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設置情境不應只是用于導入
不少教師把情境設置只用在導入部分,一旦新課導入部分完成,情境教學也宣布結束。而真正的情境教學中的情境設置應當貫穿于整個學習過程中,在教學過程中不斷連續、深入、充實,這樣才能不斷地激發、推動、強化和調整學生的認知、情感和實踐等活動。
例如在高一地理第一冊“地貌”章節中的“河流地貌”內容,可以將情境設置為:學生和地理專家暑假共同暢游長江,來了解流水地貌的形成和變化。首先介紹長江的相關資料,讓學生對長江有整體的了解。學生和地理專家從河流的上游往下游進行全程游覽,在上游他們來到了虎跳峽,展示虎跳峽洶涌的流水和險峻的地形,學生被虎跳峽的氣勢磅礴所吸引,教師提出問題引導討論。如,①虎跳峽的地貌形成與什么外力作用有關?②在外力作用下,虎跳峽的河床應該呈現什么樣的形態?并給出不同河段河床剖面圖讓學生進行選擇。通過學生的討論和教師的講解,學生會理解河流侵蝕地貌形成的原因和侵蝕地貌的形態。
接著按旅游路線繼續設置一系列情境,教學過程不斷深入、充實。
二、情境設置要貼近學生生活
生活中處處充滿了地理知識,地理知識離不開生活。地理知識脫離了生活就變的毫無意義,毫無價值。
所以教師在情境教學創設時一定要從實際出發,選擇學生生活中常見的地理現象。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提升學生素質。例如高一地理第一冊“地球運動”中“太陽高度角”的計算,可以設置這樣的情境:如果家里的太陽能熱水器可以調節角度,那么夏季和冬季分別怎么調節,夏至和冬至這兩天時要調到多少度最為合適呢?
三、情境設置要符合學生認知水平
有些教師在情境設置時沒有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拔高或降低了學生可接受的難度,這必然無法實現教學預想。例如在高中地理課堂情境設置時,選擇美麗的童話故事,即使配上生動美麗的圖片,也不會充分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情境設置時要以學生為基礎,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依據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完成在學生現有知識水平基礎上到可能發展水平的過渡。高中生智力水平已與成年人相當,但是由于接觸社會少,生活閱歷較少,很多地理現象并不是很了解。所以教師在備課時應該在情境創設過程中充分了解所教學生的認知水平。創設的情境難度要稍高于學生的原有知識水平,并且要具有一定的思維強度和思維容量,這樣才能使學生認真進行思考,積極參與討論。
四、情境設置要形式多樣
當今很多學校都提倡使用多媒體教學,教師為了吸引學生、活躍課堂氣氛制作了多種多樣精美動感的多媒體動畫,但沒有思考這些多媒體動畫是否與課程內容息息相關,是否必須使用。如果使用不當往往會在教學過程中起到相反的效果,如教師為了吸引學生的眼球而采用形態各異的動感圖片,常常會造成學生注意了圖片忽略了知識點;注重了樣式的新穎忽略了學生的思考。
創設情境的方法很多,并不是只有多媒體一種方法。地理教學的內容多種多樣,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特點,選擇符合教學內容的情境設置方法。有的內容借助多媒體演示創設情境,如天體運動;有的可以利用地理實驗創設情境,如熱力環流實驗。設置形式多樣的情境,可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資料集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