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豐波 陸玉 韋曉青
(廣西省崇左市扶綏縣中醫醫院 廣西 扶綏 532100)
針刺傷是醫務人員最常見的一種職業性損傷,針刺傷可傳播20 多種血源性傳染病。當前經血傳播性的HBV、HCV、HIV、梅毒對醫院工作人員威脅最大。國外文獻報道,醫療機構工作人員感染HBV 的幾率比普通人群高2 -3 倍。健康的醫務人員患血源性傳染病80 -90%是由針刺傷所致,其中護士又占了80%。有研究表明,被已感染的患者用后的針頭刺傷,其發生HBV、HCV 和HIV 感染的危險分別是30%、1.8%和0.3%[1]。為了解某縣衛生院護士預防針刺傷現狀,對12 個衛生院護士發放自行設計調查問卷填寫,現將調查現狀報告如下。
調查對象為2013 年5 月至2014 年5 月某縣12 個衛生院護士,發放調查問卷98 份,收回98 份,有效率100%。方式是把調查問卷發給每名護士填寫。調查內容包括調查對象工作年限、發生針刺傷次數、暴露后處理、檢測、上報、評估、預防用藥、追蹤以及相關制度措施等情況。采用SPSS13.0 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
98 名調查對象針刺傷發生率為77.55%,平均針刺傷次數1.65 次,暴露后上報、評估、預防用藥、追蹤為0;衛生院均不設有醫院感染管理專兼職管理人員及相關制度、處置流程和預防藥品。對統計數據進行分析,發現工作年限長發生針刺傷率明顯低于年限短的,刺傷后處置、查找暴露源、檢測HBV、HCV、HIV、梅毒抗體顯著高于年限短的,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表1、2)。

表1 不同工作年限針刺傷發生情況

表2 不同工作年限暴露后情況
3.1 針刺傷的危害性:針刺傷傳播職業性血源性傳染病的危害性遠遠大于皮膚接觸和黏膜接觸約占80.0%[2]。通過血液傳播引起嚴重的或潛在的致命感染主要有HIV、HBV、HCV、梅毒等。而我國是HBsAg 高度流行區,攜帶率8% -20%,我國HBV 總感染率為57.6%,HBsAg 陽性率為9.75%,大約15% -40%的慢性HBV 感染者會發展為肝硬化和晚期肝病。人類對HCV 普遍易感,HCV 的慢性化率為60% -85%,其相關肝細胞癌發生率在感染30 年后平均為1% -3%,一旦發展成為肝硬化,肝癌的年發生率約為1% -7%[3]。據疾病控制中心報道,該縣截至2011年6 月30 日,累計報告感染者和病人612 例,分布于12 個鄉鎮??梢娮o士正面臨著嚴峻的職業暴露的危險。
3.2 護士發生針刺傷的原因分析:防護意識淡薄,不能做好標準預防。
3.2.1 護士最易發生針刺傷的環節:由于護士工作的特點:繁瑣,存在很多導致針刺傷的環節,如注射、輸液、醫療廢物分類等。此次調查顯示,護士在工作中最易發生針刺傷的環節是拔注射器或輸液器的針頭時被刺傷,回套針帽、清理用物、靜脈加藥時等環節被針刺傷較少。究其原因是與病人溝通不夠,導致病人在拔針時突然抖動而被刺傷,以及與注意力不集中。
3.2.2 發生針刺傷與護齡的關系:本次調查顯示,工齡短護士的針刺傷發生率明顯高于工齡長的護士。原因與技術不熟練,操作不規范,防護意識淡薄有關。
3.2.3 暴露后處置與護齡的關系:本次調查顯示,工齡長的護士暴露后處置、查找暴露源和暴露后檢測HBV、HCVAb、HIVAb、梅毒抗體的比率高;原因是工齡長的護士操作技術比較規范,防護意識較高;暴露后上報、評估、預防用藥、追蹤為0,醫院不設有醫院感染管理專兼職管理人員及相關制度、處置流程、預防藥品等,是院領導重視不夠。
3.3 對策
3.3.1 領導重視是職業衛生安全防護的關鍵,上級行政主管部門應加強對各衛生院領導相關知識培訓,同時納入醫院目標考核內容,納入院長們的績效考評中,職業衛生安全防護是保護職工的切身利益,合理配備人力物力,選送人員外出學習。醫院感染管理工作"不進則退",要認真執行法律、法規、規范、標準,健全各項相關制度、流程和管理措施。
3.3.2 提高防護意識:對護士進行常見經血源性傳播的HBV、HCV、HIV、梅毒等傳染病知識培訓,了解傳染病的傳播途徑、易感人群及危險因素,從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視。定期進行健康檢查,上崗前健康體檢,注射乙型肝炎疫苗,采用0、1、6 個月的接種程序,每次注射10 -20μg,抗HBs陽轉率可達90%以上。
3.3.3 加強對護士職業衛生安全防護培訓:各級相關領導要高度重視,落實標準預防,包括手衛生,根據預期可能發生的暴露選用手套、隔離衣、口罩、護目鏡或防護面罩,以及安全注射。也包括穿戴合適的防護用品處理患者壞境中污染的物品與醫療器械。醫院通過職業防護專題講座、發放專業防護知識宣傳手冊,其內容包括預防針刺傷指南、針刺傷的危險、原因及防護對策。針刺后的處理:擠血(輕輕地由近心端向遠心端擠)- -用肥皂水和流動水沖洗15 分鐘- -0.5%碘伏或75%酒精消毒-查看暴露源血清標志物- - 報告、檢驗- - 評估用藥- 追蹤(HBV、HCV、梅毒定期追蹤是當天、1 個月、6 個月,HIV 定期追蹤是當天、4 周、8周、12 周、6 個月)。若暴露源HBsAg(+),護士HBsAg(-)及HBsAb <10mlu/ml 時,24 小時內皮下注射200IU 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當日在另一側接種乙肝疫苗(當天、1 個月、6 個月);暴露源HIVAb(+),護士HIV(-),有疾病控制中心評估,需預防服藥的在24 小時內用藥,最好在4 小時內;暴露源梅毒抗體(+),護士梅毒抗體(-),肌注長效青霉素240 萬U/次,共3 次;暴露源HCVAb(+)時,定期追蹤,護士發現HCVAb(+)時,及時治療。
3.3.4 加強護士各項操作技術培訓,熟練掌握各項操作技術,掌握銳器的正確使用方法,不用手直接接觸使用后的針頭、刀片;不給針頭戴帽(必要時單手戴帽),不人為折斷和弄彎針頭;給不配合的病人注射或輸液時應該有人幫助。執行安全的銳器處理措施,使用銳器盒,對于使用后的銳器直接進入防滲漏、耐刺的收集盒,減少針刺傷。
[1] 王羽.醫院感染管理辦法釋義及適用指南[M].第1 版,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6:12,
[2] 梁亞群.實習護生銳器損傷狀況調查及對策[J].現代臨床護理,2008,7(6):59。
[3] 楊紹基,任紅.傳染病學[M].第7 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9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