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原
“一帶一路”倡議順應了時代要求和各國加快發展的愿望,把快速發展的中國經濟同沿線國家的利益結合起來,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人文基礎。歷史上,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就是我國同中亞、東南亞、南亞、西亞、東非、歐洲經貿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一帶一路”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充分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建立多方位的區域合作平臺, 是對古絲綢之路的傳承和提升。
“一帶一路”是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2013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訪問哈薩克斯坦時首次提出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設想。同年10月,習近平主席又在出席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期間提出了中國愿同東盟國家加強海上合作,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同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加快同周邊國家和區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
“一帶一路”途經路線和輻射范圍貫穿歐亞大陸。東邊連接亞太經濟圈,與東亞另外兩個主要經濟體日本和韓國相連。向西通過中亞連接西歐,進入歐洲經濟圈。向北與俄羅斯的交通線及管道連接。向南通過印度洋連接到北非,把東亞、東南亞、南亞、中亞、歐洲南部、非洲東部的廣大地區聯系在一起。“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涉及了世界40多個國家,總人口44億,經濟總量超過20萬億美元,覆蓋全球最主要的能源和戰略資源供應基地。
“一帶一路”戰略將本著互利共贏的原則同沿線國家開展合作,充分利用我國在產業、技術、資金和市場上具備的比較優勢,積極主動地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一帶一路”建設要堅持經濟合作和人文交流共同推進,將使基礎設施、制度規章、人員交流三位一體,使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五大領域齊頭并進。“一帶一路”戰略與沿線國家進行雙向對外投資合作,共同打造沿線區域合作的貿易流、產業帶、聯通網、人文圈,讓腳下之路、規則之路、心靈之路聯通太平洋兩岸的全體成員國,促進我國同沿線國家教育、旅游、學術、藝術等人文交流。
“一帶一路”倡議順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區域經濟一體化加快推進的大背景下,既滿足我國自身發展的合理需要,也將進一步激發沿線地區經濟發展的活力和合作的潛力。“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契合沿線國家的共同發展需求,為沿線國家優勢互補、開放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
一、“一帶一路”戰略將使我國贏得國際競爭的主動。國際金融危機后,世界經濟增速放緩,整體增長疲弱,每個經濟體均面臨各自的挑戰。世界市場需求明顯減弱,中國以出口為主的外向型經濟發展受到了很大影響。隨著中國經濟進入轉型階段,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處于關鍵時期,亟須在加速結構轉變的同時,強化并加大與周邊國家經貿合作的力度。
同時,美國等發達國家對正在崛起的中國進行多方位的圍堵,企圖通過重構全球貿易新規則,掌控和影響下一輪國際貿易規則主導權,使中國邊緣化。二戰以后,全球貿易體系基本上由美歐主導,雖然發達國家經濟實力日漸衰落,但在短期內其主導和影響世界經濟的能力仍未發生根本的變化,仍是控制國際貿易規則制定的主要力量。
當前,全球經濟格局深刻變化,總體趨勢仍對我國有利。國際經濟的調整期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戰略機遇期,我們要提高對國際市場的應對能力,調整發展思路,適應國際經濟新格局的新變化,以全新的理念推動新一輪的對外開放。“一帶一路”戰略將使中國更深度融入世界經濟,以對外開放的主動贏得經濟發展的主動,贏得國際競爭的主動。
