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比利時特派記者 任彥

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東北方向70多公里處,有一個名叫海爾的小城。從外觀上看,這個小城與其他城鎮沒什么不同。然而該市有一個特別之處:當地人把精神病人視為自己的朋友,并和他們一起生活。因為這種獨特的文化,該市享譽世界。
精神病人保護神安葬于此
在海爾市中心一家酒吧里,一位50歲左右的男子坐在《環球時報》記者鄰桌,他盯著面前的啤酒不時傻笑。后來老板跟記者說,他是一位精神病患者,住在當地一戶人家,偶爾來這里喝杯酒。看記者一臉詫異,老板接著說,“海爾人不把精神病人當成異類,精神病人是海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海爾市文化局的漢斯先生對記者說,海爾人確實是把精神病人當成自己的家人或朋友看待。“當地之所以有這樣獨特的文化,主要是緣于一個凄美的傳說。”公元600年左右,愛爾蘭一位國王因愛妻去世悲痛欲絕,最后有點神志不清,錯把女兒蒂姆芬娜公主當成她的母親,要與她成親。蒂姆芬娜堅決不允,逃離家鄉,漂洋過海在比利時海港安特衛普上岸,一路向東前行,最后在一個人煙稀少的村莊停下來。她父王派兵尋找,發現了蒂姆芬娜的行蹤。父王繼續逼婚,遭到拒絕后惱羞成怒,舉起寶劍將蒂姆芬娜的頭砍了下來。當地人把她當成貞女給予厚葬,她的墓地很快成了朝圣之所。
1247年蒂姆芬娜被封為精神病人的保護神,歐洲各地的精神病患者便大規模來到這里。根據當時的說法,精神病被視為上帝的懲罰,要想痊愈,就必須到埋有蒂姆芬娜遺骨的教堂里祈禱。由于來的人越來越多,教堂只好把一些病人安排在當地人家里居住。
善待精神病人有現實因素
過去海爾居住的多為貧苦農民,他們之所以愿意接受精神病患者,還有兩個現實原因,一是可以從患者家屬那里得到一筆不菲的費用,二是干活時多個幫手。18世紀中葉,在海爾寄宿的精神病人數量已經相當可觀,全市五人之中就有一個是精神病人。到上世紀30年代末期,在海爾的家庭中寄宿的精神病患者數量達到歷史之最,多達3800人,占到當地人口的1/4。如今,來海爾寄宿家庭的精神病人越來越少,現在只有近300人。但善待精神病人的文化已經融入當地人的血脈。
在海爾市中心廣場有一個雕塑,雕塑中一對夫婦分別用肩托著兩個小孩,身后還領著一個較大的孩子,兩個小孩在空中把手握在一起,地上3人朝著他們握手的方向舉頭仰望(如圖)。據漢斯介紹,這個雕塑在于刻畫家庭的力量,寓意家庭的力量可以治愈精神病患者。“為了將這種人文精神傳承下去,海爾市每年5月30日都要舉行盛大的巡游活動。這是海爾最大的節日,人們穿著古代服飾演繹當年那個凄美的傳說。”漢斯說,當地人相信這個故事是真的,他們為“精神病人之家”感到驕傲。漢斯還向記者推薦了當地一種名叫“罪惡”的啤酒,酒瓶上的圖標上畫的就是蒂姆芬娜父王揮劍砍殺她的圖案。
當地媒體稱,海爾成了“瘋子的天堂”,這種榮譽也給當地社會提供了正能量。海爾人可以坦然接受精神病患者,也可以坦然接受很多不如意的事情。這種寬容和愛心已浸潤到海爾人的血脈之中,是當地文化的寶貴財富。
嚴密的審查制度
據悉,比利時政府對于精神病患者能否入住普通家庭已形成一套嚴密的審查制度。首先要由精神病醫生對患者進行病情分析,監控其行為模式,只有發現不會對社會構成危險時才可以申請入住;其次也對接收患者的家庭有嚴格的條件,只有滿足條件者方可申請接收,如有犯罪記錄,或不能提供單獨的臥室,都不能接收;第三,接收后先試住,如果雙方不能繼續相處,則立即終止寄宿,之后只要一方要求終止也可隨時終止。對于接受一名患者的寄宿家庭,政府每月提供730美元的津貼。
海爾市郊有一個精神病人康復中心,沒有圍墻,沒有大門,更沒有保安。記者驅車在路標的指示下進入該中心。放眼望去,綠草如茵,十幾棟樓房也和附近其他民居沒有兩樣,如不是路口的指示牌,路人不可能認為這是一家精神病醫院,以為這就是一個普通社區。
“我們這里收治的大都是被遺棄的精神病患者,在相應風險評估之后,大部分患者都可以自由出入。與寄宿家庭相比,這是一個更大的家。”中心一位負責人希爾德說,為了讓患者更好地體驗“生活”,康復中心的工作人員帶他們種花、養雞、修自行車。“我們這種治療模式被稱為‘融入式康復治療,簡單地說,就是三個一,即為精神病患者提供一個家、一份工作和一個朋友。”
研究發現,精神病人最害怕孤獨,所以隔離治療對他們意味著更深的痛苦,而融入正常家庭可以讓他們找到一種歸屬感,這是最好的康復藥方。目前這種康復模式已經受到全世界很多國家的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