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麗娟
(吉林省長春市農安縣人民醫院神經外科 吉林 農安 130200)
腦外傷是一種常見的神經外科疾病,臨床大多采用手術治療方法。顱內感染(ICI)為腦外傷開顱術一項嚴重的并發癥,對患者的病情恢復及預后造成了不利影響,情況嚴重時還會導致死亡現象的發生。隨著衛生醫療水平的提升,以及各大醫療機構對規范化治療的重視與落實,顱腦損傷的治療效果及預后得到了極大程度的改善。其中,如何有效預防腦外傷術后顱內感染的發生,為腦外傷患者術后預后得到有效改善的重要因素[1]。本文以我院收治的450 例腦外傷患者為研究對象,就腦外傷患者術后繼發顱內感染的相關因素展開深入分析。具體操作如下。
收集我院2012 年4 月至2014 年4 月收治的450 例腦外傷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46 例患者在手術結束后發生了顱內感染,將其作為感染組,男25 例,女21 例;年齡3 -79 歲,平均年齡(52.8 ±7.5)歲。隨機從余下的404 例未發生顱內感染的患者中,選取46 例為非感染組,男24 例,女22 例;年齡3 -77 歲,平均年齡(47.8 ±6.2)歲。對患者是否為開放性顱腦損傷、術前GCS 評分、手術次數、手術時間、術后氣管有無切開、術后白蛋白等進行詳細記錄。本實驗入選的研究對象術后存活時間均大于7 天。
腦外傷術后繼發顱內感染的診斷標準具體如下:患者在開顱手術完成后出現頭痛、發熱、意識障礙等腦膜刺激及顱內高壓癥狀;患者腦脊液中糖定量低于400mg/L,蛋白定量超出450mg/L,并且白細胞計數大于0.01 ×109/L(其中,多核白細胞數量超出白細胞總數的50%),血液中的白細胞計數超出10 ×109/L;CSF 細菌培養液呈現陽性;術后存在腦脊液滲漏等明確感染原因;經影像學檢查或再次外科手術證實為膿腫。
涉及到的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涉及到的計量數據均采用平均數(±)和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組間單因素方差表示,P <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在450 例因腦外傷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中,46 例發生術后顱內感染,感染率為10.2%。在發生ICI 的46 例患者中,18 例腦脊液細菌的培養結果呈現陽性,細菌檢出率為39.1%。
腦外傷術后繼發顱內感染的相關因素包括開放性顱腦損傷、手術前GCS 評分、短期內進行兩次及以上手術、手術時間超過5h、高齡、連續兩側開顱術、切口腦脊液出血滲漏,以及術后患者發生低蛋白血癥等。具體請款如表1 所示。

表1 腦外傷術后繼發顱內感染的相關因素分析(%)
在臨床治療中,腦外傷術后繼發顱內感染為一項嚴重的感染,癥狀較輕時,會延長患者的治療時間,加重其受到的病痛折磨;情況嚴重時會對患者的預后造成直接影響,甚至導致死亡。由于腦外傷患者在接受開顱手術后,通常是顱內感染與腦水腫、顱內高壓及腦膨出等癥狀同時發生,這些癥狀相互之間產生影響,進而促進病情的進一步發展,因此,開顱術后發生顱內感染的患者其預后效果不是十分理想。分析相關文獻報道得知,腦外傷術后繼發顱內感染的概率為1.9%至13.0%,其中,顱內感染的死亡率更是高達27.5%至39.1%。
在本實驗中,腦外傷術后繼發顱內感染的概率為10.2%;在發生ICI的46 例患者中,18 例腦脊液細菌的培養結果呈現陽性,細菌檢出率為39.1%。經對比研究發現,發生腦外科術后顱內感染與開放性顱腦損傷、手術前GCS 評分、短期內進行兩次及以上手術、手術時間超過5h、高齡、切口腦脊液出血滲漏,術后患者發生低蛋白血癥等因素相關。
當患者術前的GCS 評分高出8 分時,則為重型腦外傷,此時,患者的病情較為嚴重,抵抗力不強,且水腫及腦組織挫傷較為嚴重;而高齡腦外傷患者與低齡患者相比較,抵抗力低下,更容易發生術后感染。據相關文獻報道得知[2],有切口腦脊液瘺的患者,其術后發生顱內感染的概率明顯增加,此外,手術時間越長,污染機會也便越多,感染的機會也明顯增加。其中,雙側手術及二次手術大多出現在重型顱腦損傷患者身上,且以對沖傷或多發腦挫裂傷患者為主,這些患者發生術后顱內感染的概率極大。對于術后低蛋白血癥患者,其營養狀況不是十分良好,抵抗力弱,容易出現術后感染。
因此,為有效降低腦外傷患者術后發生顱內感染的概率,醫護人員在手術過程中,應嚴格規范操作,盡量將硬腦膜進行嚴密縫合,縮短手術的時間,減少患者術野暴露;手術結束后,及時進行局部加壓包扎,以降發生皮下積液的可能性,并及時將顱內高壓消除,加強對患者的營養支持,實現抵抗力的增強。
[1] 霍云燕,劉存義,崔京美.顱腦外傷患者醫院感染相關因素研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0,20(21):331 -332.
[2] 胡聲斌.13 例顱腦外傷術后病人顱內感染的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0,13(15):71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