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良+葛明+楊立信+陸超敬
【摘要】目的 對電視胸腔鏡下微創手術治療肺癌患者的臨床效果進行有效探討。方法 選取本院2012年10月~2014年5月收治的70例肺癌患者作為本次研究觀察對象,隨機分成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5例,分別給予傳統開胸與電視胸腔鏡下微創手術治療,觀察兩組治療效果。結果 觀察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住院時間以及并發癥等方面均優于對照組(P<0.05),而在手術時間與淋巴清掃數方面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結論 電視胸腔鏡下行微創手術以治療肺癌,有著創傷小、術中出血量少且術后恢復快、并發癥少等優勢,效果明顯。
【關鍵詞】電視胸腔鏡;微創手術;肺癌;傳統開胸
【中圖分類號】R61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選取本院2012年10月~2014年5月收治的70例肺癌患者作為本次研究觀察對象,以具體探討電視胸腔鏡在肺癌根治術中的應用及其效果,并作如下分析報告。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本院2012年10月~2014年5月收治的70例肺癌患者作為本次研究觀察對象,男36例,女34例,年齡均在36~68歲間,平均年齡為(55±4)歲。所有患者均符合臨床肺癌的診斷標準,且均為單發肺腫瘤,其中,鱗癌30例,腺癌33例,7例腺鱗癌。術前進行TNM分型,發現I期32例,II期38例,且患者腫瘤大小均在1.5~5.4cm,平均大小為(3.1±1.4)cm。隨機將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5例,且兩組的年齡、病理與腫瘤大小等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所有患者在術前均進行常規肺功能、上腹部及腎上腺彩超與胸部CT、頭顱MRI以及全身骨掃描及纖維支氣管鏡等各項檢查,以完成術前的評估,并排除手術禁忌。其中,對照組給予傳統開胸治療,在后外側從腋前線到肩胛線行20~25cm的切口,并切斷前踞肌與背闊肌等肌群,后沿著肋間進胸,并切開肋間肌之后用開胸器撐開,在完成手術后再逐層閉胸[1]。而觀察組則在電視胸腔鏡引導下行微創手術治療,具體步驟為:首先,所有患者均被給予雙腔氣管內的插管全麻方式進行麻醉,引導患者取健側臥位,后在腋中線第7或8肋間行長約1.5cm切口,置入胸腔鏡,而后在腋前線第4或5肋間行一3~5cm小切口,并在肩胛下角線第7或8肋間行一2cm操作孔,進行單肺通氣,從而使術側肺萎陷以便于探查[2]。然后,在胸腔鏡引導下分離粘連,解剖葉間裂,應用腔鏡切割縫合器處理肺血管及支氣管,順序不限,常規清掃肺門、縱膈等處的淋巴結,并在上葉與中葉切除時留置2根胸管,而在下葉切除時留置1根胸管[3]。最后,術后有效止血,用溫鹽水清潔胸腔,分層縫合胸壁切口。
1.3 觀察指標:觀察并記錄兩組的手術時間、術中的出血量、術后引流量與住院時間,并比較兩組術后出現諸如肺部感染、肺漏氣與殘肺不張以及切口感染等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選用SPSS11.5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比較用x2檢驗,而計量資料則用t檢驗,并以P<0.05代表兩組比較有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3. 討論
在臨床上,肺癌屬于一種比較常見的肺原發性惡性腫瘤,死亡率較高,且伴隨經濟的發展與環境等因素的變化,肺疾病或肺癌的發生率也隨之逐步增長,嚴重影響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并威脅到人們的生命健康。手術治療是臨床上關于該病癥主一種主要的治療方法。而電視胸腔鏡手術(VATS)作為現代高科技與傳統胸外科手術有機結合下的產物,近些年來得到了廣泛地推廣與應用,儼然已經成為了一門成熟的胸部微創外科技術之一,被臨床廣泛地應用于肺、食管與縱隔、胸膜疾病的診治中[4]。但是,目前業界關于VATS的應用效果仍存在著一定爭議,尤其是在關于在肺癌診治中可否達到解剖學意義上的根治性淋巴結清掃與肺葉切除,是否對患者的預后產生影響等方面的爭議較大。
一般來說,VATS最為核心的一點就是"微創",它同傳統開胸手術相比,有著創傷小、術后并發癥少且術后恢復快以及美容切口等眾多優點。在手術過程中,醫務人員可通過電視圖像準確的掌握患者胸腔內部所有情況,且視野較清晰,可幫助醫務人員進行準確的治療與病變的切除,簡單、便捷、有效[5]。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均被給予電視胸腔鏡下的微創手術治療,患者術中的出血量與術后的引流量以及平均住院時間均顯著少于對照組,同時,觀察組中患者出現諸如肺部感染、肺漏氣與殘肺不張以及切口感染、肺靜脈血栓形成等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情況也明顯優于對照組。由此可見,在電視胸腔鏡引導對肺癌患者實施相應的微創手術治療,將能大大減少術中的出血量與患者的住院時間,并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有著明顯的近期治療效果。而遠期預后有待進一步觀察。
