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芳 馬金玲
(山西省大同市第四人民醫院 山西 大同 037008)
護理不良事件是指不符合常規護理和治療,預期結果之外所發生的非正常事件,包括護理差錯及事故,嚴重護理并發癥(非難免壓瘡、靜脈炎等),嚴重輸血、輸液反應、特殊感染、跌倒、墜床、管路滑脫、意外事件(燙傷、自殺、走失)等情況。隨著優質護理在全國范圍的開展,如何在提高護理服務的同時保證患者的安全,已經成為護理工作的主要內容,通過對護理不良事件進行回顧性研究,分析不良事件發生的原因及特點,探討如何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提高優質護理水平,進一步保障患者的安全。
2013 年1 -12 月非懲罰性上報的護理不良事件128 例。
對128 例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的時間、經過、對患者造成的損傷、發生者的工作年限,可能的原因進行列表統計分析。
采用SPSS13.0 統計軟件進行描述性的統計分析。
2.1 發生護理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見表1)

表1 發生護理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n=128)
2.2 發生護理不良事件的時間段分布(見表2)

表2 發生護理不良事件的時間段分布(n=128)
2.3 不同工作年限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情況(見表3)

表3 不同工作年限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情況比較(例%)
3.1 護士責任心不強,造成標本漏送、藥物漏發、液體外滲、管道脫出、跌倒墜床、壓瘡等不良事件的發生。
3.2 護士的工作量大:護士的工作瑣碎,經常會忙于各種常規處置,不能嚴格執行各項護理規章制度以及核心制度,最終導致發生不良事件。
3.3 護士的安全意識欠缺、評估能力和溝通能力不足:護士的評估和溝通能力會直接影響患者整體護理質量[1]。
3.4 護士的業務素質差,操作不規范:護理工作是一項高風險的職業,低學歷和低職稱的護士業務水平不高,是發生差錯的潛在原因[2]。
3.5 時間因素:晨起是病患抽血、測量生命體征的集中時間段,而上午是做治療的絕對集中期,同時還要接待新病人、對病人進行健康教育等,在這個時間段的護理工作較繁雜,護士疲憊感重,容易產生操作錯誤。
4.1 加強責任心、嚴格執行核心制度:加強責任心的引導,注重工作中的細小問題、做到仔細觀察、經常巡視、溝通交流、及時匯報處理。而查對制度是護理核心制度的重中之重,在給藥、采血、輸血等操作時,應至少使用床號、姓名、手腕帶等2 種以上的識別方法。
4.2 減輕護士工作量:醫院應加強后勤保障系統對臨床護理工作的支持,開展后勤系統"下收、下送、下查、下修"服務,盡量減少護士外出,在上午和后夜應加強人員配備,彈性排班,讓護士保持愉快的心情及充沛的精力,更好的為患者服務。
4.3 提高護士的安全意識、評估能力和溝通能力:護理人員對護理風險認識不足是導致不良事件發生的重要直接原因。提高護士風險意識水平和綜合素質是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的根本途徑[3]。要組織護理人員學習與護理安全管理有關的法律法規等,增強護理人員法律意識,規范護理行為,確保護理安全。全面開展評估制度,大力提高護士的評估能力。護士分工是相對的,護士之間的協作、溝通與監督是減少失誤的關鍵。
4.4 提高護士的業務素質:應加強院科兩級業務學習,技能培訓、考核,建立健全培訓考核方法、計劃,通過不斷培訓、考核,切實提高護士的業務素質。
4.5 加強護理安全監控機制:著力分析個人的失誤,并不能從根源上降低不良事件的發生率,只有把護理不安全事件發生后的處理變為發生前的積極預防才是保證安全管理的重要策略[4]。護理部及科室成立安全管理小組,每月對科室護理安全進行檢查,重點檢查各項護理規章制度落實情況,查找存在的問題、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
小結:安全是人的基本需要,也是護理工作的基本需求,在臨床護理工作中,護士必須具備過硬的業務知識,精湛的護理技術,有效的溝通技巧,以保證各項護理制度和操作規程的落實,運用科學的管理方法,完善管理機制,建立健全各種規章制度,嚴把護理工作的每一個環節,全面提高護理人員的整體素質,提升護理服務質量,切實做到以患者為中心,消除各種隱患,減少醫療糾紛的發生,構建和諧的護患關系,才能進一步提升優質護理的內涵,最大限度的保證患者的安全。
[1] 黃水清,張小莊,聶川.護理不良事件發生原因分析.醫院管理論壇,2008,25(8):39 -40.
[2] 蔣李,郝建玲,曹潔,等.護理不良事件上報管理的研究進展[j].中國使用管理雜志,2011.11(10):703 -705.
[3] 白春霞.基層醫院38 例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的原因分析及對策.中外醫學研究,2013.1(16):84 -85.
[4] 施雁、段霞、毛雅芬、等.杭州地區護理人員的患者安全文化水平調查及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09,44(12):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