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永 生
?
《明代北部海防體制研究》述評
魏永生
中國一個負陸面海的海洋大國,有著長達18000多千米的大陸海岸線。中國人從很早就開始開發海洋,在先秦時期便留下了“海上仙山”“海外仙藥”的傳說和《山海經》一類的著作。春秋、戰國時期,瀕海的齊國、吳國、越國已經開始發展水軍,相互之間還發生了海上戰爭,最初的海防由此產生。但這時的海防規模較小,也不成系統。此后,由于中國大陸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并未遭受海上入侵,所以海防一直停滯不前。南宋以后,倭寇開始零星入侵中國東南沿海。在元代,倭寇入侵日漸頻繁,海防開始有所發展。至明朝建國前后,倭寇入侵達到一個高峰,出現了“瀕海而南,自青、營以及吳、越、閩、廣皆罹其毒”的局面,為此,朱元璋采取各種措施加強海防,真正意義上的海防至此出現。洪武年間,朱元璋采取的加強海防的措施是周密而完備的,具體而言主要有以下幾點:設置大量的海防衛所、巡檢司,建立起一系列墩堡、水寨等防御設施,設置專職海防官,派遣舟師巡海,下令讓海運官兵順路剿倭,開展對日外交等,經過洪武一朝的努力,中國海防體系基本建立。靖難之役后,從侄子手中奪取皇位的朱棣將都城遷至自己的大本營北京。這樣,本來由于地理環境所限海上形勢一直較為平靜的環渤海地區,因為承擔起拱衛京畿、防御海上來敵的重任而地位凸顯,受到永樂、宣德及后來諸帝的重視。所以,明代北部海防至關重要。但長期以來,中國海防史研究存在明顯的“粗疏化”及“南熱北冷”現象。主要體現在,海防史研究的成果要么多為時間跨度較長、涉及范圍較廣的總體性論述,要么集中于東南沿海的福建、浙江、廣東、臺灣等地,對北部沿海地區研究非常薄弱,僅有的一些成果主要圍繞遼東望海堝戰役、天津三衛創建、威海衛戰役、膠澳設防等具體問題展開,尚嫌不夠系統。趙樹國著《明代北部海防體制研究》(山東人民出版社,2014年)一書的出版彌補了這一空缺,對明代海防史研究是一個極大的推動。
這部名為《明代北部海防體制研究》的著作,洋洋灑灑72.6萬字,系作者在其博士學位論文基礎上擴充而成,也是其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明清環渤海地區海防研究(1368—1912)》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近些年來,作者一直關注明代海防史,自2008年入南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后不久就確定以明代北部海防體制為研究對象,三年時間里,他在閱讀大量文獻的基礎上銳意思考,撰成博士論文。工作之后,他又進行了深入研究,經過不斷地修改、補充,最終出版,就是展現給大家的這部著作。本書由七章構成,第一章介紹北部沿海地理形勢及行政、軍政區劃,第二到六章按照明代北部海防體制發展的內在規律分五個時間段展開論述,分別是洪武時期北部海防體制的建立,永樂至宣德時期北部海防體制建設的加強,正統至萬歷前期北部海防體制的完善,援朝御倭戰爭期間的北部海防體制,和萬歷末至啟、禎時期北部海防體制的調整。最后一章討論明代北部海防體制的得失。整部書清晰地將明代北部海防體制的變遷歷程展現給了讀者。
讀罷這部著作,我認為它有兩個鮮明的特點。
其一,學術視野開闊,選題價值較高。首先,這部書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如前所述,中國海防史、尤其是明代海防史研究存在明顯的“南熱北冷”現象,這主要是因為,較之北部沿海地區,東、南沿海的浙江、福建、廣東一帶更容易遭受海上侵擾,如嘉靖中期影響巨大的倭患主要就發生在這個地區,所以學術界重點關注這些地方。而北部沿海的環渤海地區,除去山東半島、遼東半島的部分地區外,基本上面向內海,遭受外敵入侵較少,所以不太引人注意。但是從戰略角度講,北部沿海無疑是最不應被輕視的。這個地區包括今天的山東、河北、天津、遼寧四省市,瀕臨渤海及黃海北部,海岸線北起今遼寧省丹東市的鴨綠江口,南至魯、蘇交界的繡針河口,全長6100 千米,約占全國海岸線的三分之一,是一段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海防線。自從永樂年間明成祖遷都北京后,北部沿海承擔起了保衛首都的重任,其海防的穩固與否,直接關系到國家興亡。明朝統治者不斷加強該地區海防力量,成效顯著,在抗擊外侮中取得了一系列勝利,如永樂年間劉江在遼東望海堝戰役中對入侵倭寇進行了殲滅性打擊,確保了此后沿海地區百余年的平安。但鴉片戰爭后,由于國力不斷下降,清朝統治者對這一地區海防未能給予足夠的重視,導致在近代史上列強軍隊多次從容出入,海防安全蕩然無存。