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論儒家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相通融合

2015-03-31 01:15:41遲成勇
東方論壇 2015年4期
關鍵詞:儒家

遲成勇

(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 思政部,江蘇 南京 210031)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需要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又需要繼承和弘揚以儒家文化為主干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如果只講馬克思主義指導而忽視了繼承和弘揚以儒家文化為主干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那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就會失去了傳統根基而無中國特色;反之,如果只講繼承和弘揚以儒家文化為主干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而不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那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就會失去正確的指導思想而迷失方向。因此,在今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與繼承和弘揚以儒家文化為主干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并行不悖的。馬克思主義與以儒家文化為主干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之間的關系,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有兩條路徑,一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相結合,即實踐詮釋;二是馬克思主義與以儒家文化為主干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即文化解讀。其中,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主要是指馬克思主義與儒家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已故哲學家湯一介先生指出,影響著我國社會可以說有兩個傳統,一個是儒家思想文化,我們稱之為老傳統;一個是馬克思主義,我們稱之為新傳統?!拔覀儽仨殏鞒羞@兩個傳統,并且要逐步使兩個傳統在結合中創新,使之推進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順利發展,以適應當前世界已經形成的全球化態勢的需要?!盵1](P140)其實,文化是對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的反映。無疑,儒家文化是對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政治、經濟的反映;馬克思主義是對西方資本主義社會政治、經濟的反映。因此,兩者在內容上肯定是有矛盾或不相合的。不過,儒家文化與馬克思主義都是人類社會生活實踐的反映。因此,兩者在內容上肯定也有相通或相近的。因此,實現儒家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相通融合是可能的。

研究儒家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相通融合,是當前學術界的前言問題之一?!爱敶袊R克思主義十分重視發掘和批判繼承儒學中的精華,包括道德價值、人文理想、民本主義、社會和諧思想等,都受到執政黨和學術界的重視,注意研究馬克思主義與儒學的相容相通問題。這是當前中國思想界的主流。”[2]儒家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相通融合,是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在理路。儒家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相通融合集中體現在唯物論與辯證法、歷史主體、人與社會關系、人與自然關系、社會實踐及社會理想等方面。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哲學家艾思奇、張岱年、馮契等人,致力于儒家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相通融合,取得了豐碩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

一、唯物論與辯證法層面的相通融合

從唯物論與辯證法層面看,儒家唯物論和辯證思維與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論是相通融合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包括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兩大部分。從辯證唯物論來看,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統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質性?!盵3](P383)物質是指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的一種客觀實在,物質性即客觀實在性。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等。所謂運動是指宇宙的一切變化過程,或者說“它包括宇宙中發生的一切變化和過程,從單純的位置移動起直到思維”[4](P346)。唯物辯證法是關于普遍聯系的學說。恩格斯指出:“當我們深思熟慮地考察自然界或人類歷史或我們自己的精神活動時候,首先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幅由種種聯系和相互作用無窮無盡地交織起來的畫面?!盵3](P359)從唯物辯證法來看,唯物辯證法包括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及否定之否定規律。其中,對立統一規律或矛盾規律則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就矛盾的同一性與斗爭性而言,恩格斯指出:“兩級的分離和對立,只存在于它們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聯系之中,反過來說,它們的相互聯系只存在于它們的相互分離之中,它們的相互依存,只存在于它們的相互對立之中?!盵4](P349)可見,矛盾是對立面的統一和斗爭。同一性和斗爭性是矛盾的兩個基本屬性。從總體上看,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時代的產物,是對以德國古典哲學為主要資源的整個歐洲傳統哲學的繼承、變革和超越。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中西方哲學發展的高峰。

哲學家張岱年先生說:“在中國古代哲學中,并沒有唯物論這個名詞,但是有一些列的以客觀實在為最高范疇的哲學家,或稱之為‘天’(指自然界,如荀子、王充),或稱之為‘有’(指物質,如裴頠),或稱之為‘氣’(《管子》、張載、王夫之、戴震)。我認為這可以稱為中國古代的唯物主義傳統?!盵5](P360)中國古典哲學有一個內容豐富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思維傳統,而且唯物觀點與辯證觀點是密切結合的。中國古代唯物主義傳統遠有端緒,如《尚書》提出的“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學說,荀子宣揚“天行有?!泵},東漢王充批判神學唯心主義說:“人,物也,萬物之中有智慧者也。其受命于天,稟氣于元,與物無異。”(《論衡·辨崇篇》)即是說,人秉承于天地之氣而生,是有智慧的自然物。宋代張載在批判佛教“以心法起滅天地”的唯心論基礎上,提出了以“氣”為天地本原的“氣一元論”哲學觀。明代羅欽順、王廷相,明清之際的王夫之,清代的戴震都繼承和發揚了“氣一元論”學說,形成了中國古代唯物主義傳統。張岱年先生指出:“在中國哲學中,注重物質,以物質的范疇解說一切之本根論,乃是氣論。中國哲學中所謂氣論,可以說是最細微最流動的物質,以氣解說宇宙,即以最細微最流動的物質為一切之根本?!盵6](P72)