【摘要】目的 對電視胸腔鏡下微創手術治療肺癌患者的臨床效果進行有效探討。方法 選取本院2012年10月~2014年5月收治的70例肺癌患者作為本次研究觀察對象,隨機分成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5例,分別給予傳統開胸與電視胸腔鏡下微創手術治療,觀察兩組治療效果。結果 觀察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住院時間以及并發癥等方面均優于對照組(P<0.05),而在手術時間與淋巴清掃數方面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結論 電視胸腔鏡下行微創手術以治療肺癌,有著創傷小、術中出血量少且術后恢復快、并發癥少等優勢,效果明顯。
【關鍵詞】電視胸腔鏡;微創手術;肺癌;傳統開胸
【中圖分類號】R61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選取本院2012年10月~2014年5月收治的70例肺癌患者作為本次研究觀察對象,以具體探討電視胸腔鏡在肺癌根治術中的應用及其效果,并作如下分析報告。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本院2012年10月~2014年5月收治的70例肺癌患者作為本次研究觀察對象,男36例,女34例,年齡均在36~68歲間,平均年齡為(55±4)歲。所有患者均符合臨床肺癌的診斷標準,且均為單發肺腫瘤,其中,鱗癌30例,腺癌33例,7例腺鱗癌。術前進行TNM分型,發現I期32例,II期38例,且患者腫瘤大小均在1.5~5.4cm,平均大小為(3.1±1.4)cm。隨機將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5例,且兩組的年齡、病理與腫瘤大小等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所有患者在術前均進行常規肺功能、上腹部及腎上腺彩超與胸部CT、頭顱MRI以及全身骨掃描及纖維支氣管鏡等各項檢查,以完成術前的評估,并排除手術禁忌。其中,對照組給予傳統開胸治療,在后外側從腋前線到肩胛線行20~25cm的切口,并切斷前踞肌與背闊肌等肌群,后沿著肋間進胸,并切開肋間肌之后用開胸器撐開,在完成手術后再逐層閉胸[1]。而觀察組則在電視胸腔鏡引導下行微創手術治療,具體步驟為:首先,所有患者均被給予雙腔氣管內的插管全麻方式進行麻醉,引導患者取健側臥位,后在腋中線第7或8肋間行長約1.5cm切口,置入胸腔鏡,而后在腋前線第4或5肋間行一3~5cm小切口,并在肩胛下角線第7或8肋間行一2cm操作孔,進行單肺通氣,從而使術側肺萎陷以便于探查[2]。然后,在胸腔鏡引導下分離粘連,解剖葉間裂,應用腔鏡切割縫合器處理肺血管及支氣管,順序不限,常規清掃肺門、縱膈等處的淋巴結,并在上葉與中葉切除時留置2根胸管,而在下葉切除時留置1根胸管[3]。最后,術后有效止血,用溫鹽水清潔胸腔,分層縫合胸壁切口。
1.3 觀察指標:觀察并記錄兩組的手術時間、術中的出血量、術后引流量與住院時間,并比較兩組術后出現諸如肺部感染、肺漏氣與殘肺不張以及切口感染等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選用SPSS11.5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比較用x2檢驗,而計量資料則用t檢驗,并以P<0.05代表兩組比較有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3. 討論
在臨床上,肺癌屬于一種比較常見的肺原發性惡性腫瘤,死亡率較高,且伴隨經濟的發展與環境等因素的變化,肺疾病或肺癌的發生率也隨之逐步增長,嚴重影響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并威脅到人們的生命健康。手術治療是臨床上關于該病癥主一種主要的治療方法。而電視胸腔鏡手術(VATS)作為現代高科技與傳統胸外科手術有機結合下的產物,近些年來得到了廣泛地推廣與應用,儼然已經成為了一門成熟的胸部微創外科技術之一,被臨床廣泛地應用于肺、食管與縱隔、胸膜疾病的診治中[4]。但是,目前業界關于VATS的應用效果仍存在著一定爭議,尤其是在關于在肺癌診治中可否達到解剖學意義上的根治性淋巴結清掃與肺葉切除,是否對患者的預后產生影響等方面的爭議較大。
一般來說,VATS最為核心的一點就是"微創",它同傳統開胸手術相比,有著創傷小、術后并發癥少且術后恢復快以及美容切口等眾多優點。在手術過程中,醫務人員可通過電視圖像準確的掌握患者胸腔內部所有情況,且視野較清晰,可幫助醫務人員進行準確的治療與病變的切除,簡單、便捷、有效[5]。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均被給予電視胸腔鏡下的微創手術治療,患者術中的出血量與術后的引流量以及平均住院時間均顯著少于對照組,同時,觀察組中患者出現諸如肺部感染、肺漏氣與殘肺不張以及切口感染、肺靜脈血栓形成等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情況也明顯優于對照組。由此可見,在電視胸腔鏡引導對肺癌患者實施相應的微創手術治療,將能大大減少術中的出血量與患者的住院時間,并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有著明顯的近期治療效果。而遠期預后有待進一步觀察。
