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閆麗華
前不久,太原市民郝先生要為年近70歲的父母報名參團歐洲8國游,當他咨詢多家旅行社后發現,幾乎所有的旅行社都異口同聲地回復:除團費外,要補交2 000多元的差價,理由是“彌補老人購物能力的不足”。郝先生不解,老人是弱勢群體,本應受到社會的關注和照顧,而多收團費不僅沒有得到優惠反而遭受不平等待遇,無疑是對這一特殊群體的漠視。記者經過調查發現,近年來出境游尤為火熱,僅2014年中國內地出境游就突破1億人次,出境旅游有著巨大的市場需求,同時,經營操作主動性強,且利潤率較高,因此,各家旅行社都瞄準了這塊“大蛋糕”,隨之也出現了很多諸如對特殊人群加收差價、高額保證金、導游變導購、游覽時間為購物時間讓路等不合理現象,并已堂而皇之地成為旅游業界潛規則,讓百姓著實“玩不起”!
根據郝先生的投訴,記者走訪了太原多家具有出境游資質的旅行社。調查發現,旅行社均遵循同一個原則:除正常團費外,60歲以上老人每人加收2 000元左右的費用,22歲以下的學生和兒童也要加收不等的差價。當記者詢問為何要加收這筆費用時,旅行社表示,目的是為彌補這些人在購物能力上的不足。
太原市旅游局出境游管理相關負責人談到,增收老人、學生等特殊人群的費用不屬于國家規定的出境游團費范疇,完全是旅行社為獲取利益的自身行為,屬不合理收費。而事實上,加收團費已然是業內“潛規則”,一位從事導游工作多年的郭女士坦言,許多國內的旅行社和國外的地接社都要依靠旅游者在當地購物場所購物后返還的提成來共同獲利,這也是業內不成文的潛規則,是旅行社和導游收入的一部分。因此,在地接社看來購買力弱的人群便被劃為特殊人群,像老人、小孩等,需要“特殊對待”。
調查中,記者還發現一個現象:所有旅行社都聲稱出境游必須繳納保證金,且保證金的金額不菲,比如澳洲、日韓、歐洲等旅游線路需要繳納2萬元-10萬元不等的保證金,有些甚至遠遠高于旅游的團費。那么,這些保證金是按照國家標準合法收取的嗎?
旅行社業界資深人士介紹,所謂“出境游保證金”是指,國內出境旅游組團社在組織旅游者出境旅游時,為了防止旅游者滯留不歸行為,要求旅游者在出團前向組團旅行社繳納一定數量的現金作為擔保。從我國開放出境游起,保證金就應運而生。只要是從事出境游業務的旅行社,沒有不收取保證金的。收取這筆‘押金’成了旅游界業內不成文的行規,至于收多少是由旅行社根據所去目的地國不同和游客資信不同而有所差異。從這一點來說,旅游保證金也算得上是“中國特色”了。
山西省旅游局行業管理處負責人說,目前國家并沒有對出境游保證金作出相關規定,保證金的收取只是旅行社為防止旅游者滯留不歸情況的出現,分擔被使館停簽、被旅游部門處罰等風險而自己設置的,目的是保障旅行社自身的權益,但從當前來看,出境游保證金缺乏法律法規的約束,多數“變了味”,有的旅行社在遇到資金短缺等問題時挪用保證金周轉現象時有發生,甚至將保證金納入個人“小金庫”,作為投資理財的資金,消費者索要保證金難上加難。
“到了泰國,導游把景點的時間安排得十分緊張,而在購物店里待的時間卻很長,有的長達兩個多小時。可追究起合同來旅行社似乎并沒有違約,該去的景點都去了,購物點也沒有擅自增加,至于購物的時限合同里并沒有標明,只能吃啞巴虧了?!眲倓偮糜螝w來的劉小姐向記者抱怨。
太原市旅游界業內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有些旅行社為了招徠客人壓低線路報價,但要達到彌補利潤甚至成本的目的,就只能靠安排游客購物的形式獲取傭金。更有甚者,地接社的導游先花幾萬元錢從旅行社手中將團買過來,然后再靠購物將成本和利潤“找齊”。這樣就會出現導游過分注重導購、拼命壓縮游覽時間,為購物讓路的情況。對于旅行社來說,這種靠回扣和傭金賺取利潤的做法無異于飲鴆止渴,這種短期行為只會導致旅行社聲譽和誠信度的降低。對于游客來說,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能單純追求旅游線路的低報價,明顯低于成本價格的報價是不能輕易相信的。
據了解,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已躋身全球出境旅游消費前十位,是全球增長最快的新興客源輸出國。我國出境旅游業的發展蒸蒸日上,但與此同時出現的很多不利于發展的弊端也值得思考,“潛規則”的蔓延讓國人對原本充滿憧憬的出境游劃上了問號。整治出境游之“亂”,規范旅行社出境游不合理行為,保障消費者旅游權益,不僅需要相關管理部門重拳出擊,更重要的是與出境游發展相配套的完善的標準規范和法律法規政策應跟得上,同時增強行業自律,如此,方有望給國人一個放心、暢快的完美游玩空間,助推出境旅游業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