張岱年先生還指出,“辯證法”是西方哲學的名詞,孔子講“辯惑”,道家老子講“觀復”,莊子講“反衍”,《易傳》講“通變”,荀子講“解蔽”,都具有辯證法的含義。中國辯證法思維源于《周易》。《易傳》提出“一陰一陽之謂道”“剛柔相推而生變化”“生生之謂易”等命題,它們都揭示了對立統一的基本規律和事物變化的內在源泉。北宋哲學家張載繼承和發揚了《周易大傳》的思想,提出了“兩”與“一”的觀念,即“兩不立則一不可見,一不可見則兩之用息”(《正蒙·太和》),“兩”即對立,“一”即統一,肯定對立統一是變化的源泉。張岱年先生進一步分析道:“中國哲學中兩一的觀念,可以說與西洋哲學之辯證法中所謂對立統一原則,極相類似。”[6](P157)哲學家王夫之對古代辯證思維學說進行了創造性的總結,提出了“乾坤并建”(《周易外傳》卷七)、“陰陽相倚相涵”(《周易內傳》卷五)等命題,揭示了矛盾雙方既相對立又不分離,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包含的辯證意蘊。其實,道家老子則提出更為深刻的辯證法思想。如老子說“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即強調對立面的相互轉化。老子比較系統地揭示了事物對立面的相互聯系、相互依存,提出美丑、難易、長短、高下、有無、損益、勝敗、進退、榮辱、動靜等對立的范疇。簡而言之,唯物論與辯證思維,是中國古代哲學的優良傳統。

哲學是人類的一種智慧,也是文化的核心。中國古代儒家提出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思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偉大智慧,但它是一種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具有直觀性和經驗性,還處于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發展初期;就辯證法而言,儒家的辯證思維還具有唯心辯證思維和唯物辯證思維的雙重屬性。而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論既是一種辯證唯物主義,也是一種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則是一種唯物辯證法,是對西方形而上學和唯心辯證法的批判繼承與時代超越,是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思想發展的高級階段。但不可否認儒家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所具有的共性即唯物性和辯證性。眾所周知,哲學家艾思奇不僅首次提出“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命題,而且撰寫《大眾哲學》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谷諔馉幊跗冢珴蓶|從中國革命實際出發,把儒家傳統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成功地結合起來,撰寫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論著《矛盾論》,從內因與外因、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以及矛盾的同一性與斗爭性等方面,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矛盾學說理論。哲學家張岱年提出“將唯物、解析、理想綜合于一”的構想,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撰寫的《天人五論》(《哲學思維論》 《知實論》《事理論》《品德論》《天人簡論》),是中國傳統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相融合的結晶,抑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光輝典范。

二、歷史主體層面的相通融合

從歷史主體層面看,儒家“民為邦本”與馬克思主義歷史主體觀是相通融合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是人類認識史上的一次偉大革命。因為它實現了唯物論與辯證法的統一,從而使唯物主義自然觀與歷史觀達到完美結合。馬克思說:“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作為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盵3](P760)在馬克思之前,黑格爾立足精神實踐,把歷史主體的本質抽象地規定為“自我意識”,進而否定了歷史主體的現實性;而費爾巴哈則力圖從人的自然性上探究歷史主體的本質,但他站在人的現實生活關系之外,對人進行孤立、靜態的直觀,無疑也不可能揭示歷史主體的本質。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繼承黑格爾和費爾巴哈關于歷史主體的思想,正確地界定了歷史主體的本質、品格及作用。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在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而且認為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歷史完全是人的活動構成的,“在社會歷史領域內進行活動的,是具有意識的、經過思慮或憑激情行動的、追求某種目的的人”[4](P247)。馬克思還說:“人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盵7](P585)簡而言之,人作為歷史主體既從事實踐活動,又為實踐活動所規定。歷史主體在自己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創造了“人化世界”,創造了自己的歷史,創造了人類文化,也創新了社會制度,進而有力地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可見,實踐性、能動性和創造性,是歷史主體的內在品格。從總體上看,馬克思恩格斯把“現實的人”作為全部人類歷史的前提和出發點,認為人類歷史是人的社會實踐活動創造出來的,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決定力量,社會歷史發展的目的性則在于滿足人自身的多種需要,其終極取向就是要實現每個人全面而自由地發展。

