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軍
國際學生評估項目與課堂教學變革
●趙建軍
隨著全球化的推進,國家中長期教育規劃,發展綱要明確提出教育國際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問題。如何站在全球的坐標中,用世界的視野審視我們的教育?借鑒國際經合組織對中學生綜合素養評估測試,理智地尋求我們教育未來的發展方向,多角度全方位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數學素養,科學素養,財經素養,以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入國際事務與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使他們未來能夠走到國際舞臺去交流,去競爭,去合作,是我們教育工作者重要的職責,任重而道遠。
學生評估;課堂教學;教學變革
國際學生評估項目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是國際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進行的15歲左右學生閱讀、數學、科學素養評價研究項目,主要考察義務教育末期學生是否掌握參與今后社會生活所需要的問題解決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自2000年始,PISA評估每三年一次,我國上海地區分別摘得2009年、2012年桂冠,尤其在PISA2012中,上海數學、閱讀、科學三個領域的分數都大幅超過OECD平均水平。
面對已進入內涵發展“深水區”的課程與教學改革,我們理應進一步加強對PISA的認識,深入借鑒上海兩次問鼎PISA的經驗,追求更優質均衡教育的時代要義:從研究學生出發,創造性地變革我們的課堂教學,真正關注學生作為生命體的精神成長,回歸教育本原,把育人放在首位,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
“四注重”:提高學生閱讀素養。PISA2009將閱讀素養定義為:“為了實現個人發展目標,增長知識、發揮潛能并參與社會活動,而理解、使用、反思書面文本的能力和對書面閱讀活動的參與度。”這里的閱讀素養主要是指學生的閱讀能力,測評重點在于應用閱讀能力解決實際問題或學習新知識的能力,而不是閱讀技巧本身,包括獲取信息的能力、解釋文本的能力、思考和判斷能力三個層面。因此,我們在實踐中努力從以下四個方面改進課堂教學,培養學生閱讀素養。一是注重“非連續文本”的生活閱讀。目前,我們對學生閱讀能力的評估,常常集中在以文章句子和段落構成的“連續文本”,而PISA增加了包括“數據表格、圖表和曲線圖、圖解文字、憑證單、使用說明書、廣告、地圖”等被稱為“非連續文本”的閱讀材料,并要求學生進行說明、解釋和討論等,這樣的測試完全區別于我們印象中的傳統意義上的閱讀題,而這樣的“題目”卻是學生在生活中會經常遇到的。因此我們大力倡導“為生活的閱讀、貼近生活的閱讀、在生活中閱讀”,并將此作為平時閱讀教學的基本理念。二是注重按“情境”分類的多元化閱讀。按照PISA的觀點,成人是在特定的“情境”下來閱讀文字材料,所以PISA將閱讀情境分為“為了個人應用而閱讀”,“為了公共應用而閱讀”,“為了教育(繼續學習)而閱讀”,“為了(今后的)工作而閱讀”四類,顯然這樣的分類完全區別于我們以“文體”分類的閱讀教學傳統,更符合社會發展的規律與需求。在一個信息高度發達的社會中,一個人的閱讀必須是多元的,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基于此,我們主動在課內與課外對學生實施多元化的閱讀,積極探討這一中小學閱讀教學中所面臨的大課題。三是注重有興趣的閱讀。學生的閱讀興趣在一定意義上決定了閱讀能力,而并非我們慣常理解的由“教師講解、學生操練”來決定閱讀能力的高低。我們積極貫徹執行《語文課程標準》中對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的要求,將“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作為貫穿閱讀教學的一項根本目標,采取了“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等做法,培養了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四是注重規劃獨立性的閱讀。根據中小學生年齡特點,我們在閱讀教學中,除了抓好課堂時間,還重視幫助學生規劃每天的獨立閱讀時間。同時,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每天適當地布置回家閱讀作業,引導學生多樣化地選擇適合自己的課外讀物,閱讀自己選擇的自己喜歡的讀物,鼓勵學生閱讀后與同學、家長、老師討論閱讀過的材料,引導學生解釋、評價閱讀材料并提出理由等。這些切實有效的方法與策略使我們的閱讀教學取得了積極的成效。
