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 琳 趙 媛 劉樹鳳
(1.南京師范大學 教師教育學院, 江蘇 南京 210023; 2.南京師范大學 金陵女子學院, 江蘇 南京 210023; 3.南京師范大學 地理科學學院, 江蘇 南京 210023)
2014年,《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指出,“研究制定核心素養體系,主要是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這一文件的頒布,使核心素養成為推動地理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地理核心素養是個體在社會中生活與生存所應具備的最重要的地理素養,包括最有用的地理知識,最關鍵的地理能力和最需要滿足終身發展所必備的地理品格。[1-3]
在初中地理教材修訂的過程中,2013版教材(以下簡稱“新教材”)與2001版教材(以下簡稱“原教材”)相比,最大的特色就是培養地理核心素養,全面落實新課標“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這一基本理念。本文以八年級《地理》(人教版·上冊)(2013版)“河流”一節為例[4],從夯實地理核心知識、提升地理核心能力、培養地理核心觀念三方面入手,解讀了新教材對地理核心素養的全面體現,試圖幫助一線教師樹立科學的教材觀,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首先,新教材刪除了課標中未作要求的內容。比如,《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未對“湖泊”作出教學要求,因此新教材刪除了第二章第三節所有與“湖泊”相關的內容,并將本節的標題由“河流和湖泊”改為“湖泊”,將第一目的標題由“眾多的河湖”改為“以外流河為主”。又如,原教材中對河流和湖泊分類計數的小資料屬于非必要的記憶性知識,新教材也進行了刪除。
其次,對于課標要求重點掌握的內容,新教材補充了大量的相關知識,尤其注重地理基本概念的學習。比如,增加“河流的流域”的概念便于學生“歸納我國外流河、內流河的分布特征”;增加“河流的水文特征”的概念,為學生“運用地圖和資料,說出長江和黃河的主要水文特征”創造條件等等。另外,對于同一地理概念,新教材的表述也更詳細。比如,原教材關于“內流河”的概念只有一句定義,而新教材則先列舉了一些內流河的存在形式,再總結出內流河的定義:“在我國內陸,有些河流……,有些河流……這些最終未能流入海洋的河流,稱為內流河。”
再次,在課標要求的眾多內容中,新教材也進行了主次區分。比如,無論是從流域面積還是從河流水量來看,我國的河流均以外流河為主,因此新教材刪除了對西北內陸河流的總體描述以及對“塔里木河和羅布泊”的圖文介紹。
與原教材相比,新教材更強調地理的學科特性,準確、全面地反映了地理事物的特征。
從文字系統來看,新教材對地理特征的表述更為詳盡。比如,新教材對長江水文特征的介紹增至126個字,為原教材篇幅的3倍多,增加的主要是長江的長度、水量、流域面積、所處氣候帶和結冰期的相關內容。在描述長江的長度、水量、流域面積時,新教材不僅概括了長江的地位,即“長江是我國長度最長、水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還補充了具體的數值,使學生能從定量的角度準確把握長江的水文特征。另外,新教材新增的氣候帶和結冰期的知識是原教材未曾提及、卻會直接影響河流水位和水量的因素,補充該內容有利于全面反映長江的水文特征。又如,新教材在介紹黃河時,明確指出了黃河含沙量大這一重要特征,而不是像原教材一樣隱含在字里行間,需要學生自己提煉。
從圖像系統來看,新教材的圖像從三方面增強了對地理特征的表現能力。第一,提高了地理特征的準確性[5]。比如,新教材將黃河源頭的圖片由一塊寫有“黃河源”的石碑改為約古宗列曲附近流動的黃河,更真實地反映了黃河源頭的地理景觀。第二,與文字系統結合更緊密。比如,新教材根據文字描述重新設計了“黃河的憂患”的組圖:左上角的圖a中,以藍天白云和高大山脈暗示此地為黃河的上游河段,以近處裸露的土地和遠處綠色的草場反映草地退化、荒漠化嚴重的現狀;右上角的圖b中,河水洶涌,河中的冰塊反射出點點白光,對應“上游河段開凍較早,河水挾冰塊而下,水勢洶涌,往往導致水位猛漲,形成凌汛”的文字,同時水中的船只也暗示凌汛對船舶航行的影響;左下角的c圖中,黃土高原上的植被提示學生黃土高原處在濕潤地區,千溝萬壑的地貌又反映了水土流失的情況;右下角的d圖中,增加了黃河一高一低兩條水位線,并更新了當前“地上河”的高度。第三,地理特征更全面,信息量更大。比如,為長江和黃河的流域水系圖增加了發源的山脈、流域中重要湖泊的名稱、附近地區的流域水系情況和行政區界線等。
與地理核心知識相比,地理核心能力是地理素養的更高體現。
為了更好地培養中學生的地理核心能力,新教材并不滿足于簡單引出某一結論,而是詳細解釋其成因,以發展學生的地理思維。比如,新教材從我國西高東低的地勢解釋大多數河流自西向東的流向;從長江的支流數量、流域內的降水量、干流的汛期等方面解釋長江是我國水量最大的河流;從黃河流經的干濕地區、降水量和蒸發量等解釋黃河的徑流量遠遠小于長江的原因。