儒家有著鮮明的一以貫之的民本思想。儒家“民為邦本”思想源遠流長?!渡袝の遄又琛吩疲骸懊駷榘畋?,本固邦寧。”孔子歷來主張重民、富民、教民,在“民、食、喪、祭”(《論語·堯曰》)的世間大事中,將“民”列為第一位,同時還主張“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發儒家重民思想之濫觴。孟子從天命論和人性論出發來闡釋社會歷史現象,提出“民貴君輕”的歷史觀,如《孟子·盡心上》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蔽覈糯赞r業立國,社稷是國家的代名詞。即是說,人民是最貴重,社稷為次,君主為輕。孟子還說:“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上》)王者只有保護好人民,才是強有力的。同時孟子又說:“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保ā睹献印けM心下》)視人民為諸侯的三樣寶貝之一??梢?,孟子將重民思想發揮到極致。荀子繼承孟子“民貴君輕”的思想,進一步指出:“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保ā盾髯印ご舐浴罚h唐時期,民為邦本思想得到顯著的發展。西漢初期政論家和思想家賈誼在治國方面提出“民者,萬世之本”的命題。他通過對秦末農民起義的分析,深刻地認識到人民的力量和作用,強調國家要以人民為根本:“聞之于政也,民無不為本也。國以為本,君以為本,吏以為本。故國以民為安危,君以民為威侮,吏以民為貴賤。此之謂民無不為本也。”(《新書·大政上》)唐代君主李世民說:“君依于國,國依于民??堂褚苑蠲瘢q割肉以充腹,腹飽而身斃,君富而國亡?!保ā顿Y治通鑒》卷一九二)即是說民是君主和國家的根本。宋元明清時期,民本思想得到進一步強化。理學大師朱熹認為“天下之務莫大于恤民”(《宋史·朱熹傳》),明末清初哲學家王夫之說:“君以民為基……無民而君不立”(《周易外傳》卷二)。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中嚴厲批判封建君主的專制統治,使人民喪失了自己的一切權力,并提出君主治理天下“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明清之際的進步思想家在批判封建君主專制的同時,把古代的民本思想發到新的高度,不僅反映傳統民本思想的演進和發展,而且具有一定的近代啟蒙思想的色彩。

儒家的民本思想,是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精華。但中國古代思想家沒有也不可能樹立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唯物史觀的基本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社會歷史主體觀有著顯著的本質的區別。再者,儒家民本思想也不等于近現代的民主思想。因為民主思想是近代商品經濟的產物,它是以法制為基礎的。儒家民本思想是自然經濟和家國同構歷史條件下的一種產物,它是以君主專制或人治為前提下的對人民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的一種強調或肯定。不過其歷史作用是不可忽視的,一方面傳統的重民、愛民的主張可以成為對抗虐民、殘民的君主專制的一種精神力量,另一方面又可以成為近代志士仁人用來傳播民主主義的思想食糧。如梁啟超為了推行戊戌變法,則把孟子思想直接比附西方的民主,他說:“孟子言民為貴,民事不可緩。故全書所言仁義政,所言王政,所言不忍人之政,皆以為民也。泰西各國今日之政,殆庶近之。”[8](P926)馬克思主義社會歷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發展的主體,是社會革命或變革的主體,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儒家的民本認識雖然沒有達到歷史唯物主義水平,但民為邦本理念,強調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的主體作用,包含著顯著的歷史唯物主義因素,值得我們發掘和借鑒??梢姡寮颐癖舅枷肱c馬克思主義社會歷史主體觀有著本質的區別,但不可否認兩者的相通性。毛澤東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歷史主體觀,鮮明地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動力”。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路線,可謂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體觀與儒家“民為邦本”思想相融合的產物。從政治層面看,人民當家做主,是人民作為社會歷史主體在政治領域的一種積極反映?;蛘哒f,人民作為社會歷史主體,是人民當家做主的歷史前提,人民當家做主是人民作為社會歷史主體的邏輯延伸。