【摘要】目的 對電視胸腔鏡下微創手術治療肺癌患者的臨床效果進行有效探討。方法 選取本院2012年10月~2014年5月收治的70例肺癌患者作為本次研究觀察對象,隨機分成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5例,分別給予傳統開胸與電視胸腔鏡下微創手術治療,觀察兩組治療效果。結果 觀察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住院時間以及并發癥等方面均優于對照組(P<0.05),而在手術時間與淋巴清掃數方面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結論 電視胸腔鏡下行微創手術以治療肺癌,有著創傷小、術中出血量少且術后恢復快、并發癥少等優勢,效果明顯。
【關鍵詞】電視胸腔鏡;微創手術;肺癌;傳統開胸
【中圖分類號】R61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選取本院2012年10月~2014年5月收治的70例肺癌患者作為本次研究觀察對象,以具體探討電視胸腔鏡在肺癌根治術中的應用及其效果,并作如下分析報告。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本院2012年10月~2014年5月收治的70例肺癌患者作為本次研究觀察對象,男36例,女34例,年齡均在36~68歲間,平均年齡為(55±4)歲。所有患者均符合臨床肺癌的診斷標準,且均為單發肺腫瘤,其中,鱗癌30例,腺癌33例,7例腺鱗癌。術前進行TNM分型,發現I期32例,II期38例,且患者腫瘤大小均在1.5~5.4cm,平均大小為(3.1±1.4)cm。隨機將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5例,且兩組的年齡、病理與腫瘤大小等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所有患者在術前均進行常規肺功能、上腹部及腎上腺彩超與胸部CT、頭顱MRI以及全身骨掃描及纖維支氣管鏡等各項檢查,以完成術前的評估,并排除手術禁忌。其中,對照組給予傳統開胸治療,在后外側從腋前線到肩胛線行20~25cm的切口,并切斷前踞肌與背闊肌等肌群,后沿著肋間進胸,并切開肋間肌之后用開胸器撐開,在完成手術后再逐層閉胸[1]。而觀察組則在電視胸腔鏡引導下行微創手術治療,具體步驟為:首先,所有患者均被給予雙腔氣管內的插管全麻方式進行麻醉,引導患者取健側臥位,后在腋中線第7或8肋間行長約1.5cm切口,置入胸腔鏡,而后在腋前線第4或5肋間行一3~5cm小切口,并在肩胛下角線第7或8肋間行一2cm操作孔,進行單肺通氣,從而使術側肺萎陷以便于探查[2]。然后,在胸腔鏡引導下分離粘連,解剖葉間裂,應用腔鏡切割縫合器處理肺血管及支氣管,順序不限,常規清掃肺門、縱膈等處的淋巴結,并在上葉與中葉切除時留置2根胸管,而在下葉切除時留置1根胸管[3]。最后,術后有效止血,用溫鹽水清潔胸腔,分層縫合胸壁切口。
1.3 觀察指標:觀察并記錄兩組的手術時間、術中的出血量、術后引流量與住院時間,并比較兩組術后出現諸如肺部感染、肺漏氣與殘肺不張以及切口感染等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選用SPSS11.5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比較用x2檢驗,而計量資料則用t檢驗,并以P<0.05代表兩組比較有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3. 討論
在臨床上,肺癌屬于一種比較常見的肺原發性惡性腫瘤,死亡率較高,且伴隨經濟的發展與環境等因素的變化,肺疾病或肺癌的發生率也隨之逐步增長,嚴重影響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并威脅到人們的生命健康。手術治療是臨床上關于該病癥主一種主要的治療方法。而電視胸腔鏡手術(VATS)作為現代高科技與傳統胸外科手術有機結合下的產物,近些年來得到了廣泛地推廣與應用,儼然已經成為了一門成熟的胸部微創外科技術之一,被臨床廣泛地應用于肺、食管與縱隔、胸膜疾病的診治中[4]。但是,目前業界關于VATS的應用效果仍存在著一定爭議,尤其是在關于在肺癌診治中可否達到解剖學意義上的根治性淋巴結清掃與肺葉切除,是否對患者的預后產生影響等方面的爭議較大。
一般來說,VATS最為核心的一點就是"微創",它同傳統開胸手術相比,有著創傷小、術后并發癥少且術后恢復快以及美容切口等眾多優點。在手術過程中,醫務人員可通過電視圖像準確的掌握患者胸腔內部所有情況,且視野較清晰,可幫助醫務人員進行準確的治療與病變的切除,簡單、便捷、有效[5]。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均被給予電視胸腔鏡下的微創手術治療,患者術中的出血量與術后的引流量以及平均住院時間均顯著少于對照組,同時,觀察組中患者出現諸如肺部感染、肺漏氣與殘肺不張以及切口感染、肺靜脈血栓形成等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情況也明顯優于對照組。由此可見,在電視胸腔鏡引導對肺癌患者實施相應的微創手術治療,將能大大減少術中的出血量與患者的住院時間,并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有著明顯的近期治療效果。而遠期預后有待進一步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