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記者 周瑞豐 ◇ 圖/ 實習生 霍智偉
我叫周鶴昌,退休前是重慶市北碚區科協主席。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我呢,也是從抗戰的歲月里走過來的人。
1930年,我出生在山西榆社縣,位于太行山西麓。
在大山里的平靜生活,因為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而徹底打碎。
在我的記憶里,應該是在1944年,我所在的縣城也被日軍占領。
很多人只是從電影和電視劇里看到的那些場景,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親眼目睹。日軍占領榆社縣后,在縣城和周邊的村莊燒殺搶掠。他們瘋狂地強行搶走了當地老百姓的豬和雞,還強奸婦女,又用刺刀殘忍地將她們殺害。
那時候我還小,但是日軍的這些暴行,到現在我都還記得清清楚楚。
當時,在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中,為了更好地壯大抗戰力量,組建了很多兒童團,我就是在那個時候加入兒童團的,而且成了兒童團團長。
現在想起來,兒童團長這個特殊的身份,讓我在沒有參加作戰部隊之前,就以另一種方式加入了抗戰。
抗日戰爭時期,由于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在華北的發展日漸壯大,日軍在1939年夏季,集中了分散在長城、華北、東北的部分軍隊,以鐵路、公路等交通線為依托,對華北地區的抗日力量連續發動大規模掃蕩,實行“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據點為鎖”的“囚籠政策”。
我那時候還不懂這些軍事上的東西,后來才知道,正是為了粉碎敵人的陰謀,才有了后來的“百團大戰”。
在1940年下半年,彭德懷指揮一百零五個團二十多萬兵力,對華北地區的日偽軍發動了一次大規模的戰役,這就是大家都知道的“百團大戰”。
聽到“百團大戰”勝利后的消息后,我專門跑到榆社縣縣城。
當時戰場還沒有打掃完,縣城里還有很多日軍的尸體。
從兒童團到部隊,還經歷了一些曲折。我那個時候年紀小啊,人家部隊一開始不要我,我就哭,就鬧,一定要參加部隊。最后,部隊收留了我。
1945年5月,那年我還沒有小學畢業,終于加入了期盼已久的部隊—太行山分區一所,成為了一名醫護兵。
部隊的集體生活很溫馨。那個時候部隊的伙食可以讓我吃飽肚子,有高粱、玉米、小米粥等。
熟悉了部隊的生活后,我被安排進入了手術室,主要負責給紗布和繃帶消毒。
在那個抗戰年代,條件很艱苦,現在我們熟悉的高壓消毒設備在那個時候是沒有的。沒有消毒的設備,我就用蒸饅頭的籠子來蒸紗布,這樣通過高溫才能起到消毒的作用。每次開始消毒的時候,我就在籠子里放滿紗布,要足足蒸三個小時,就是這樣用饅頭籠子蒸出來的紗布,包扎了無數在戰爭中受傷的戰士。
后來,我調進了掩埋組,負責把截肢手術中鋸掉的肢體從手術室里背出來埋進土里。
現在想起來還是很奇怪,我那時候小小的年紀,每天跟這些斷手斷腳打交道,卻并沒有覺得害怕。我人雖然矮小瘦弱,干這些事情也沒感覺吃力。
3個月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1945年8月,我的部隊離開了山西,進入河南。在河南的時候,我聽到了那個讓我終生難忘的消息—抗戰勝利了。
我還記得,那天部隊里突然下達了消息,說日本鬼子投降了。我激動地和戰友到了當時駐地的廣場,熱烈歡呼抗戰勝利,越來越多的路人加入了游行隊伍,整個場面前所未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