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
摘 要: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申請辦理繼承權公證的當事人日益增多,公證機構在辦理繼承權公證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也越來越多。通過分析筆者在辦理法定繼承權公證過程中遇到的案例,提出了解決辦法,以期與各位同仁共同思索、探討和進步。
關鍵詞:繼承權公證;監護人;民事行為;繼承關系
中圖分類號:D926.6;D923.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5.04.030
繼承權公證是指公證機關根據當事人的申請,依法證明該公民有繼承死者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權利的真實性、合法性的活動。繼承權公證根據被繼承人生前有無遺囑,分為遺囑繼承和法定繼承兩種形式,本文主要針對筆者在辦理法定繼承權公證過程中遇到的幾個疑難案例進行分析。
1 放棄繼承權可否附加條件的問題
案例一:甲、乙兄弟的父母均已死亡,甲想要繼承父母遺留的1套房產,乙同意放棄該房產的繼承權,但要求甲給予自己一定的貨幣補償,并要求在簽署放棄繼承權聲明書時附上該條件,否則不同意放棄繼承權。
上述案例涉及到放棄繼承權可否附加條件的問題,對于此問題,世界上有2種立法例:①大多數國家的法律規定,放棄繼承既不能附條件,也不能附加期限。比如《德國民法典》第1947條規定,允受或拒絕接受繼承,不得附加條件或期限。②部分國家的法律規定放棄繼承可以附加條件。比如《前蘇聯民法典》和《匈牙利民法典》主張給予放棄繼承權人更大的自由,允許其附加條件。而我國繼承法和相關法律對此未作出明確規定,但學界和司法實踐都持《德國民法典》的觀點,筆者也贊同這一觀點。
放棄繼承權屬于單方法律行為,該行為與多方法律行為不同,無法獲得約束他人的法律后果。繼承法賦予公民接受繼承的權利或放棄繼承的自由,進而在被繼承人死亡后,使他的財產有所歸屬,使各繼承人之間和睦團結地處理家庭事務,最終使社會關系得以穩定。但附加條件的民事行為具有不確定性,如果允許放棄在繼承權中附加條件,在所附加的條件不成立時,放棄繼承權便無意義,這樣會使放棄繼承權的行為產生不確定性,繼承法律關系就無法穩定,社會關系也會隨之不穩定,不符合立法的宗旨。
我國立法機關正在進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的修改工作,于2012-05-23—24召開了繼承法修改研討會,對如何修改《繼承法》進行了深入研究討論,提出了重要的修改意見。《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修正草案建議稿第十二條第一款規定,“附加條件、附加期限、部分接受或放棄繼承的意識表示無效”。這一建議也傾向于放棄繼承權不能附加條件的觀點。
結合案例一,乙附加條件放棄繼承權屬無效的意識表示,公證機構不宜受理該公證申請。在處理方式上,可引導甲、乙共同繼承上述房產,在雙方均取得房屋所有權證后,再由甲支付相應價款購買乙的產權份額,這樣不僅可以順利辦理繼承公證手續,也更有利于和諧繼承關系。
2 繼父母與繼子女關系的解除問題
案例二:甲喪偶后與乙再婚,再婚時乙攜帶1名未成年女子丙,且丙與甲共同生活多年,后甲、乙二人婚姻關系破裂,離婚。目前,甲已死亡,丙已成年,丙對甲的遺產是否享有繼承權?