三、人與社會關系層面的相通融合

從人與社會關系層面看,儒家群體意識與馬克思主義社會關系觀是相通融合的。人既是一種自然性的存在,也是一種社會性的存在。其中社會性是人的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屬性。個人是構成社會的前提,社會是個人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即是說,人與社會的關系是辯證統一的。馬克思指出:“人是名副其實的政治動物,不僅是一種合群的動物,而且是只有在社會中才能獨立的動物?!盵9](P2)“只有在社會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對他來說才是自己的人的存在?!盵3](P301-302)人是一種“合群的政治動物”或社會性的動物。在自然世界中,人類以“合群”同其他動物區別開,人是合群性的存在,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針對費爾巴哈的抽象人性論即“只能達到對單個人和市民社會的直觀”,進而指出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也就是說,社會關系是人的本質的現實表現,實踐對社會關系具有根源性的意義。而隨著社會分工的發展和實踐活動方式的日益多樣化,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越來越豐富,即由最基本的生產關系、經濟關系,到政治關系、法律關系及思想關系等等。總之,現實中的每一個人都是出于一定社會關系中的社會存在物,都是作為一定社會關系的承擔者而表現一定的社會關系。至于如何調節社會關系,馬克思、恩格斯立足于資本主義社會,主張通過革命實踐來改造不合理、不和諧的資本主義社會,進而實現“自由人聯合體”的共產主義社會。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是社會存在物的論斷,為社會主義集體主義道德價值觀提供了哲學基礎。

關于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中國古代哲學家稱之為群己關系或人我關系。儒家認為,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必然的聯系,任何人都不能脫離人群而存在??鬃诱f:“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論語·微子》)即是說,人只有在人的共同體中才能生活。荀子說:“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嗜松荒軣o群。”(《荀子·王制》)可見,儒家強調“群”的重要性。“合群”是人立足于社會的根本,離開了群體,個人無法立足于社會,群體性或社會性是個人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洞髮W》提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內圣外王”之道,其中,“身”“家”是“已”,“國”“天下”是“群”;“修身”“齊家”是價值起點,“治國”和“平天下”則是價值終點,彰顯出重視社會性和群體主義精神。從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到“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再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最后到孫中山的“天下為公”等,都彰顯出儒家“群體至上”的價值取向。國學大師錢穆說:“要做人,得在人群中做,得在家庭、國家乃至天下社會中做。要做人,必得單獨個人各自去做,但非個人主義。此每一單獨的個人,要做人,均得在人群集體中做,但亦與集體主義不同?!盵10](P45)總之,在儒家看來,個體是群體的一分子,個體依附于群體,因而奉行“群體至上”的群體本位主義價值觀。如何調節社會關系,儒家立足古代農耕社會,從血緣親情的人倫關系出發,強調修身齊家與治國平天下的一致性,提出了“三綱五?!钡牡赖戮V領或道德原則來調節社會關系,試圖實現理想的“大同社會”。其實,墨家也提出了如何處理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群體之間關系等問題。墨子認為,處理好人際關系的基本準則,就是“兼相愛,交相利”(《墨子·兼愛下》)?!凹妗本褪瞧毡槁撓档囊庾R,強調個體之間存在著普遍聯系,個體乃是群體之中的個體??傊?,“人生不能無群”,群體高于個體,是儒家關于人與社會關系的經典表述,凸顯了“合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儒家的群體意識,與馬克思主義的社會關系觀也是相通的。

自古以來,人類群居而住。經歷了長期的歷史發展,人類逐漸形成了許多村落、部落、民族、社團乃至國家等大小不等的人類共同體或群體。關于人與社會的關系,儒家的群體意識基于古代樸素的唯物主義認識論,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與家國同構的政治格局的產物,具有重群體而輕個體、重義務而忽視權利、重道義而輕利益等特點。而馬克思主義的社會關系觀則基于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認識論,蘊含著個人與社會的辯證統一、個人利益與整體利益的辯證統一及權利與義務的辯證統一等理論特質。無論在深度上和廣度上,儒家對人與社會關系的認識,還沒有達到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認識水平。不過,兩者具有的相通性是不可否認的,都強調“合群”的重要性,“合群”或人的社會性,是人之為人的根本。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者,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出發,把傳統儒家的群體意識與馬克思主義的社會關系原理有機地結合起來,建構起社會主義集體主義道德價值觀。社會主義集體主義道德價值觀,是儒家群體意識與馬克思主義社會關系觀相融合的結晶,亦是當代中國社會道德價值觀的主旋律。哲學家張岱年先生提出“群己一體”的觀點,即“人生乃是群生,人類生活乃是群體生活。……群己之關系為全與分之關系。全由分回合而成,分之存在亦系于全。群己乃不可分離之一體。”[11](P223)無疑,“群己一體”觀,也是傳統儒家群體意識與馬克思主義社會關系觀相融合的結晶。

