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怡銘
長春工業大學(長春 130000)
網絡文化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
黃怡銘
長春工業大學(長春130000)
網絡文化作為一把“雙刃劍”,以鮮明的開放性、多元性和自由性,在豐富大學生思想政治內容、靈活教育方式的同時,其負面因素使思想政治工作陷入了影響、管控和技術弱勢。事實上,高校不可能完全排除網絡文化的不良影響,將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建設成“真空”狀態下的固本教育;也不能視而不管,讓大學生“任性”成長。為此,要適應網絡文化新背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拓墾新領域,生成新路徑,充分發揮網絡文化正能量,激發思想政治教育新活力,內促大學生全面健康成長。
網絡文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人類行為的目的性、思想意識的潛存性、價值理念的可塑性、文化結構的差異性,影響著社會發展進程及個體成長質量,決定著社會、學校等外在因素培育的內容、手段和路徑。網絡文化作為一種新興的社會文化,依托于物質網絡基礎建設,內驅于媒介軟件的深度應用,在豐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拓展政治育人路徑等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推進作用。然而,網絡文化價值理念的多元性、包含內容的復雜性等因素客觀存在,制約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發展。尤其近年來,一些大學生因受不良網絡文化的侵蝕,道德缺失、行為失范,在高校及社會上造成了不良影響。為此,在網絡文化背景下,有效規避思想政治教育陷入影響、管控和技術弱勢問題,有效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1]。
(1)網絡文化發展的開放性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陷入影響弱勢
隨著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網絡文化以不可阻擋的態勢,迅速在經濟全球化領域中蔓延,為多元化價值觀形成提供了滋長土壤。客觀上,網絡文化作為經濟利益的載體,蘊含著資本主義私有制因素,尤其在主張自由、平等與人權的宣揚中,倡導開放的人性、脫離民族、國家主權的統攝。這種文化理念,對于身心尚未成熟、核心價值觀急需塑造的大學生來講,困惑與疑慮共存,影響與沖擊同在。近年來,一些高校采取“多元”的教育形式,講授“一元”的思想政治內容,以“多元”的教育載體,承載“一元”的價值理念,對大學生進行社會、國家“大德”教育,引導大學生堅定理念信息,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撐。然而,在當前“多元化”網絡文化影響下,大學生既愿意接受綜合的“多元”化開放思想,又愿意接受核心價值理念固本的元素;既堅守立德樹人的根本宗旨,又愿意追求個性化、物質化,正面臨著“多元”與“一元”思維理念、行為方式的艱難選擇。
(2)網絡文化發展的多元性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陷入管控弱勢
大學生在傳統與現代、民族與共通、東方與西方、積極與消極文化互融并存在的環境中,吸收著豐富多彩的網絡文化,特別是多元的價值理念,阻礙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管控進程,使其陷入管控弱勢。高校常態化搞好思想政治教育,重在打牢立德樹人根基,確保大學生價值觀不偏,政治辨別力不降,政治立場不移。然而,一些大學生并未完全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氛圍,接受正向的引導和培育,只是迷戀于網絡,情感互動多、真心實意少,理想角色多、政治信仰少,信息瀏覽多、內容消化少,有的更加傾向于西方腐朽文化,沉醉于光怪陸離的虛擬世界,導致政治辨別力下降,道德情感滑坡。隨著網絡文化的發展,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逐漸低廉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老師已不再成為稀有資源,高校對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進行了重新調整和配置。一些大學生對于教師的“苦口婆心”已不再感興趣,片面強調平等交流,挑戰權威,導致思想政治教育事倍功半,遠未達到預期效果[2]。另外,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豐富和資源的共享,導致大學生產生懶惰情緒,懶得思考,懶得動手。比如課后習題,網上有答案,很多同學借助網絡平臺完成作業,缺乏學習、思考問題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1)針對網絡文化的開放性,固本守基抓創新
圍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陷入影響弱勢的問題,一要創新施教理念。教學中,教師經常感到教育的切入點與學生的需求點不相契合,尤其在網絡文化影響下的大學生思維觀念、行為舉止面前,經常顯得有心無力。為此,教師要認清網絡文化這一新型產業的特點,大膽運用網絡文化中關于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對學生進行滲透式教育,同時也要防止不良思潮的影響,注重增強思想認知能力,提升甄別文化水平,真正擔當起“傳道、授業、解惑”的重任。二要創新施教路徑。各高校以校園網、微博、BBS論壇為載體,搭建網絡交流平臺,擴展思想政治工作渠道,豐富物態教育形式,既順應了社會發展與網絡信息技術發展趨勢,又激活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動力因素。為此,教師要在創新理念的牽引下,以網絡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領域應用為突破點,加大思想政治教育課堂和日常生活工作中網絡信息技術的應用,盡快走出“施教環節小運用、網絡文化小滲透、電化教學小實踐、單向教育小傳授”的困境,使課堂教學思路不再陳舊化,教學模式不再傳統化。三是創新內容。本質上講,高校思想政治教師講授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愛國主義理論只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贈品。而教師真正教的是一種科學辯證的思維方法,培育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價值理念,灌輸的是立德做人的基本素養。因此,無論時代如何發展、網絡文化如何變化,都要把辯唯物主義意識、中華民族精神、愛國主義大德作為基點,利用網絡這個媒介把基點的內涵輻射到大學生認知、思維、行為層面,結合對國際國內形勢的跟進了解,宣傳革命傳統、我國基本國情,增強大學生科學人文素質,用時代感強、針對性強、對比性強的鮮活事例,引導大學生明辨是非,增強愛國意識,用“個人夢”的小實現,助推“中國夢”的大實踐。
(2)針對網絡文化的多元性,構筑體系抓育人
圍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陷入管控弱勢的問題,一要形成完善的網絡文化背景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大學生正確學習利用網絡文化,離不開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導,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實施又需要網絡文化的滲透和融入。為此,推進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發展,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建設,就必須堅持網絡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汲取網絡文化的精髓,借鑒國內外各校網絡文化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益經驗,恪守以學生為本理念,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網絡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加強以立德樹人為核心的網絡文化體系研究,逐步夯實網絡文化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理論基礎。二是構建網絡文化背景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體系。當前,各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已健全完備,但隨著網絡文化的普及和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心就要轉移到運用網絡信息技術、抓好不良網絡文化抵御,以及兩者正向結合融通發展上,切實讓網絡文化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承載體,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時代化、實效化,徹底改變網絡文化任其蔓延、腐蝕大學生思想的現象。當前,揚網絡文化之長補思想政治教育之短,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可持續發展的路徑、方法、手段、方式方法較多[3]。可以說,國家有要求,高校有思路,教師有舉措,民眾有期盼。在推進實施中,最根本的還是要在網絡文化背景下,提高施教主體素質能力,打造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構造拓展延伸教育格局,自覺堅守意識形態陣地,這是當前破解網絡文化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瓶頸的根本途徑。
[1]沈壯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
[2]宋元林.網絡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王靜.運用微博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上海政法學院學報,2012,(2):127-134.
(責任編輯:興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