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立國
頂崗實習—置換培訓模式的實踐探索與反思*
●隋立國
加強中小學教師職后培訓已經成為大勢所趨、當務之急。開展教師在職培訓的標準、模式與課程研究對于提高師資質量、服務基礎教育具有重大意義。“頂崗實習—置換培訓”的教師培訓模式實現了教師的專業成長。
頂崗實習—置換培訓;實踐;反思
在職培訓作為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越來越受到社會和教師個體的關注。當前中小學教師職后培訓存在著表面化和功利化的傾向。教師的繼續教育學習很多時候只是為了獲得一張證書、一紙文憑;另外,培訓課程沒有統一的規范、標準。近幾年來,我國中小學教師的職后培訓已經全面鋪開,但培訓的課程沒有統一的規范,很多內容已經非常陳舊,嚴重脫離現行的教育教學實際,完全不能解決學校教育的實際問題。
當前,職后中小學師資的培訓工作基本分兩種形式:一種是由師范院校負責,由于培訓者均是院校老師,對中小學的情況缺乏深入了解,其廣度和深度不能滿足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的需要。不同地域環境、不同專業特點、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理論和實踐水平的教師統一接受相同的培訓內容,培訓的內容缺乏規范性、系統性、針對性和有效性,其效果多是“事倍功半”。另一種是由行政主管單位負責組織,較多的只是考慮當前的形式和任務,請專家搞場講座,主觀隨意性大,缺乏長期系統的課程設置規劃;通識培訓課程較多,針對不同類別、不同個體老師開設的課程較少,缺乏系統性和連貫性;理論與實踐脫節的現象比較明顯,忽視培訓的漸進性和持續性,功利化傾向突出,偏重培訓的經濟效益,難以調動教師參加培訓的積極性。
頂崗實習—置換培訓模式是濰坊工程職業學院與青州市教育局聯合開展的,該模式融合了高校育人單位、用人單位、教育主管機構等多部門力量,涉及到教育管理部門、中小學幼兒園、高等學校、實習學生、受訓教師、授課教師等多位主體。即在教育行政部門的協調下,高等師范院校教育專業即將畢業學生在教育實習期間被派往農村中小學校完全承擔中小學任課教師的職能,將原任課教師置換到高校接受專業培訓。研究制定的在職教師培訓目的是:通過培訓學習,力爭讓準教師和教師“成為具備基礎理論和專門知識、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掌握彈、唱、舞、說、畫、做技能的高素質技能型教師。”基本要求有“一二六四”:一種精神:具有吃苦耐勞的敬業精神。兩種觀念:具有先進的兒童教育觀念、高尚的職業道德觀念。六項技能:掌握彈、唱、舞、說、畫、做等基本技能,形成“一師一特色”,引領職業成長。四種能力:具備了解兒童能力、教育能力、反思能力、創新能力。
(一)培訓內容與課程設置
在了解參訓小學教師情況的基礎上培訓的內容確定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教育理論與實踐(28學時)。主要針對參訓學員理論知識不足的特點進行,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重點放在如何用理論指導實踐上;
第二部分,活動設計與評析(60學時)。具體內容為每人設計一個主題活動方案,穿插觀摩優秀小學教師公開課,并進行現場評析;
第三部分,教育技能與訓練(80學時)。此內容分為三部分,兒童歌曲彈唱(自彈自唱簡單兒童歌曲)、教(學)具設計與制作(利用常見物品,設計、制作主題教具和學具)、教育敘事與演講(創作兒童敘事,推行優秀作品演講)。
第四部分,教學相長與交流(12學時)。小學在職教師與在校學生進行兒童歌曲彈唱、游戲創編與表演、以彈唱、制作、游戲、敘事展示為主,歌曲、故事、歌唱相結合的交流與展示。
1.教育理論與實踐

項目內容學時家園合作 理論與實踐 4幼小銜接 理論與實踐 4兒童認知 兒童認知理論與實踐 20
2.活動設計與評析

項目內容學時活動設計 自主選擇內容,每人設計一個活動方案 20現場觀摩與評析 觀摩省、市、縣優秀教師公開課,并進行現場評析 24微格教學與點評 推選8-10名教師開展微格教學,并點評16
3.教育技能與訓練

項目內容學時兒童歌曲彈唱 自彈自唱簡單兒童歌曲 40教(學)具設計與制作利用常見物品,設計、制作主題教具和學具 24教育敘事與演講 創作兒童敘事,推行優秀作品演講16
4.教學相長與交流