四、人與自然關系層面的相通融合

從人與自然關系層面看,儒家“天人合一”與馬克思主義生態觀是相通融合的。生產方式是人與自然界打交道的方式,是人們從自然界獲取物質、能量來維持自身生存和發展的方式。社會發展階段不同,人們同自然界打交道的方式也不相同。從生產力發展角度來看,人類發展大致經歷了采集狩獵階段、農耕養殖階段及工業生產階段。其中,采集狩獵階段和農耕養殖階段,都以消耗人力為主,生產過程體現出鮮明的自然色彩,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力或破壞力比較小,一般不會引發生態危機和環境惡化。而工業化生產階段則使用機器生產,是以應用自然力(蒸汽力、電力)為主的近代化生產方式,對自然界影響的規模和速度都大大加強了,進而加大對自然界的影響力度和破壞程度,由此引發了生態危機和環境惡化。如馬克思所言:“資本主義生產使它匯集在各大中心城市人口越來越占優勢,這樣一來,它一方面匯集著社會的歷史動力,另一方面又破壞著人和土地之間的物質變換,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費掉的土地的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從而破壞了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條件?!盵12](P552)資本主義工業化的生產方式雖然促進社會生產力的飛速發展,但卻以破壞自然環境為代價的。從哲學理論角度看,西方哲學主張“天人二分”,比較強調人與自然的對立,強調戰勝自然、克服自然,而忽視了對自然的合理利用和用心保護,進而導致了人類今天生存的自然環境的破壞和生態環境的失衡。恩格斯針對人與自然對立的觀點及其造成的生態環境問題提出了嚴厲的批評。恩格斯說:“事實上,我們一天天地學會更加正確地理解自然規律,學會認識我們對自然界的慣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較近或比較遠的影響。……但是這種事情發發生得愈多,人們愈會重新地不僅感覺到,而且也認識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而那種把精神與物質、人類和自然、靈魂和肉體對立起來的荒謬的、反自然的觀點,也就愈不能存在了,這種觀點是從古典古代崩潰以后在歐洲發生并在基督教中得到最大發展的?!盵3](P518)可見,恩格斯在批判西方哲學關于人類與自然對立的思想基礎上,而提出“自身與自然界一致”的生態觀,實質上是強調人類應該與自然保持一種統一、和諧的關系。

關于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國古代有三種典型性學說:一是莊子的因任自然(順天)說,二是荀子的改造自然(制天)說,三是《易傳》中的天人調諧說?!盵13](P624)其中儒家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影響最大。儒家“天人合一”具有不同表現,“從孟子以至王夫之、戴震,‘天人合一’思想,可以列舉五種觀點:(1)性天同一;(2)天人合德;(3)萬物一體;(4)天人相類;(5)天道人道的統一?!盵11](P637)儒家“天人合一”觀念源遠流長,儒家經典《周易》最早表達“天人合一”思想。《周易·文言?!吩疲骸芭c天地合其德”,“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表達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孟子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孟子·盡心上》)即“知性知天”說。西漢大儒董仲舒宣稱“天人之際合而為一。”又說:“天亦有喜怒之氣,哀樂之心,與人相副,以類合一,天人一也?!睙o疑,董仲舒所講的“天人相類”實有牽強附會之嫌疑。北宋哲學家張載則明確提出“天人合一”概念,《西銘》云:“儒者則因明致誠、因誠致明,故天人合一?!薄疤斓刂崞潴w,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薄懊癜锱c”是對“天人合一”具體而又生動的詮釋。程顥強調,“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河南程氏遺書》卷二上),也是對道家莊子“萬物與我為一”的回應與改造。程頤認為“天道”與“人道”是合一的,他說:“道未始有天人之別,但在天則為天道,在地則為地道,在人則為人道”(《河南程氏遺書》卷二十二上)。唯物主義集大成者王夫之則把“天人合一”界定為“圣學”的一項宗旨。中國古代儒家的“天人合一”命題,揭示了人類與自然界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當然,中國古代儒家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具有復雜的含義,但其核心觀點是肯定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張岱年先生認為,儒家的“天人合一”,不是一種“動的天人合一”,而是一種“靜的天人合一”,其目的是要達到“與萬物為一體”的神秘境界。不過,從生態觀來看,儒家“天人合一”,是在承認天人之間區分的基礎上又強調天人和諧,同時也承認人具有調整自然的能動性,而反對毀傷自然。或者說,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態內涵,“是服從自然,按照自然的規律辦事,與自然和諧相處,協同發展?!盵14](P194)總之,從生態觀來看,中國古代儒家提出的“天人合一”觀點與恩格斯所肯定的“自身與自然界的一致”的生態觀是相通的。