這些經驗和教訓值得我們認真反思。另外,研究北部海防還需要注意,應將北部沿海諸省納入一個統一的體系中,這是因為,就地理形勢而言,山東半島與遼東半島合抱,加上錯落分布于兩個半島中間的島嶼,基本上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地理單元。就海防任務而言,北部沿海各省協同拱衛京畿,相互之間也須緊密配合。該書能夠準確地把握到這一點,將北部沿海各省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系統地考察,有助于揭示一種不同于東南沿海的海防新面貌。同時,這部書的出版也可以推進地方史研究。本書關注北部沿海,重點是山東沿海地區,在書中,作者引用了大量地方文獻,關注到地方行政區劃變遷、移民、民生等問題,對推動地方史研究有一定的積極意義。此外,這部書還具有較強的現實價值。中國是一個海洋大國,21世紀是一個海洋世紀,我們應該把握機遇,積極開發海洋。當然,在開發海洋、加強海上對外交流的過程中,我們不能忽視海防建設。在今天的東亞地區又出現了復雜的形勢,日本妄圖侵占我國的釣魚島,變幻莫測的朝鮮半島形勢、南海某些國家肆意擴張其海域以及美國對亞太地區的威脅等,都是對當下中國海防的嚴峻考驗。中華民族是一個熱愛和平的民族,但并不意味著應該忽視海防力量。從這個意義上說,研究明代北部海防體制變遷,可以為今天的海防建設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鑒。
其二,學術功底扎實,論證嚴謹可靠。在這部書中,作者參閱了大量史書,僅古籍就有三百余種,其中既有官方史書,如《明實錄》《明史》《諸司職掌》《明會典》等,還有大量的野史、筆記。其次,作者對一些重要官員的奏疏、文集等也進行了系統地梳理,發掘到不少很有價值的史料,如趙秉忠《 山集》等,學術界對其利用尚不普遍。再次,作者還仔細閱讀了《明代遼東檔案匯編》《中國明朝檔案總匯》等,從中搜集到不少珍貴史料。此外,作者對明清時期的一統志及北部沿海相關省志、府志、縣志、衛所志等也進行了仔細爬梳,獲得了許多有價值的史料。與此同時,作者還通過田野調查搜集到一些珍貴的碑文、家譜等資料。大量文獻及考古資料的引用,使本書在論述問題時更有說服力。在此基礎上,作者對一些學術界有爭議的問題進行了考證,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結論。本處謹以靈山衛設置時間為例加以說明。對于靈山衛的設置時間,學術界爭論不休,大致有“洪武元年前后”(1368)、“洪武五年”(1372)、“洪武二十一年”(1388)、“洪武三十一年”(1398)四種說法,后兩者影響尤其大。作者在查閱了《明太祖實錄》《諸司職掌》《明史》以及各個版本的一統志和當地方志后,認為“洪武三十一年”準確。作者認為,修于建文、永樂年間的《明太祖實錄》是朝廷官方史書,對于研究政治制度來說,史料價值非常高,且修書時間與設衛時間相距較近,對于衛所設置時間這類問題又無需避諱,所以記載應該可靠。此外,洪武二十六年(1393)明朝廷官方所修政書《諸司職掌》中并未記載靈山衛,可見當時尚無該衛,所以該衛之設必然晚于洪武二十六年。同時,作者又引用了地方志中所錄永樂二年(1404)文登教諭胡士文撰寫的《新設威海捕倭屯田軍記》,胡文系當時人記當時事,該文明確指出靈山衛等沿海七衛均設于洪武三十一年,應當可靠。以上三條史料,史料價值非常高,據此完全可以斷定靈山衛設于“洪武三十一年”。那么,為什么會出現“洪武二十一年”這種影響較大的說法呢?作者在進行認真梳理后發現,“洪武三十一年”說本無疑義,后被景泰年間官方所修《寰宇通志》采納。但由于《寰宇通志》的主要修撰者因陷入“奪門之變”而或被殺或被流放,該書也隨之被廢棄,存世極少。事變后不久,朝廷再度修一統志,于是便在這部書的基礎上整修,所謂的整修大致就是照抄,修成后的一統志就是《明一統志》,這是一部影響非常大的全國性志書。問題在于,《明一統志》在抄《寰宇通志》時,將“三”誤抄為“二”,于是隨著《明一統志》的頒行全國,“洪武二十一年”說也就大行于世。作者在翻閱《寰宇通志》時發現了這個問題,然后經過抽繭剝絲般的周密考察,終于了解了問題的來龍去脈。諸如此類的具體考證,本書中還有很多,恕不一一列舉。
當然了,北部海防是一個涉及面非常廣的題目,還有很多的工作需要作者繼續做,如可以進一步研究海防供應、海戰技術、海防思想等,還可以將明與清、與近代,南方海防與北方海防做比較研究等,這都是作者在以后的研究中應當注意的??傮w而言,這是一部選題價值較高、學術功底扎實的優秀著作。
(作者單位:山東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發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