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周丹丹
關于互聯網不正當競爭案件賠償數額的確定
文 / 周丹丹
在互聯網不正當競爭案件中,判決賠償額一直是互聯網從業競爭者、社會公眾廣泛關注的問題。損害賠償額的判定,不僅直接關系到權利人個體利益的保護,更會起到對其他從業競爭者的警示及導向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互聯網行業競爭秩序的形成與規范。從現有的司法判例來看,賠償力度不足還是此類案件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如何確立更符合互聯網行業的損害賠償的計算方式及酌定賠償的考量因素,仍是值得深入探討和思考的問題。
《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十條規定,經營者違反本法規定,給被侵害的經營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被侵害的經營者的損失難以計算的,賠償額為侵權人在侵權期間因侵權所獲得的利潤;并應當承擔被侵害的經營者因調查該經營者侵害其合法權益的不正當行為所支付的合理費用。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不正當競爭民事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七條規定,確定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十條規定的侵犯商業秘密行為的損害賠償額,可以參照確定侵犯專利權的損害賠償額的方法進行;確定反不正競爭法第五條、第九條、第十四條規定的不正當競爭行為的損害賠償額,可以參照確定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損害賠償額的方法進行。
早在2010年4月全國法院知識產權審判工作會議上,最高人民法院有關領導即明確表示,在知識產權審判中要防止法定賠償的泛化、簡單化和隨意化。只有在缺乏基本的可靠數據支持,確實難以合理確定權利人損失和侵權人獲利,也沒有合理的許可使用費可以參照計算時,才應考慮適用法定賠償。
基于前述法律規定和司法政策指導意見,互聯網不正當競爭行為中屬于假冒、虛假宣傳、商業詆毀行為時,賠償額的計算方式可以參照適用商標法,且盡量避免泛化適用法定賠償。而對于屬于一般條款——《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條的行為,則不適用法定賠償,沒有最高賠償額上限,其賠償額的計算方式依據《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十條,應根據經營者的損失或侵權人的獲利進行酌定。
酌定賠償額的確定,在結合個案舉證情況基礎上,必須考量互聯網行業的特點、盈利模式進行綜合認定,下面以最高人民法院終審裁決的騰訊與奇虎“扣扣保鏢”破壞QQ軟件完整性不正當競爭糾紛案和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終審裁決的搜狗與奇虎“360安全衛士”阻止瀏覽器默認設置不正當競爭糾紛案為例,總結法院酌定賠償額的考量因素。
(一)“扣扣保鏢”破壞QQ軟件完整性案賠償額確定的考量因素
1.權利人因不正當行為遭受的損失。
第三方資產評估公司出具的資產損失咨詢報告書給出了損害賠償的計算方式,對本案賠償額的認定起到了重要參考作用。該報告統計了侵權持續時間內,QQ軟件增值服務流量損失值、QQ廣告損失值等。
2.互聯網環境下侵權行為迅速擴大及蔓延。
3.權利人商標和公司聲譽的市場價值。
4.侵權人侵權主觀惡意。
最終,兩審法院綜合考量上述因素,將賠償額確定為500萬元。
(二)“360安全衛士”阻止瀏覽器默認設置案賠償額確定的考量因素
1.涉案不正當競爭行為持續時間長,必然導致搜狗瀏覽器用戶數量減少、市場份額降低,阻礙延緩權利人用戶數量的增長速度。
2.搜狗瀏覽器用戶數量眾多,涉案行為對網絡用戶影響廣,對網絡競爭環境破壞大。
3.涉案不正當競爭行為導致搜狗瀏覽器用戶數量下降,直接影響權利人現狀有及潛在市場客戶流失。
最終,兩審法院綜合考量上述因素,并結合權利人自行統計的基礎數據和以被動用戶數量推算實際損失的計算方法,從優勢證據規則出發,將賠償額確定為500萬元。
從上述兩個案件可以看出,如依據《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條認定不正當競爭行為,要求法院酌定比較高的賠償額,權利人應盡可能提供比較客觀的損害賠償的計算方法,即使由于行業特點,相關數據只能來自自身服務器,無法來自第三方機構或公司,也會成為法院酌定賠償的參考依據。另外,在認定酌定賠償額時,是否只能在經營者受損和侵權人獲利之間選擇其一,還是根據個案情況可考慮同時適用?能否結合行業特點創建更符合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的計算方式?都是值得進一步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周丹丹,北京市集佳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