自然界在人類出現以前,只是一種自在的存在,并不構成人的實踐和認識活動的對象,是一種“純自然”或“自在自然”。但自從人類出現以后,隨著人類實踐的發展而納入到實踐活動的范圍,自然界也就由“自在自然”轉化為“人化自然”。于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就顯示在人的面前。中國古代儒家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在生產力不發達、科學技術水平落后的背景下提出的一種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生態觀,是古代中國農耕經濟和德治主義的一種反映,具有樸素性和經驗性。恩格斯強調“自身與自然界的一致”,則是在批判西方哲學理論界關于人與自然界對立而在實踐上又造成人與自然關系極度緊張的背景下提出的,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現實性。盡管如此,不可否認儒家“天人合一”與恩格斯提出的“自身與自然界的一致”的生態觀的契合性或相通性。當代哲學家張岱年先生,在批判繼承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基礎上,將其與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和實踐觀相結合,提出了“動的天人合一”的哲學命題。中國共產黨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際出發,把儒家“天人合一”與馬克思主義生態觀有機地結合起來,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戰略任務。無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是儒家“天人合一”與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相融合的結晶。

五、實踐層面的相通融合

從實踐層面看,儒家“知行合一”與馬克思主義實踐觀是相通融合的。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首要的基本的觀點。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首次提出了以實踐為核心的新世界觀。馬克思指出,過去的哲學家們只懂得如何解釋世界,而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改造世界?!瓣P鍵在于如何改造世界”,突出了實踐的重要性。馬克思指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7](P56)黑格爾的哲學理論是神秘的,因為他的“絕對精神”至上的;費爾巴哈的哲學理論也是神秘的,因為他的脫離社會歷史活動的所謂“自然界”和“人”神秘得在現實中根本找不到。在費爾巴哈的視野中,作為根源的神秘東西是“類”。無論是“精神”還是“類”,只要把它們放在人類的實踐活動中去理解,也就無所謂“神秘”了。在馬克思看來,世界在本質上就是人的實踐活動,人與外界客體在世界中是以實踐的方式結合在一起的。人類的社會歷史,既不是精神發展的歷史,也不是事物客體的機械運動的歷史,它是以人的實踐的方式主體與客體兩方面統一起來的過程。馬克思還說:“實際上和對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說來,全部問題都在于使現存實際革命化,實際地反對和改變事物的現狀。”[3](P48)可見,馬克思主義,不僅把實踐理解為倫理、政治等領域中的活動,而且還主張把經濟領域和其他一切領域中的實際活動都理解為實踐;既涉及到人與自然界的關系,也包括人與社會的關系。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體現了主體的社會性、歷史性、能動性和創造性的內在品格。從某種意義上說,馬克思主義哲學亦可稱之為“實踐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既有認識論的意義,也有本體論的意義。

“知”與“行”的關系問題,是儒家倫理學說的一個重要問題,簡稱為“知行合一”。在儒家文化中,關于知行關系的觀點主要有:知易行難、知難行易、知先行后、行先知后、知行相須、知行相資及知行統一等。雖然它們各有側重點,但從總體上都強調“行”的重要性,注重“行”是中國儒家哲學的基本特質。其中,“知”有知道、知識、認識等意思;“行”本指道路,引申為行為、行動和踐履等意思。一般認為中國哲學最早討論知行問題的是《尚書·說命》。其中“知之非艱,行之惟艱”,則強調知行之間的對立,又蘊含著知行之間的統一。孔子說:“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論語·里仁》)又說:“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保ā墩撜Z·憲問》)孔子認為,言行必須一致,行為上做不到的就不要說。北宋理學家程頤強調知行統一:“知之深,則行之必至,無有知之而不能行者。知而不能行,只是知得淺?!保ā逗幽铣淌线z書》卷十八)心學大師王陽明明確提出“知行合一”概念。他說:“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切械淖⒁猓惺侵墓Ψ?。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會得時,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傳習錄》上)王陽明認為,知與行雖然有一定的區別,但兩者還是統一的。明末清初哲學家王夫之針對“知行合一”觀點提出“知行相資”觀點:“知行相資以為用。惟其各有致功,而亦各有其效,故相資以為用?!保ā抖Y記章句》卷三十一)王夫之從唯物論的視角解讀了知行關系,肯定行是知的基礎。針對宋明理學片面強調“德性之知”而忽視“見聞之知”和實用知識的偏頗,清代學者顧炎武主張“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認為儒者不僅要掌握書本知識,還要掌握實用知識。顏元則舉起了“實學”的旗幟,宣稱“救弊之道,在實學,不在空言”(《存學篇》卷三)。實學的范圍既包括“正德利用厚生”之學,又包括兵、農、政事等經世致用之學??梢姡宕鷮W者拓寬了“行“范圍,突出了“行”的重要性??傊?,“知行合一”是儒家一以貫之的思想觀點。偉大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在繼承傳統知行觀和吸取自然科學最新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以行而求知,因知以進行”的思想觀點,把中國傳統哲學的實踐觀提升到近代的理論高度。

