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敏

養殖場規模越大風險越高,牛奶的質量就越難以控制,所以2000-3000頭奶牛的養殖場是最合適的,不能超過5000頭。
近日,“宰牛倒奶”已經成為乳業普遍現象,全國多地奶牛養殖戶受到波及,據調查發現,倒奶風波的主角是奶牛養殖散戶,而對一些大型牧場來說,幾乎沒有受到任何波動,相反呈現供需兩旺的態勢。
有業內人士認為,兩者之間的強烈反差折射出乳業養殖向規模化集約化轉變的真實現狀以及發展路徑。但廣州乳業專家王丁棉卻向《中國經濟信息》記者表示,乳業養殖的規模不能太大,太大問題越多,越難控制,規模在100頭以上的養殖場就可以存活了。
“宰牛倒奶”之痛
進入2015年以來,全國多個地區的奶農倒奶甚至宰牛現象,開始在河北、山東、青海等地蔓延。據《中國經濟信息》記者獲得的若干份控告書顯示,截止到2015年1月10日,濟南市歷城區明軒養殖專業合作社因賣牛殺牛損失300萬元,同時由于伊利乳業公司拒絕收購生鮮乳,導致該單位倒掉牛奶共計3-4噸;山東省濰坊市臨朐縣世平奶牛養殖專業合作社也因伊利乳業拒收生鮮奶,至2014年11月26日,被迫低價賣牛165頭,直接經濟損失70余萬元。
“倒奶賣牛”事件迅速引發了社會各界的關注,農業部認為,主要是因為進口奶價格便宜導致國內企業過多使用國外奶粉;第二是因為消費市場沒有完全被拉動,消費者飲用牛奶的意愿弱化了;但有分析人士認為,奶農“倒奶殺牛”與進口奶粉沒有多大關系,主要是消費者對本土產品信心不足。
王丁棉認為這兩種觀點都比較片面,他嚴肅地向《中國經濟信息》記者解釋道:“倒奶宰牛現象不是一兩個原因導致的,是多元化的,涉及到整個行業的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市場構架、國家政策導向以及經營模式。”
“整個乳業的基礎是不夠牢靠的,一次沖擊所有問題都顯示出來了。”王丁棉續稱:“除此之外,產品結構也存在很大的問題,比如,市場上流行的乳酸菌飲料便宜又好喝,占市場份額又大,但用的奶卻很少;但巴氏奶,低碳環保受到高溫破壞又比較小,卻不受消費者歡迎。如果這些產品都使用本土奶作原料,就不會存在奶源過剩的問題。”
據了解,2013年全球牛奶總產量大約有7.6億噸,但中國的牛奶生產總量才有3531萬噸,僅占全球總量5.5%。2013年全球的人均牛奶消費量約為107公斤,我國的人年均占奶量約30公斤,占全球人均水平1/3還不到。從某種程度上說,我國目前仍算是一個“貧奶國”。人均占奶量偏低,正好是未來發展的存在空間及潛在的市場,但是如此龐大市場卻發生倒奶事件令人匪夷所思。
除產品結構問題外,王丁棉還認為,國家政策也存在弊端,“政府鼓勵企業大辦自辦牧場,這就導致購奶方傾向于大型牧場,小型牧場就易發生倒奶事件;同時,一些大型企業去國外興辦牧場,中國人不收購中國人的牛奶,難怪中國人不喝中國人的牛奶。”他向《中國經濟信息》記者說道。
弊端凸顯
乳業發展正進入到從傳統乳業轉向現代乳業這一轉變過程,但由于新舊觀念的沖突和各方利益的博弈,在發展前行中必然會存在障礙。
王丁棉認為,三聚氰胺事件負面影響揮之不棄,使消費者對國產奶信心不振,這一信任危機的存在是整個奶業最為重要、同時又是亟需解決而又最難解決的一道難題。