對于復雜地理過程的原因,新教材運用了調整語序、增加關聯詞的方式使邏輯關系更清晰。如解釋黃河成為“地上河”的原因時,新教材運用了“使”、“于是”等詞語強調因果關系,并將“人們被迫不斷加高堤壩”前移,使其作為“地上河”形成的人為原因,與眾多自然原因并列,邏輯體系更加流暢。
考慮到初中生的理解能力,新教材還加入了大量生動形象的描述。描述的方式既有單純的文字表達,如運用“一碗水,半碗泥”的俗語體現黃河水土流失嚴重、中下游河段含沙量巨大的特點。也有圖像和文字相結合的,如新教材在介紹河流的汛期和枯水期時,先從降水量、水位、流量等方面進行文字描述,再用鄱陽湖九江蛤蟆石水域碼頭的圖片對汛期、枯水期景觀進行了直觀的對比。
除了對地理成因的直接闡述外,新教材還通過活動系統引導學生自主分析,培養其獨立思考的能力[6]。新教材對活動問題的設計遵循認知的一般規律,按照由果索因的順序,先讓學生歸納地理現象的特征,再探究其成因。比如,在活動“認識我國的主要河流”中,新教材要求學生先找出我國主要的河流,再應用外流河、內流河的定義進行分類,之后歸納外流河、內流河的分布特征,最后從地形、氣候入手分析該分布特征的成因。在活動“探討長江流域的生態建設”中,新教材先給出了長江不同河段的生態和環境問題,然后請學生思考這些問題之間是否存在聯系及其原因。在活動“認識黃河的憂患”中,新教材按照問題的表現、形成因素、造成影響、應對措施的順序重新排列了問題,有利于學生思維水平的逐步提升。
地理空間能力是地理學科最關鍵的能力之一,新教材對地理空間能力的強化主要借助對地理圖像的觀察和分析來實現。
一方面,新教材增加了地理圖像的數量,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地理現象的空間特征。比如,新教材為閱讀材料“京杭運河”增加了示意圖,準確勾勒了京杭運河的形狀,并通過比例尺度量了京杭運河的長度,便于學生獲取定性和定量的地理空間數據。除了反映京杭運河本身的特征外,示意圖還注明了其流經的省份(直轄市)和貫通的水系,體現了京杭運河與其他地理要素之間的空間關系。又比如,新教材在探討長江的生態和環境問題時,增加了長江干流各河段的示意圖,便于學生將存在的生態和環境問題一一對應于長江的各河段中。
另一方面,新教材還注重對地理圖像的挖掘,通過地理問題的設計,幫助學生發現地理空間關系,歸納地理空間規律。比如,原教材在認識我國的內流區和外流區時,只要求找出其分布范圍,屬于對具體的地理現象的觀察;而新教材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要求學生“歸納我國外流河和內流河的分布特征”,訓練學生將具體的地理空間現象概括為抽象的地理空間規律的能力。
人地關系是地理學研究的重要課題,正確看待人地關系、形成人地和諧相處的可持續發展觀念對未來公民至關重要。為了培養中學生的地理核心觀念,新教材增加了許多倡導自然和社會協調發展的內容,引導學生從積極和消極兩方面辯證地看待自然環境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一方面,自然環境提供了生存空間和寶貴的資源供人類利用;另一方面,過度開發自然環境也會導致生態和環境問題,妨礙人類社會的進一步發展。
具體而言,新教材在結構編排和內容選擇方面都進行了較大的調整。
在結構編排上,新教材將原教材第二目的標題由“黃河的治理”改為“黃河的治理與開發”,第三目的標題由“長江的開發”改為“長江的開發與治理”,并按照二者對我國社會發展的貢獻大小對調了位置。
在內容選擇上,新教材既突出了資源開發的價值,如提供長江水力發電的最新數值、將長江的運輸作用從活動中的補充材料移至正文、補充黃河在灌溉和水能資源開發等方面的作用;又強調了生態保護的意義和措施,如介紹三峽工程在治理川江中所發揮的作用、增設了“探討長江流域的生態建設”的活動讓學生針對性地解決長江的生態問題、增加“治黃百難 唯沙為首”的閱讀材料,介紹黃河治沙的經驗等。
[1]李家清,常珊珊.核心素養:深化地理課程改革的新指向[J].地理教育,2015,(4):4-6.
[2]劉霞,朱志剛,陳佩堯.應用數字星球提升初中生地理核心素養的教學策略[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1):26-27.
[3]莫凱麟.培養初中學生地理素養的研究[J].基礎教育研究,2009,(2):25-26.
[4]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義務教育教科書《地理》八年級(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5]凌迪如,張晨,趙媛.義務教育課標修訂后初中地理教材的同步優化——以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巴西”一節為例[J].地理教學.2014,(12):32-35.
[6]卞學昌,郭全其.把握修訂特色優化教材使用——以人教新版《地理》八年級上冊為例[J].地理教育,2013,(2):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