儒家“知行合一”是理論與實踐統一的古代表現形式。不過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儒家的“知”主要是指道德理論,儒家的“行”主要是指“道德實踐”。張岱年先生指出:“道德不僅僅是思想觀念,而必須見之于實際行動。如果只有言論,徒事空談,言行不符合,就不是真道德?!盵11](P500)可見,儒家“知行合一”學說在本質上是一種道德實踐,彰顯出德性主義理論色彩,它顯然不包括社會革命的實踐活動,也不包括自然科學的實驗活動,同時儒者也沒有清楚地說明兩者具體的、歷史的統一過程。無疑,儒家“知行合一”具有顯著的歷史局限性和時代局限性。但不可否認儒家“知行合一”與馬克思主義實踐觀仍然具有相通性,即凸顯了人的主體性和能動性??谷諔馉幊跗冢珴蓶|從中國革命實際出發,把儒家傳統哲學的知行觀同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成功地結合起來,撰寫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論著《實踐論》,并且特地以“論認識和實踐——知和行的關系”為該著的副標題,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論。已故哲學家馮契先生著《智慧說三篇》,可謂是中國傳統儒家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實踐論相融合的結晶。它以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唯物主義辯證法”解決中國哲學的“性與天道”問題,并提出了“化理論為方法,化理論為德性”的經典命題,其具體內涵即是“哲學理論,一方面要化理論為思想方法,貫徹于自己的活動,自己的研究領域;另一方面又要通過身體力行,化為自己的德性,具體化為有血有肉的人格”[15](P11)。馮契先生為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作出了杰出的貢獻。

六、社會理想層面的相通融合

從社會理想層面看,儒家“大同社會”與馬克思主義的共產主義社會是相通融合的。共產主義是人類最高級的一種理想社會。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說:“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7](P294)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又具體闡釋了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征:“在共產主義高級階段,在迫使個人奴隸般地社會分工的情形已經消失,從而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對立也隨之消失之后;在勞動已經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隨著個人的全面發展,他們的生產力也增長起來,而集體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時候,才能完全超出資產階級法權的狹隘眼界,社會才能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各盡所能,按需分配!”[3](P305-306)可見,共產主義社會,是以人為本的個人全面發展的社會,是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壓迫、沒有剝削的社會,是個生產力高度發展、社會財富極大豐富的社會,是人們道德境界極大提高的高度文明社會,也是一個人人有尊嚴、公平、正義、和諧的社會。馬克思稱之為“自由人的聯合體”。

與道家從消極遁世的層面提出的“小國寡民”或“至德之世”的理想社會不同,儒家從積極入世的層面提出了“大同社會”?!按笸鐣笔侵袊糯寮宜麄鞯淖罡呃硐肷鐣蛉祟惿鐣淖罡唠A段。儒家《禮記·禮運》云:“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舉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養,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由此可見,“大同社會”,既無宗法等級的親親、尊尊之別,也無財產為己的私有制,人們不爭不奪,平等友愛,自然和合,實是對三代以前的原始氏族社會的理想化。當然,儒家“大同社會”理想,也是對先秦道家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老子·八十章》)的思想和墨家的“兼愛”“非攻”“尚同”“尚賢”思想的揚棄和改造。從總體上看,儒家提出的“大同社會”,是大道通行、天下為公的社會,它是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的原始公有制社會,彰顯儒家“仁愛”思想的光輝,不僅是一個賢能在位、誠信友愛的理想社會,也是一個以德治主義為主的理想社會,還是一個基于農業文明的公平正義社會。近代維新派康有為著《大同書》,吸取西方文化元素改造儒家傳統“大同社會”,提出“人人相親,人人平等,天下為公”的社會構想,試圖建構一個“盡善盡美”的人類家園。資產階級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則把社會主義與古老的“大同理想”結合起來,決心為實現“天下為公”的理想社會而奮斗。

從比較視域來看,馬克思主義的共產主義社會,是在批判資本主義社會黑暗腐朽的基礎上而提出的,它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具有鮮明的科學性、真理性和實踐性,彰顯出理論自覺和理論自信的旨趣。而“大同社會”是中國古代思想家對理想社會的一種向往和追求,也是中國的“烏托邦”,洋溢著濃厚的農業文明、道德主義和平均主義色彩。儒家“大同社會”與馬克思主義的共產主義社會的旨趣雖然相距很遠,但卻不可否定兩者的相通性。儒家“大同社會”內含馬克思主義關于共產主義社會的因素和特質。哲學家張岱年先生說:“由于中國本來有大同理想,所以西方的社會主義思潮傳入中國就很容易被接受。”[16](P516)儒家“大同社會”內含的社會主義因素,是中國人接受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原因。當代著名的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從“文化自覺”視角提出了“美美四句”,即“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17](P195)。費老從“文化自覺”的視角發揚光大儒家的“天下大同”思想,表達了對人類社會美好前景的展望。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儒家“大同社會”理想與馬克思主義關于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結合起來,探索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儒家“大同社會”理想與馬克思主義關于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結合起來,成功地開辟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無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儒家傳統“大同社會”與馬克思主義關于科學社會主義相融合的結晶。

