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敏

摘 要:在實際工作中,各種原因都會導致線路工程出現故障,而這些故障嚴重影響了我國電力工程質量的提升。以10 kV線路工程為中心展開論述,科學地鑒別其中存在的故障,并有針對性地提出幾點日常維護的具體措施,旨在為實際的管理工作提供切實可行的理論參考。
關鍵詞:10 kV線路工程;故障鑒別;日常維護;電壓互感器數值
中圖分類號:TM77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5.04.156
電力工程一旦出現故障,就會對人們的正常生活造成一定的影響,進而產生較大的損失;再加上電力事業已經成為了我國重要的基礎產業,所以,其正常運行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在實際運行過程中,各種故障問題都會影響電力系統的正常運行,即使工作人員能夠及時排除故障,但是,花費在故障鑒別上的時間都會超過故障處理時間。因此,工作人員應該多總結一些鑒別故障的方法,有效地縮短鑒別故障所使用的時間,并在此基礎上作出具體的維護工作。
1 10 kV線路工程中的故障鑒別
針對頻繁出現的故障問題,要從10 kV線路的電流、電壓和電壓互感器數值等方面鑒別。
1.1 高阻故障
所謂“高阻故障”,就是10 kV線路中的架空線路出現突發性斷裂接觸到高阻抗地面,或者是當架空線路處于正常運行狀態時,因其他原因與周圍建筑物等接觸,又或者是雷擊等氣象原因造成的線路故障。架空線路如圖1所示。針對這種情況,具體的鑒別方法是:該類故障發生后,故障相的電壓會明顯下降,非故障相的電壓則會上升,上升之后的非故障相電壓會低于線電壓,電壓互感器的電壓值會達到整定值,并且電壓繼電器會出現接地信號反應。
1.2 短路故障
在10 kV的配電線路中,當電流超過額定電流值時,就會使得線路被燒毀。針對這種情況,具體的鑒別方法是:發生故障的線路的電流會發生變化,只要發現某一階段的電路出現了突發性電流增大的情況,就能夠判定其存在短路故障。
1.3 單相接地故障
該類故障出現的原因是單相斷線、樹木阻礙、小動物危害或者是線路上絕緣子單相擊穿等,這類故障頻發的地點主要集中在潮濕環境、降雨較多的地區。如果不能及時處理此類故障,就可能因為電壓短路而引發更大范圍的故障。針對這種情況,具體的鑒別方法是:當發生單相接地故障后,故障相電壓值為0 V;當非故障相電壓上升為線電壓水平,電壓互感器的電壓就會為100 V。
1.4 間歇性故障
此類故障是指10 kV配電線路在正常運行過程中發生的間歇性放電現象,同時,部分故障還可能會產生弧光。此類故障具有短時性和重復性的特點,并且每次發生故障的時間沒有規律。如果出現故障后10 kV電路的電流增大,就容易使得電弧持續性燃燒,進而出現永久性故障,致使線路無法正常工作。針對這種情況,具體的鑒別方法為:檢測電路中的零序電壓信號,如果在故障發生的短時間內出現了零序電壓信號瞬間增大的情況,就可以斷定為發生了間歇性故障。
2 10 kV線路工程中的日常維護
在確定了故障類型之后,相關檢修人員應該積極采取處理措施解決問題,并且做好日常維護工作。針對氣象原因引發的故障問題,需要采取一些有針對性措施。
針對高阻故障,要采用零序瞬時功率定位法,先確定具體的故障范圍,尋找架空線路周邊是否有較高的建筑物或者是樹木,是否發生了雷雨天氣,在確定了故障點和故障原因之后,采取相關的處理措施。在日常維護過程中,需要了解當地的天氣情況、雷電強度和地形分布,并且全面了解當地的雷雨規律,做好一定的防雷措施,避免10 kV線路工程遭到更加嚴重的破壞。
針對間隙性故障,相關檢修人員確定了故障線路的范圍后,要觀測故障線路的瞬時電流、瞬時電壓和零序瞬時公路等,在完成了數據統計的基礎上,總結間歇性故障出現的頻率和持續的時間,并找出其中的規律,之后再進行線路的維修和維護工作。
針對單相接地故障,應配合配電調度人員實現遠程操作,轉移供電線路,再安排相關維修人員維修。
針對10 kV線路的日常維護工作,其重點主要應放在氣候、環境的影響上;針對風偏放電問題,電力部門應該與氣象部門合作,電力部門在了解了當地的風向資料后,努力優化10 kV線路工程,最終制訂一個完善的輸電線路設計方案;針對強風地區的10 kV線路工程,應該在最初設計中采用合適的風偏設計標準,并做好日常維護工作。
3 結束語
總而言之,10 kV線路工程的正常運行不僅關系著整個電力部門的正常運行,同時,對推動我國電力行業的發展、維護社會的穩定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針對線路運行過程中出現的高阻故障、短路故障、單相接地故障和間歇性故障,應該結合電壓、電流、零序瞬時功率3方面的內容來鑒別故障原因。只有在此基礎上,才能夠更好地完成線路的日常維護工作。
參考文獻
[1]王永紅,鹿中暉,李英志.電纜、光纜對地絕緣電阻原位測試研究[J].中國腐蝕與防護學報,2012,17(01):163.
[2]劉培玲,李海龍,趙亞萍.光纜監測系統在高海拔地區電力光纜運維中的應用[J].信息通信,2014,19(11):196-197.
〔編輯:白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