在上述案例中,丙是否享有繼承權主要取決于其與甲的繼父女關系是否在甲與乙離婚時自然解除。在實踐中,各公證機構對此案主要持有2種觀點:①雖然甲與丙之間共同生活多年,且形成了具有撫養關系的繼父女關系,但這種關系已在甲與乙離婚時自然解除,導致丙無繼承權。②由于甲與丙之間形成的具有撫養關系的繼父女關系并不會因甲與乙離婚而自然解除,所以,丙有繼承權。
關于繼父母與繼子女關系是否隨繼父母與生父母婚姻關系的解除而自然解除的問題,最高人民法院曾作出多次批復,比如,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繼父母與繼子女形成的權利義務關系能否解除的批復(87)民他字第44號中提到,“繼父母與繼子女已形成的權利義務關系不能自然終止,一方起訴要求解除這種權利義務關系時,人民法院應視具體情況作出是否準許解除的調解或判決。”;1989-02-21,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審判庭關于湯真發訴劉天權繼承一案的復函(88)民他字第53號中提到,“有撫養教育關系的繼父母與繼子女間的權利義務關系不能因繼父母離婚而自然解除。”;1989-03-21,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繼母與生父離婚后仍有權要求已與其形成撫養關系的繼子女履行贍養義務的批復中提到,“雖然繼母王淑梅已與生父李明心離婚,但王淑梅與李春景姐弟等人之間已經形成的撫養關系不能消失。”雖然這些批復與具體案情和當時的社會狀況息息相關,但均持有繼父母與繼子女已形成的權利義務關系不能自然解除的觀點。
筆者認為,在案例二中,在甲、乙解除婚姻關系的情況下,甲與丙之間的關系出現了法律上的不明確性。對于這種不明確性,法院有權裁判,但公證機構作為證明機構無法決定。公證機構可依據上述最高院的批復向當事人闡釋法律問題,并要求全體當事人(包括丙)對丙享有繼承權的事實予以確認。在全體當事人均同意的情況下,公證機構可以受理;如果當事人之間有爭議,則公證機構不宜辦理。由于法院有相關司法判例,所以建議當事人前往法院解決。
3 非精神疾病喪失意識能力成年人的繼承問題
案例三:甲、乙兄弟二人想要將父母所遺留的房屋產權過戶至弟弟丙名下,但丙因車禍而深度昏迷,無任何意識,即醫學上所說的“植物人”。此時,該如何辦理繼承權公證?
上述案例涉及到非精神疾病喪失意識能力的成年人繼承遺產的問題,現實生活中,各類非精神疾病喪失意識能力的患者是客觀存在的,這些患者在辦理各類問題時,往往具有比普通人更為復雜的程序,公證機構如何辦理此類公證,幫助這些患者切實解決困難,已成為異常棘手的難題。辦理該類公證,著重要解決2個問題:①如何認定此類患者為無民事行為能力的人。②確定監護人。筆者認為,如果僅從接受繼承遺產的角度出發,則上述2點均可以參照精神病人的無民事行為能力認定和監護人確定的程序執行。
非精神疾病喪失意識能力的成年人是否為無民事行為能力的人必須由法院裁決。《民法通則》第十九條規定,“精神病人的利害關系人可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精神病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的人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人。”由此可見,只有法院才有權依法認定精神病人的民事行為能力,對非精神疾病喪失意識能力患者的民事行為能力的認定更應由法院進行。公證機構并非專業的鑒定機構,不具備鑒定能力,更沒有權利認定公民的民事行為。
非精神疾病喪失意識能力的成年人已被認定為無民事行為能力的人,可按照下列順序確定監護人:①由全部具有監護資格的人員協商確定。②協商無法達成一致的,由無行為能力的人所在的單位或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在近親屬中指定。③對指定不服時,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由人民法院裁決。
在案例三中,通過上述程序確定丙的監護人后,監護人可代理丙辦理接受房產繼承的相關手續。但此類非精神疾病喪失意識能力的成年人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后,隨時可能恢復民事行為能力。對于監護人而言,如果要代理非精神疾病喪失意識能力的成年人辦理出售房產等一些處分行為,且需要辦理公證手續時,則需另行商榷,確定更為嚴謹的辦理程序。
參考文獻
[1]劉春茂.中國民法學·財產繼承[M].修訂版.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
[2]李建偉.民法60講[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3.
〔編輯:張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