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最近,關于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含有熒光劑的報道不時見諸媒體,讓“熒光劑”這個學科意味很強的詞語變得日常化,同時也因為報道傾向于將其歸為“不健康物質”,也讓這個聽上去很光鮮的詞語變得暗淡起來。比如,有媒體在做關于一些衛生巾產品被查出含有熒光增白劑物質的報道時,引用某醫學人士的話——“附著在衛生巾上的熒光劑很可能進入女性子宮,并透過肌膚被吸收進體內,而熒光劑不容易被分解,其蓄積體內可能使人體細胞產生變異性傾向,危害臟器。”
然而,有意往“有害健康”這個方向上引的傾向,其實是對熒光劑存在一些錯誤認識,這樣對它不公,也可能對消費者產生誤導。一些報道把大量篇幅用在如何做試驗,如何發現面膜、衛生巾、紙巾等產品中含有熒光劑,以及專家關于“可能隱患”的說法上,卻對國內法律法規為何對相關產品如何添加熒光劑無強制標準規定,企業為何使用了熒光劑卻不在產品說明中標注出來這些問題關注不夠,只是一筆帶過,說明報道沒有發現事件的關鍵點。而媒體真正應該向讀者傳達的有用信息,其實應該是企業未能如實告知消費者使用熒光劑這一事實,簡言之,問題的關鍵是企業不誠實,有欺騙消費者之嫌。
在許多報道中,都能找到有關熒光劑的科譜知識——熒光反應在自然界相當常見,有些食物、藥物、葉綠素、細菌甚至霉菌在紫外燈照射下會產生熒光反應,這稱為自然熒光,是物質固有的特性,是無害的。有些熒光物質經由紫外線照射后會放出藍光,藍光跟黃光是互補色,于是會讓原來偏黃的衣服或紙張纖維呈現潔白、亮彩及鮮艷的觀感,而這些物質就是現在媒體上所指的熒光增白劑。顯然,在熒光燈下會呈現熒光反應的物質并非都是熒光增白劑,很多天然成分也會有熒光反應,這點大家一定要了解。
由于迄今熒光增白劑在動物毒性測試中,并無明確顯示會造成急性傷害或是長期致癌性,而這類成分對于皮膚的刺激或過敏性也是相當低的,所以目前世界各先進國家尚無將熒光劑納入強制性管理的規定。我國除對“可遷移性熒光物質”(指所添加的熒光物質會藉由洗滌、啃咬、流汗或是碰觸而轉移到人體皮膚或黏膜)在部分產品領域有相關規定外,其他亦未強制管理。需要特別說明的是,目前有些人所認知熒光劑對于人體的致病性,其實是跟漂白劑或者是跟其它結構相似的毒性化學物質搞混了;而另有人提到熒光劑對于皮膚會產生刺激或過敏性反應,則可能是跟產品內同時所含的香料或防腐劑(或甲醛)所造成的反應搞混了。
目前市場上一些日用品中添加的熒光增白劑是屬于合成的化學物質,而這類物質的用意只是讓視覺效果變好,讓產品更有賣相或更討喜。根據色彩學的“猜測”,我們是黃種人,基本膚色是黃光。如果可以摻雜一些藍白光的光源,黃+藍白=白,就會出現白色透亮的感覺。因此在洗面乳中添加熒光劑,可以出現“洗完就白”的感覺;在美白乳液中添加熒光劑,就會出現“擦上就白”的感覺。可是理智地說,感覺只是感覺,皮膚本身并未得到真正改善。或者也可以這樣說,用這些化妝品,只能收到“虛偽地裝飾膚色”的效果。事實上,在防曬品、粉底甚至是BB霜中二氧化鈦之類粉體也有瞬間美白的感覺,但這種白比起添加熒光物質的白感要差很多,前者物理粉體的美白效應是白色感,沒有“透”的味道,而后者則有明顯的“白透”感。
正是消費者不明真相地迷戀“白皙剔透”這種自欺欺人的美膚感覺,才助長了一些化妝品廠商添加熒光物質的做法。問題是,既然依目前規范來說只要沒有檢測出“可遷移性熒光物質”,產品就沒問題,消費者不必過度反應,廠家也沒必要緊張。可為什么企業不在產品說明里標注出添加了熒光劑及添加量呢?對于所有像熒光劑這樣的“待考”物質,政府的管理原則一般是“疑罪從無”,而消費者卻大都是“疑罪從有”的相反態度。顯然,廠家是擔心消費者嫌棄。這種擔心可以理解,不過,有擔心可以不用熒光物質,用了卻不明說,這種隱瞞欺騙的態度,相比添加物可能有害健康,更討人嫌。
還是那句話,企業應以誠信為本。有一是一,有二是二,千萬別讓消費者產生不信任感,他們一旦“疑罪從有”,最后吃虧的只能是企業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