總之,從文化路徑解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儒家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相通融合,促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既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問題,也是一個重大的實踐問題。儒家文化始終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主干,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應是中國文化發展的主導方向。恰如哲學家張岱年指出的:“馬克思主義必須與中國的優秀傳統相結合,才能在中國土地上生根,生根然后才能真正開花結果;中國的文化傳統也必須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密切結合,才能提升到更高的水平。”[16](P159)可見,馬克思主義與儒家文化的相通融合,既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內容,也是儒家文化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因此,研究儒家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相通融合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不僅有助于促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而且還能促進儒家文化現代化,進而有助于促進民族文化復興。

[1] 湯一介.矚望新軸心時代——在新世紀的哲學思考[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

[2] 方克立.關于馬克思主義與儒學關系的三點看法[J].高校理論戰線,2008,(11).

[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 張岱年全集:第6卷[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

[6] 張岱年全集:第2卷[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

[7]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 梁啟超選集:下卷[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6.

[9]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 錢穆.民族與文化[M]. 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

[11] 張岱年全集.第3卷[M]. 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

[1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3] 張岱年全集:第5卷[M]. 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

[14] 喬清舉.澤及草木 恩至水土——儒家生態文化[M]. 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

[15] 馮契.認識世界和認識自己[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16] 張岱年全集:第7卷[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

[17] 費孝通.文化與文化自覺[M]. 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

猜你喜歡
儒家
從“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儒家“禮樂教化”與新時代設計人才培養
齊魯藝苑(2022年1期)2022-04-19 13:56:50
儒家仁愛思想與中華民族之摶成
原道(2022年2期)2022-02-17 00:54:56
臣道與人道:先秦儒家師道觀的二重性
論現代新儒家的佛學進路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5:12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學
江淮論壇(2017年2期)2017-03-30 10:15:31
儒家視野中的改弦更張
天府新論(2015年2期)2015-02-28 16:41:23
論儒家治理思想的理論基礎
儒家之“仁”對道德健康內涵的影響
民主抑或王道:儒家與現代秩序的追問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视频91| 不卡无码网| 香蕉eeww99国产在线观看| 精品视频免费在线| 91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 亚洲男人在线| 日本欧美精品| 黄色片中文字幕| 婷婷开心中文字幕| 精品自拍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自在自线午夜精品视频| 久久99蜜桃精品久久久久小说| 五月天丁香婷婷综合久久| 亚洲国产清纯| 亚洲视频免| 日本爱爱精品一区二区| av在线人妻熟妇| 中国国产高清免费AV片| 亚洲综合片| 国产资源免费观看| 亚洲天堂色色人体| 亚洲 欧美 偷自乱 图片| 国产69囗曝护士吞精在线视频| 99九九成人免费视频精品| 九九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久久| 亚洲免费成人网| 永久免费精品视频| 99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 欧美三级视频网站| 婷婷综合缴情亚洲五月伊| 五月激情婷婷综合| 中字无码av在线电影| 国产91丝袜在线播放动漫| 国产91全国探花系列在线播放| 欧美亚洲日韩中文| 国产精品女主播| 日韩午夜片| 国产成人AV男人的天堂| 国产黄色爱视频| 午夜福利亚洲精品| 日韩高清成人| 无码粉嫩虎白一线天在线观看| 最新日本中文字幕| 日本道中文字幕久久一区| 五月丁香在线视频| 国产综合亚洲欧洲区精品无码| 亚洲成人精品久久| 色亚洲激情综合精品无码视频| 福利在线不卡| 精品无码国产自产野外拍在线| 国产一区自拍视频|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国产福利影院在线观看| 日韩天堂网| 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播放|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99| 国内毛片视频| 五月激情综合网| 久久精品国产国语对白| 国产精品私拍99pans大尺度|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国产伊人| a毛片基地免费大全| 久久国产香蕉| 国产午夜一级毛片| 国产无码性爱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一本久道久久综合久久鬼色| 日韩A∨精品日韩精品无码| 特黄日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人人乐人人爱| 成年人视频一区二区| 91视频国产高清| 欧美一级特黄aaaaaa在线看片| 又黄又湿又爽的视频| 亚洲成人黄色网址| 亚洲成人播放| 久久久久青草线综合超碰| 中文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不卡| 久草视频中文| 一本无码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