二、“一帶一路”戰略將擴大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一帶一路”以絲綢之路沿途的各經濟體的發展為依托,發揮各自經濟的優勢,通過彼此相互開放,形成公平、統一的市場競爭環境,形成互利共贏的發展模式。“一帶一路”戰略強調“共商、共建、共享”。有關各國自愿平等參與,實現互利互補,共同努力振興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發展。
“一帶一路”是中國和相關鄰國的共同事業,中國將周邊國家作為外交政策的優先方向,踐行親、誠、惠、容的理念。以經濟走廊為依托,以交通基礎設施為突破,以建設融資平臺為抓手,以人文交流為紐帶,打破周邊國家互聯互通的瓶頸,夯實互聯互通的社會根基。
中國秉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理念,并通過戰略對話和磋商,共同維護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利益。通過發揮雙方經濟互補的優勢,深化互利合作,促進共同發展。中國不但努力實現自身發展,也愿意同各國分享發展紅利,愿意通過互聯互通為鄰國提供更多的幫助。通過周邊合作與發展,以互聯互通促進各國人民在經貿、金融、教育、科學、文化等各領域建立更密切的聯系,加深彼此的了解和信任,有助于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使中國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力進一步上升。
三、“一帶一路”戰略打造我國經濟新的增長點和開放新格局。 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我們將力爭相關各方就貿易和投資便利化問題進行探討并作出適當安排,消除貿易壁壘,降低貿易和投資成本,提高區域經濟循環速度和質量。我國將以資源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為重點,在沿線國家發展能源在外、資源在外、市場在外等“三頭在外”的產業,進而帶動我國產品、設備和勞務輸出。通過資本輸出的方式,將帶動我國全球貿易布局、投資布局、生產布局的重新調整。“一帶一路”戰略可以帶動國內的區域發展戰略的實施,將改變中國區域發展版圖,是我國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的重要基礎。
“一帶一路”戰略涉及國內多個省份,貫穿中國東部、中部和西部,連接主要沿海港口城市,并且不斷向中亞、東盟延伸。更多地開展省區之間的互聯互通,產業承接與轉移,將在提升向東開放水平的同時加快向西開放的步伐,促進我國加快經濟轉型升級,全面提升開放性經濟水平。
“一帶一路”戰略可以成為擴大中西部開放、打造中西部經濟升級版的主引擎,帶動中西部加快對外開放。“一帶一路”戰略為強化內陸地區的開放意識,推動國內區域平衡發展創造了新的戰略機遇。在“一帶一路”戰略中,中西部地區是重要的通道和平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讓中西部地區由原先的內陸腹地變成開放前沿,可以為中西部地區提供更多的公共產品和金融支持,擴大內需,拓展對外投資渠道。
東部地區是我國對外開放的前沿,既是現代服務和商品集散的重要策源地,又是離岸貿易、金融、投資、貨幣的重要運籌地。“一帶一路”戰略將進一步激活東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活力,通過開放實現體制和機制的創新,促進東部地區的轉型升級和對外投資。東部地區經過30多年的率先對外開放,已形成了貿易驅動型的外向型增長模式。目前企業面臨著經濟結構轉型和海外投資加快發展的新階段,東部省份將尋求與東亞、東南亞國家合作的新支點,加大經貿合作力度,以點帶面,形成聯動發展的新局面。
四、“一帶一路”戰略可以率先實現亞洲國家的互聯互通。“一帶一路”源于亞洲,也要依托亞洲,為亞洲人民造福。“一帶一路”建設重點是亞洲各國的互聯互通,將兼顧各國需求,統籌陸海兩大方向,以交通基礎設施為突破,以建設融資平臺為抓手,建立亞洲互聯互通的基本框架。亞洲各國互聯互通有利于降低物流成本、發揮比較優勢和后發優勢,在全球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中占據有利位置,提高綜合競爭力。
亞洲互聯互通建設既面臨機遇,也存在困難。各國制度和法律差異較大,各方需求千差萬別,各類機制協調不盡如人意,等等。因此,需要亞洲國家緊密聯系,相互配合,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對接各國戰略和規劃,找出優先領域和項目,集中資源,聯合推進。如果將“一帶一路”比喻為亞洲騰飛的兩只翅膀,那么,互聯互通就是兩只翅膀的血脈經絡。我們要通過亞洲互聯互通建設,以經濟走廊為依托,拉近人民思想交流、文明互鑒的距離,讓亞洲各國人民在大開放、大交流、大融合中共同編織和平、富強、進步的“亞洲夢”。
□本欄編輯/白華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