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永
(河南省安陽市中醫院腦病一科 河南 安陽 455000)
偏頭痛是一種常見于單側反復發作的搏動性頭痛。目前該病的發病機制還未明確,多數認為和早期血管痙攣、擴張等因素引起腦組織缺血缺氧有關[1]。西比靈、尼莫地平等藥物是臨床治療該病的常規藥物,但整體療效不一,且難以減少患者的頭痛發作次數。中醫是臨床治療偏頭痛的重要手段,為了分析通竅活血湯加減治療該病的效果,本院對53 例患者進行分析,現現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于2013 年2 月~2015 年2 月收治51 例偏頭痛患者作為研究組,男29 例,女22 例,年齡23 ~78 歲,平均(48.6 ±4.7)歲;病程6 個月~7 年,平均為(3.4 ±0.7)年。另選取我院同期收治50 例偏頭痛作為對照組,男32 例,女18 例,年齡20 ~81 歲,平均(49.2 ±4.8)歲;病程3個月~8 年,平均為(3.7 ±0.6)年。排除其他因素引起的頭痛者,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的各項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用西藥西比靈膠囊口服治療,10mg/次,1 次/d,療程為1 個月。研究組給予通竅活血湯加減治療,基本方為桃仁、紅花、生姜各9g,赤芍、川芎各3g,紅棗15g,老蔥12g,麝香(絹包)0.15g。太陰頭痛者加半夏、蒼術各10g;太陽頭痛者加防風、羌活各10g;陽明頭痛者加葛根15g。早晚用水煎服,1 劑/d,療程為1 個月。
參考《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進行評價:①顯效:頭痛等癥狀消失,且無復發;②有效:頭痛等癥狀有所改善,發作周期延長;③無效:頭痛頭痛等癥狀無變化。
用SPSS22.0 軟件統計,計數資料用卡方檢驗,用百分值表示,計量資料用t 檢驗,均值用(±s)標準差表示,以p <0.05 為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對照組的總有效率分別為94.12%、74.00%,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臨床療效的對比[n/%]
治療前,研究組的偏頭痛發作次數為(5.23 ±2.26)次/月,頭痛持續時間為(20.25±8.24)h;對照組的偏頭痛發作次數為(5.16 ±2.20)次/月,頭痛持續時間為(19.85 ±8.10)h;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統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研究組的偏頭痛發作次數為(1.62±1.10)次/月,頭痛持續時間為(3.35±1.65)h;對照組的偏頭痛發作次數為(7.12±1.85)次/月,頭痛持續時間為(11.67±4.52)h;組間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 <0.05)。
偏頭痛屬于中醫學"頭痛"、"頭風"等范疇[3],該病病機為外感內傷,邪上犯清空,勞累過度,損傷正氣,氣虛則血運無力,無力則氣機郁滯,致使瘀血內阻,經絡不通,不通則痛。所以臨床治療應以活血化瘀、祛風通絡為宜。
本研究中,研究組給予中藥通竅活血湯加減治療,研究組的治療效率達到94.12%,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4.00%,說明通竅活血湯加減治療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通竅活血湯出自《醫林改錯》,方中桃仁具有活血祛瘀、潤腸通便等功效;紅花活血通經、去瘀止痛;生姜溫中解、益氣解毒;赤芍行瘀止痛、涼血消腫;川芎具有活血祛瘀、祛風止痛、行氣開郁等功效;紅棗補血養血、活血止痛;老蔥祛風發汗,解毒消腫;麝香具有活血通經、鎮痛消腫等功效;外加半夏消痞散結、降逆止嘔;葛根解表退熱、生津止渴;防風止血通經;羌活散表寒、祛風止痛。現代藥理研究表明[4],川芎含有的川芎嗪、紅花含有的紅花甙、桃仁含有的苦杏仁甙,均能有效通過血腦屏障,有利于改善血液循環,可增加腦搏動性血容量,使腦組織對缺氧的耐受性,從而能起到良好的治療效果;而葛根素具有擴張血管及改善微循環的作用,能有效降低血管阻力,使腦組織血流量增多,從而能有效減少頭痛的發作次數及縮短頭痛持續時間。故本研究中,研究組的治療后的偏頭痛平均發作次數、持續時間分別為(1.62 ±1.10)次/月、(3.35 ±1.65)h,均顯著少于對照組的(7.12 ±1.85)次/月、(11.67 ±4.52)h,表明通竅活血湯加減治療,能有效減少頭痛的發作次數及縮短頭痛持續時間。
綜上所述,對偏頭痛患者采用通竅活血湯加減治療,能有效減少頭痛發作次數及縮短頭痛持續時間,療效顯著,值得推廣。
[1] 劉愛云.通竅活血湯加減治療偏頭痛31 例[J].中醫藥導報,2011,22(10):105.
[2]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2 -23.
[3] 王清任(清).醫林改錯[M].第一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54.
[4] 王紀崗.通竅活血湯加減治療偏頭痛66 例臨床觀察[J].國醫論壇,2013,17(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