“三加強”:提高學生數學素養。PISA2012數學素養界定的核心在于積極的數學參與,即通過數學推理和運用數學概念、數學步驟、數學事實及數學工具來描述、解釋和預測數學現象。通俗地說,當面對現實問題時,學生能在多大程度上激活其所具有的數學知識和數學能力并解決這些問題,這與傳統意義上的數學最顯著區別就在于,它更關注“現實生活中的數學”,而非“離開生活的抽象數學”。針對平時的數學教學,我們著重進行了以下三方面的“加強”培養。一是加強學生從眾多信息中提取所需信息和關鍵信息的能力。現實社會中的問題充滿著眾多信息,學生需要在眾多信息和條件中,選擇有利于或適合解決問題的信息和條件,這是學生必備的一個重要能力。二是加強數學的運用及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提高將文字語言轉化為符號語言的能力。我們的學生常常因為“文字量較大、情景較為陌生、缺乏親身體驗”等問題,而產生對分析運用和閱讀理解的干擾,對恰當建立數學模型存在著一定障礙和困難。為此,我們在平時課堂教學中不斷地強化“數學教學”與“實際生活”的結合,提高學生將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的能力。三是加強數學結果在現實情境中的應用、解釋和評價能力。對于在教學中確實存在的一些需要正、反兩方面的解釋和說明的問題,也常常被我們忽視,于是我們及時關注并加強到了這一點,這實際上也是加強了學生將符號語言與文字語言進行相互轉化的能力培養。
“三關注”:提高學生科學素養。PISA2006評價的科學素養,內容包括相互聯系的“能力、知識和態度”三方面,其中“能力”包括識別科學問題、科學地解釋現象、使用科學證據;“知識”包括科學知識(如物理系統、生命科學系統、地理和空間系統等)和有關科學的知識(如科學探究、科學解釋等);“態度”包括科學的興趣、支持科學探究、對資源和環境的責任感。PISA科學試題多側面、多角度地體現了對三個維度教育目標的追求,特別是在態度情感價值觀方面,利用了調查問卷、Likert量表等方式對學生的“態度”進行評估,對我們的教育教學具有較大的借鑒意義。一是關注真實情境設置,重視社會經驗。我們的課堂教學要突破“書中取材”的局限,拓寬學習與測評內容的背景,創造性地建立知識之間的關聯,力求使問題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聯系起來,并以此引導科學教學,使學生真切體會到人們日常生活情境中的科學,體驗到科學在他們生活實際中的用處,使他們的科學學習變得更加積極而有效。二是關注科學能力培養,著重全面提高。我們要培養學生應用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的能力以迎接當今不斷變化的現實世界的挑戰,就要關注那些與終身學習以及未來生活有關的知識和技能,并設置合適的課程增強對相關知識的理解與記憶能力,逐步培養學生將來立足社會、成為合格公民所需要具備的科學素養。三是關注學生學習過程,注重科學態度。由于PISA試題結合圖示、表格等引導學生學會運用觀察的手段獲取信息,并運用比較、歸納、概括等方法對信息進行加工,這個過程對于培養學生未來可持續性發展的學習能力是至關重要的。因此教學中我們在關注學生科學知識的同時,更要關注科學知識的學習過程,發展他們的科學態度,這是對學生進行科學教育的一個基本目標。
“多滲透”:提高學生財經素養。PISA2012對財經素養的定義是:財經素養是關于財經概念和風險的知識和理解力,以及運用這些知識和理解力的技能、動機和信心,以便在廣泛的財經背景中做出有效決策、提高個人和社會經濟利益、參與經濟生活。上海學生在PISA2012財經素養測試中奪冠,但上海中小學里并沒開設財經素養課程,數據分析表明,PISA財經素養成績與數學、閱讀的成績密切相關,根據學生閱讀和數學成績估計出的財經素養成績和上海學生實際的財經素養成績并沒有差異。這說明學生可以集數學和閱讀領域的優勢于一體,并能夠將這兩個領域的知識和技能應用到財經背景中去。研究還表明,盡管我國義務教育學段里沒有專門設立財經課程,但是學生所學的社會學科、一些綜合實踐活動課,都和財經素養有千絲萬縷的關系。這又說明,學生的財經素養表現是多種學科綜合教育結果的體現。因此,綜上所述,我們嘗試地借鑒上海“輕負擔、高質量”的教育經驗,沒有單列財經素養課程,而是將財經素養教育滲透進學校多個學科的教育中。同時,由于PISA測試把任務置于諸如購物、預算、理財等真實生活背景中,最大限度地把個人興趣與2l世紀中個人需要發揮使用的場景聯系起來,受此啟示,我們還加大了目前各學科教育中背景材料與現實生活的密切關聯程度,特別是對社會學科、數學、語文及綜合實踐等課程,讓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情景盡可能多地進入課堂,使學生持續保持對真實生活素材的敏感性,有效地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財經意識與素養。
(責任編輯:金傳寶)
趙建軍/萊州市教學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