項目內容學時主題交流之一 第一周:兒童歌曲彈唱(教師與在校學生) 4主題交流之二 第二周:游戲創編與表演(教師與在校學生) 4匯報展示(晚會)第三周:以彈唱、制作、游戲、敘事展示為主,歌曲、故事、歌唱等相結合(教師與在校學生)4
(二)管理模式
“頂崗實習置換培訓”模式遵循“以提升師資素質為出發點”、“以追求實效作為培訓的落腳點”的培訓宗旨,由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共同管理實施。高等學校召集培訓人員,認真研討本次培訓工作,就培訓的組織、實施、管理和學員生活一一作布置,安排教學骨干擔任任課教師,抽調管理骨干擔任培訓班班主任;教育行政部門安排專人蹲點學校,了解學員需求,及時調整培訓方式。培訓結束時,學員都要填寫《培訓班意見反饋表》,了解學員對教學安排、課程設置、任課教師的工作態度及教學水平、培訓期間的收獲以及對培訓的建議等方面的意見,以備下次培訓改進。
(三)組織形式
培訓組織形式上,利用學員有一定實踐經驗的有利條件,除注重精講多練以外,還注重發揮多種教學手段的交互作用。模擬教學、專題講座、觀摩參觀、實踐活動、錄音錄像、見習實習等,都成為提高學員素質的教學形式。學員之間的學習經驗交流活動、學員與學生的交流活動等,都加大了信息流通量。另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向學員傳遞大量而豐富的教育教學信息。全新的課程觀念,不再囿于狹隘的課堂教學的小圈子,而是將教師傳授與多種信息途徑的利用相結合,努力挖掘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等各項活動的教育價值,使學員在活動中得到發展,在活動中得到提高。
同時,參訓教師可以利用晚上等課余時間,自主到相關專業的大學課堂聽課、與上課老師進行交流,補充新的知識,感受氛圍。
(四)制度保障
“頂崗實習置換培訓”的實施,重在建立健全保障監督機制,這是保證教師培訓效果與學生實習成績的一種有效措施。教育行政部門全面監督,對整個培訓的計劃、內容、紀律等進行全方位監督,而且監督常態化,對培訓的老師進行定期訪談、考核等。對于高校來講,加強了教師授課的監督,認真審核教師的教案、經常檢查課堂紀律,將高校教師的授課納入學校年度考核,確保了培訓的實效性,避免流于形式。
“頂崗實習置換培訓”模式充分利用高校人才優勢和教育資源優勢,破解制約在職教師培訓難題,全面提升中小學教師隊伍的專業素質;同時,讓即將畢業的大學生接受綜合教學實踐鍛煉,是一項互利多贏之舉。
對于中小學教師來講,頂崗實習—置換培訓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了新途徑,給他們提供了一個繼續“充電”、更新知識結構的機會,解決了崗位與培訓沖突的矛盾;對于準小學教師來講,獲得教育實習機會,提高了從教技能。在校學生由于學校學制的安排,理論掌握多,實踐經驗少,對實際的教育教學活動缺乏直觀的認識和切己的體察,工作后往往力不從心,對環境創設、班級管理、家長工作不知所措,不能很好的勝任教師職責,影響工作的正常開展;對于高校的老師來講,加強了與一線老師面對面的交流,了解了基層的實際需求,在實踐中檢驗了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有力地促進了教育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實訓基地建設。
教師作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參與者、執行者,同時也是學習者、研究者。在“頂崗實習—置換培訓”中較好地實現了教師角色的轉換與重新審視。同時,我們也應清醒地意識到“校-政-校合作”模式的運用實施需要提前做好精心地謀劃與多方通力協作。我們認為,頂崗置換的時間一般應該以學期或學年為單位,這樣更有利于教育教學的穩定。教育行政部門作為核心樞紐,應做好協調、質量監控等工作,更多地投入專項培訓經費,以彌補學校培訓經費、師生生活、交通補助等費用的不足,調動起培訓者、參訓者的更多的積極性。
[1]江秀玲,黃振平.中小學教師專業化培訓的現狀、問題與對策——以西安市部分區縣教師專業化培訓為例 [J].中國成人教育,2011,(14).
[2]孫一鳴.農村中小學教師培訓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滄桑,2010,(06).
[3]隋立國.世界職業教育模式對高職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啟示[J].中國成人教育,2012,(23).
[4]彭鴿.“頂崗實習—置換培訓”:煙臺市中小學教師在職培訓模式創新研究[D].魯東大學,2013.
[5]青州市人民政府.青州市學前教育發展三年行動計劃[EB/OL].山東學前教育網.http://www.sdchild.com/zcfg/2012-10-23/19159.html.
[6]閆梅紅.新課改背景下中小學教師在職培訓制度的改革[J].教學與管理.2011(33).
[7]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Publication Manu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6th Edition)[M].Washington,DC: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009.
[8]Robert Rueda.The Three Dimensions of Improving Student Performance:Finding the Right Solution to the Right Problems[M].NY:Teachers College Press,2011.
[9]陳茂建.淺談如何加強中小學教師培訓管理[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1,(06).
(責任編輯:劉君玲)
本文系2013年度山東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計劃項目階段研究成果。
隋立國/天津大學教育學院博士生,濰坊工程職業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