美國自越南戰爭以來首次在如此規模的戰爭中取得勝利。美國憑借絕對的軍事、技術和資源優勢,在多國力量的支持下,打擊了伊拉克的侵略行為,恢復了科威特的領土完整。”期間,“‘鮑威爾主義’的有效運用,保證了美國和盟國的傷亡降到最低程度。”同時,“在海灣戰爭中,美國通過組建‘多國聯盟’分擔了風險與成本。”再就是,“海灣戰爭對美國打造冷戰時代的全球戰略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由此,老布什政府認為,海灣戰爭讓“世界新秩序”變得觸手可及。
爆發于1999年3月24日的科索沃戰爭,“是美國第一次以‘人道主義’名義,打著‘人權高于主權’的旗號,對一個主權國家發動侵略戰爭,開創了借人權問題為由粗暴干涉他國內政的先河。”科索沃戰爭是克林頓政府聯合北約對外干預的新嘗試,為美國擴大對外干預制造新的借口。持續78天的狂轟濫炸,美國不僅迫使南聯盟軍隊從科索沃撤軍,還導致前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總統斯洛博丹·米洛舍維奇所代表的政權垮臺。空襲行為的本身就是與人道主義的初衷背道而馳的,正所謂“旨在結束‘人道主義災難’的‘聯軍行動’卻在事實上制造出更加血腥的‘人道主義災難’。”
2001年9月11日發生在美國本土的恐怖事件,“從死亡人數上看,這次恐怖襲擊制造了人類歷史上的恐怖主義災難,一系列撞擊事件導致3000多人死亡。”“9·11”事件致使“美國國家安全戰略迅速轉向,從關注傳統大國戰略競爭轉移到非傳統的恐怖主義威脅上。”恐怖襲擊發生之后,美國迅速確定了劫機者的身份,認定基地組織頭目烏薩馬·本·拉丹是主要嫌犯。同年10月7日,“小布什政府下令對阿富汗發動代號為‘持久自由’的軍事行動,打響了反恐戰爭的第一槍。”聯合國的授權,加重了這次行動的合法性。在國際輿論和道義力量的支持下,阿富汗戰爭最終突破《聯合國憲章》規定的自衛權。
“阿富汗戰爭結束后,美國并沒有停止擴張霸權的腳步。稍作休整就開始為軍事打擊伊拉克鋪墊造勢,力圖搭乘反恐戰爭之便車推翻薩達姆政權。”2003年3月19日,小布什政府以伊拉克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暗中支持恐怖主義為由,繞開聯合國安理會,宣布“自由伊拉克”行動開始,單方面對伊拉克進行“先發制人”的軍事打擊。“伊拉克戰爭既是美國構筑‘新帝國’戰略的巔峰之作,也是美國霸權演變軌跡中的重要轉折點。”然而,“小布什政府在對伊拉克動武問題上藐視國際道義和國際法的霸道行徑招致國際社會的一致譴責,使其國家信譽跌入深淵。美國反恐政策軍事化和戰爭化的趨勢也將其推向‘黷武主義’的歧途。”
人類自進入21世紀以來,新的國際熱點不斷涌現,各國間的力量此起彼伏,多極化的趨勢緩步前行。其中,中國的迅速崛起引起全世界的矚目,中國也越來越積極地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并逐漸成為亞洲乃至國際事務的主導國之一。這自然引起美國及其追隨者的恐懼,并視中國為一大威脅。加之近年周邊個別國家覬覦我國領土,海洋主權糾紛頻頻發生。所以,中國面臨的或未來可能面臨的戰爭威脅依然存在。
《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的作者李德·哈特說過:“想獲得和平,必須了解戰爭。”康德也說:“人類只有趟過戰爭的血路,才可能有朝一日通向和平。”《孫子兵法》開篇亦有醒目警示:“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意思即:戰爭是一個國家的頭等大事,關系到百姓生死,國家存亡,不能不周密地觀察、分析、研究。由此,如何認知和應對戰爭,不僅是中國政府和軍隊應當高度重視的,普通民眾也應當有所了解。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本書不僅可以滿足軍事愛好者的重口味,也為普及全民國防教育打開一扇窗口。
本書視野開闊,考據精細,文筆流暢,既有宏觀上的論述,也有微觀上的分析,不失為富有價值的社科讀本。
(作者單位:青島市文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