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部近日在京召開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地區戰略環境評價項目啟動會暨環保部環境影響評價專家咨詢組成立會議。
規劃環評是加大國土整治、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的重要手段。目前一些區域國土開發過度,出現水資源嚴重短缺、土壤和水環境質量下降、突破環境承載力等問題;一些區域國土開發低效,仍然是外延式擴張,大拆大建、削山填湖。迫切需要以規劃環評為手段,從區域、流域宏觀層面,規范空間開發秩序,合理配置生產、生活與生態空間,建成經濟、人口與環境承載力相適應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規劃環評也是優化產業布局和結構升級的重要手段。目前環保產業與環保守法企業的成本仍然比兩高產業和環保違法企業要高得多。如果通過規劃環評,以區域限批、負面清單為手段,嚴格重點行業的環境準入,倒逼高污染企業、環保違規企業的淘汰退出,就能促進企業生產工藝升級、加快產品更新,推進污染第三方治理和環保投資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規劃環評還體現了環保的公共屬性,可以使公眾能提前對關涉他們切身利益的發展決策享有知情權與發言權。總之,規劃環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保障制度,它所提供的不是對個別項目的技術性意見,而是綠色化轉型方案系統的重要抓手。
目前,環保部啟動了對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地區進行戰略環境影響評價。在三大地區的戰略環評中,將用空間紅線來約束無序開發,守住生態底線;用總量紅線來調控開發的規模和強度,根據環境質量來分配控制重點行業污染物排放總量,使重點產業發展規模控制在資源環境可承載范圍之內;用準入紅線推動經濟轉型,強化產業準入源頭控制,明確資源型、風險型、污染型和行業差別化準入管理要求。
同時,環保部最近已經啟動了大量法律法規的配套工作。正在全力爭取有關部門的支持來推動《環評法》《規劃環評條例》和《建設項目環保管理條例》的修訂。城市建設、新區、礦產資源開發等領域的規劃環評與項目環評的聯動機制正在完善中。《建設項目環境保護事中事后監督管理辦法》《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后評價管理辦法》《環評區域限批辦法》都在緊鑼密鼓地制定中。另外,環保部將配合有關部門,嚴肅環評違法行為責任追究。過去規劃“未評先批”、項目“未批先建”現象大量存在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責任追究不到位。現在,環保部將依據新《環保法》和《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的相關規定制定《規劃環評責任追究辦法》,讓違法責任人付出代價。環保部正在對河北、內蒙等16個省的化工園區涉危涉化重點建設項目開展環評專項檢查,尤其是檢查化工園區(港區)是否開展了規劃環評,環評要求是否落實,是否有環境風險和整改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