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霞 宋毅 單曉麗
【關鍵詞】血站員工;職業暴露;預防措施
【中圖分類號】R135 【文獻標識碼】A
血站員工由于職業的特殊性,長期與血液密切接觸,有很多難免的危險操作和意外暴露。血站職業暴露一般是指血站員工在血液采集、運輸、制備、檢驗等工作中因操作意外接觸到感染性病原體。做好預防是減少職業暴露的關鍵。現結合本站實際工作情況談談血站員工預防職業暴露的幾點體會。
1.職業暴露的方式
銳器刺傷:多見于采血護士、檢驗人員在采血過程中被采血針頭刺傷,護士是發生針尖刺傷及感染經血液傳播疾病的高危職業群體,80%的采血護士有被針尖刺傷的經歷。成分制備人員在進行開放性操作時被剪刀、針頭等銳器刺傷或割傷,比較少見。已經證實被帶乙肝病毒的利器刺傷,受傷者感染率范圍為6%~30%,平均為18%;被帶丙肝病毒的利器刺傷,受傷者感染率范圍為1.2%~10%,平均為5.6%;被帶艾滋病病毒的利器刺傷,受傷者感染率范圍為0.0%~0.9%,平均為O.4%。
皮膚、黏膜接觸:采血人員與血液直接接觸,醫療廢物處理人員與感染性廢物的直接接觸等,成分制備人員在血液離心、熱合、分離時,由于血袋破損、熱合口破裂等原因,造成血液滲漏或噴濺,沾染面部皮膚、眼睛、手部。尤其當工作人員的手部皮膚有破損時,很容易發生職業暴露。血袋破損后血液滲漏沾染相鄰血袋、操作臺面、離心機等處,并可能再次污染手部皮膚。血液滲漏后血液微粒、氣溶膠對呼吸道黏膜的污染。檢驗、質檢人員化驗血樣過程的離心機氣流飛濺,實驗過程中試劑外濺及損傷的皮膚或黏膜與感染性物質接觸等。
據統計,血站職工職業暴露中針刺等銳器傷占77.78%,皮損污染占15.7%,黏膜污染占6.52%。
2.預防措施
建立完善的制度:建立完善的醫院感染管理制度和消毒隔離制度,是減少職業暴露的基礎。建立相關的程序文件和標準操作規程,將《醫院感染管理辦法》、《血站實驗室質量管理規范》等相關法律法規落實到日常工作中。建立《站內感染控制程序》、《站內感染控制標準》、《醫療廢物管理規定》、《采供血過程控制程序》、《凈化問管理規定》、《消毒管理規定》和《報廢血液處理規定》等內部管理文件,使職業暴露可防可控。
樹立職業安全意識:加強職業安全教育、樹立職業安全意識是減少職業暴露感染的重要措施。血站定期對職工進行傳染病防護知識和醫院感染知識的培訓,每一位新職工在上崗前都要進行安全衛生的培訓,考試合格后方能上崗。通過培訓提高工作人員自我防護意識和規范操作的能力。嚴格執行標準操作規程,杜絕不規范操作。例如采血護士應嚴格遵守無菌操作原則,一人一巾一帶,每次采血后進行下一次采血前用消毒小毛巾擦手;成分制備人員規范操作,盡量減少離心破袋和熱合口滲漏,減少血液滲漏或噴濺的發生,一旦出現血液滲漏要馬上處理,避免二次污染;各科室的醫療廢物要分類存放,標識清晰,防止醫療廢物處理人員出現二次傷害;不合格血液標識清楚,隔離加鎖,由血庫專人管理、專人交接,記錄清晰,專人運送、銷毀、監銷。
嚴格有效的環境消毒:有效的消毒不僅可以滿足安全采供血的要求,而且對工作人員的防護起到積極作用。各科室應嚴格遵守消毒管理規定,分區清楚,標識明確。工作間要有完整的消毒記錄,包括物體表面、空氣、儀器設備等,并建立完整的血液滲漏及處理記錄。每天工作前后使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空氣消毒使用紫外線照射或醫用空氣凈化柜進行消毒。發現血液滲漏要立即處理,戴雙層手套,用吸水性強的衛生紙吸干血液,污染處均需用2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作用30min以上。破損血袋在2000mg含氯消毒液中浸泡30min以上,裝入雙層醫療垃圾袋,做好報廢標識,交專人處理。
自我防護:進入工作問應穿好防護服,戴帽子,頭發不能露在帽外,戴清潔手套。防護服要定期清洗、消毒,污染后立即更換,消毒處理。一次性帽子、手套應及時更換,不能重復使用。戴手套可以減少70%~80%的污染。若有手部皮膚發生破損,必須戴雙層手套。操作完畢,摘下手套后應洗手,戴手套不能代替洗手。研究表明,保持手衛生是有效預防和控制病原體傳播、降低醫院感染發生率最基本、最簡單且易行有效的手段。每個工作人員必須掌握標準六步洗手法,使用流動水洗手,時間不少于1min,被血液污染后要先洗手再消毒。
完備的設施:各科室必須配備緊急沖淋裝置、沖眼器,每個操作間必須設有洗手池,配備消毒液和擦手毛巾。科室配備急救箱,內有各種急救處理的藥品,使職業暴露者在最快的時間處理暴露的傷口。
3.小結
血站員工長期接觸血液,發生職業暴露的機會相對較大,但職業暴露的相關報道不多。一旦出現職業暴露,將對職業暴露人員身心造成極大的壓力和傷害。因此,我們應在思想上重視職業暴露,強化職業安全意識,強調預防為主的策略,嚴格按照標準預防的方法規范操作,盡可能減少和避免職業暴露的發生。一旦發生職業暴露要及時、按程序處理,有效地防止暴露后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