恒天然前任首席執行官西奧·史畢根斯曾說過:“牛奶價格并不是我擔心的問題,我擔心的是消費者的信心,牛奶價格是由供需關系決定的。”消費者的信心不是由企業決定的,失去了人心也就意味著沒有了未來的市場。
除此之外,乳業資源分布的不合理也是主要問題之一,產奶區高度集中在黑龍江、內蒙古等北方八省區,“不合理的產業布局,人為地造成了北奶南調增高了奶產品的運輸成本;此外,還使得乳業欠發達地區大量可利用的牧草、飼料白白地被浪費掉。”王丁棉無比惋惜地對《中國經濟信息》記者說。
套用工業發展“做大做強”的理念來發展乳業,也違背了農牧業及乳品生產的就地資源就地利用、就地養殖就地加工、就地消費和適度發展的規律。
“中國乳業資源較為分散,高度集中使用成本重,即使企業做大了也很難做強,應該遵循‘適度規模做強做精做好的規律。”王丁棉向《中國經濟信息》記者表示,“散戶奶農退出過早過快過多,乳企自辦奶源過小過慢,跟不上。企業重加工,輕養殖,自辦奶源積極性不高,且國家缺乏一個量化指標。”
但中北藍海FMCG品牌營銷策劃機構首席運營官王子恒卻表示,從馬云20億元投資伊利牧場、恒大成立恒大牧業等都證實了乳企巨頭對規模化養殖和大型牧場的需求;這些資本的進入有助于國內奶源向集約化、產業化的方向發展,有利于規范乳業產業鏈,他續稱:“乳企要有自建、自控奶源,形成上下游的利益共同體,才不會出現牧場和工廠互博的現象。”
仍要依靠政府管控
“雖然目前我國乳業處于寒冬,但是不會倒下的,散戶還會存在一部分的,但是預計2015年上半年,情況要比2014年還要慘烈一點,因為國際上上半季還處于危機中,再加上經濟的減緩,消費者的購買力度仍不足,所以我認為整體上過于樂觀是危險的。”王丁棉向《中國經濟信息》記者表示。
對乳業發展具有管控權的始終是政府,王丁棉建議,因為消費者對國產奶不放心,國家需要對現行的鮮奶標準及其他乳業相關標準做出重新修定,并明確所有定義。
資料顯示,在我國現有的乳制品中,唯有巴氏鮮奶是要求必須要使用生鮮牛奶為原料奶。
“可以說,唯有將希望寄托在巴氏鮮奶的身上,中國乳業才能更好地發展。要使巴氏奶盛行中國,首先得要為巴氏鮮奶生產與消費提供寬松的發展氛圍與條件,這包括政府提倡,消費引導,還包括在行業與產品結構上進行調整,又或在產業與政策的頂層設計上,對巴氏奶進行扶持傾斜,要為鼓勵乳品企業更多地使用國產生鮮奶源提供利好環境與條件,從而達到促進和拉動奶牛養殖業的發展,并實現奶源本國化的目的。”王丁棉表示。
“政府補貼,需要明確點的問題,不能補貼買牛,應該補貼到牛場的建設,例如,路、電、水、環保設備等,提高牛場硬件。”王丁棉續稱,“其實現在該淘汰的應該是過去每家幾條牛的模式,但是100頭以上的就應該生存下來,全世界牛場平均下來也就是100頭左右;我認為現在還不是一下子發展到1000頭的時機,因為大牧場存在的隱患更多,例如飼養、管理、疾病控制等,同時大牧場的硬件條件還不是很牢靠;養殖場規模越大風險越高,牛奶的質量就難以控制,所以2000-3000頭的牛場是最合適的,不能超過5000頭。”
王子恒卻認為,規模化是市場的需求,今后農戶的出路只有兩條:一個是以片區重組起來,形成規模化的合作社,實現規范化、標準化的管理和經營,來加強與企業合作中的話語權,要么就退出市場競爭。endprint